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2022-03-16 21:44:57)
标签:

转载

大凡去新疆旅游,都要去吐鲁番看一看。吐鲁番看什么?看风情!常言道,北疆看风景,南疆看风情。南北疆的划分以天山为界,吐鲁番位于天山以南,自然属于南疆,这里虽然没有赏心悦目的秀丽风光,却有着奇特而神秘的人文风情。2019831日,我报名参加了吐鲁番一日游。

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近200公里,旅游大巴需要行走3小时。这里曾经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丝绸路上的重镇,被称为“世界上最富有的露天考古博物馆”。这是一片奇妙的土地,从寸草不生的火焰山,到地下万里长城“坎儿井”,再到瓜果飘香的葡萄园,以及古老沧桑的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处处蕴含了令人惊讶的神奇。不管是普通旅游还是考古探险,吐鲁番都是极好的去处。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交河古城

在去吐鲁番的路上,导游告诉我们,吐鲁番的神奇,集中体现在“四个中国之最”上:

一是最低。吐鲁番盆地是中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有4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低于海平面,其中艾丁湖面竟低于海平面154米。即使放在世界范围,也是全球第二低的盆地,仅次于死海。

二是最热。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最热的地方,有“火洲”之称。由于四周环山、中间低凹,地表辐射的热量不易散发,68月份平均最高气温都在38以上,高于40乃家常便饭,极端最高气温达49.6,极端最高地温竟达75以上。中国的四大火炉(即重庆、武汉、杭州、南昌),无一能比。

三是最干。吐鲁番是中国降水最少最干旱的地方,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6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世界上大量出土干尸的地方有两处,即埃及和吐鲁番。埃及木乃伊主要靠人工保存,采用了复杂的防腐措施,而吐鲁番干尸则完全靠自然风干。

四是最甜。吐鲁番被誉为“中国葡萄之乡”, 又被称为“中国最甜蜜的地方”。这里的葡萄种类有550多种,其中无核白葡萄含糖量极高,达到20%-24%,葡萄干含糖量更是高达70-80%。美国人曾将加州葡萄与吐鲁番葡萄做过甜度比较,结果吐鲁番葡萄高出几个百分点。

一个地方,坐拥“中国四极”,已经够神奇了,而更奇的是,前三极(极低、极热、极干)和第四极(极甜)怎么能加于一身?“极低”“极热”“极干”造就的环境应该是生命禁区呀,怎么能够孕育出“极甜”的生命奇迹呢?

为了感受吐鲁番的神奇,将心中的问号一一拉直,火焰山是必去之地。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山势呈东西走向,绵延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火焰山童山秃岭,沟壑纵横,飞鸟匿踪,寸草不生。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如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名“火焰山”。《山海经》将其称为“炎火之山”,维吾尔语叫“克孜尔塔克”,意为红山,隋唐时期曾叫它为“赤石山”。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火焰山

关于此山的来历,有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当年美猴王孙悟空大闹天宫,仓卒之间,一脚蹬翻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炉,有几块火炭从天而降,恰好落在吐鲁番,就形成了火焰山。火焰山本来是烈火熊熊,孙悟空自知理亏,就从铁扇公主那儿借来芭蕉扇,仅挥三下便扇灭了大火,冷却后才成了今天这般模样。其实,火焰山是吐鲁番盆地在造山运动时形成的背斜山,由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砂砾岩和红岩泥构成,基本地貌格局形成于1.41亿年前。

火焰山为天下奇山,历来多有文人墨客歌咏记述。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作《经火山》:“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宋代著名使臣王延德曾出使北庭,并著《高昌行记》记载这里风貌:“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见禽鼠皆赤。”更有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将唐僧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写进《西游记》,使火焰山的神奇色彩更加浓郁。

游客们看火焰山,大多滞留于火焰山景区,那里有孙悟空塑像、芭蕉扇塑像、西游文化长廊等,还有一根金箍棒温度计,是世界最高大的温度计,曾获世界吉尼斯之最。我们没在这里停留,而是继续往山里挺进,直入峡谷腹地。这个峡谷叫“木头沟”,虽然没有“葡萄沟”有名,但因为是《西游记》拍摄故地,而且山体造型奇特,色彩震撼,所以也相当有吸引力。下午三点来钟,旅游大巴开进木头沟景区。此时骄阳似火,透过车窗往外看,一道道红色的山体褶皱在眼前升腾,就像一团团红色的火焰。走下空调车,立马被热浪挟裹,热气透过衣裤炙烤着皮肤,浑身上下都是火燎燎的。汗水急不可待地冲出毛孔,以为到皮肤外可以痛快地流淌一下,可它们失望了,刚从毛孔露出头来,便迅疾被蒸发殆尽,因此尽管出汗很多,衣衫却没有浸湿的痕迹。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火焰山褶皱

为了登高眺望,我们乘坐沙漠摩托车爬上山梁,也有少许游客骑骆驼上山。山梁上有沙漠平台,视野较为开阔。火焰山属丹霞地貌,山上毫无植被,砂岩完全裸露,由于地层呈水平堆积,加上岩层软硬相间,在经年累月的雨水冲刷下,坡面形成了一道道沟壑。背后就是火焰山的标志性景点----馒头山,是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外景地。俯瞰山下,一条峡谷南北蜿蜒,峡谷的底部就是木头沟。随着木头沟的走势,一条绿洲带倔强地延伸,在彤红的山沟里显得格外美丽,透着顽强地生机。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身后就是馒头山[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模拟西游记镜头[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木头沟

虽然已是秋天,但火焰山的热力好像丝毫未减,裸露的砂岩在太阳的烘烤下,热浪翻滚,使人透不过气来。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热得小脸通红,哇哇大哭起来。这样的温度,实在无法久呆,赶紧拍完照,纷纷返回山下。有的钻进空调车里,再也不愿意出来。而我惦记着谷底的那道神奇的绿色,如此炎热、如此干旱的火焰山的峡谷内,什么样的植物能够生存?它们又何以生存?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木头沟的绿色奇迹

下到沟底,我立刻被眼前的葳蕤之色所震撼!与火焰山荒山秃岭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这条贯穿山体的沟谷底部,竟然溪流环绕、水流潺潺,绿茵铺地、瓜果飘香。一条狭长的绿洲,就像一条绿色丝带,飘逸在火焰山的峡谷之中。仔细看,沟内不仅长着灌木、芦苇、白杨等,还有花草果树点缀其间,各种植物层层叠叠,绿意葱葱,生机盎然——这哪里是寸草不生的火焰山,简直就是火洲的“桃花源”嘛!

因为沟底有水,所以这里的生存环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坏,可这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指望老天下雨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天山融水了。天山博格达峰的冰雪融化后,渗透到戈壁砾石带,形成天然的地下水库,而火焰山山体就像是水库的大坝,有效阻挡了下渗的地下水,使潜水位抬高,于是在山体北缘形成一个潜水溢出带,有多处泉水出露,汇聚成河,贯穿峡谷,滋润了绿洲,从而也造就了这一带的生命,比如木头沟、葡萄沟、吐峪沟、桃儿沟、胜金口沟、连木沁沟等皆是如此。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神奇的绿洲带

更为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沟里不仅滋润了绿洲、生长了庄稼、养育了人民,还留下了古迹文物、石窟壁画、佛庙遗址。在木头沟西岸的悬崖上,就有一座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意思为“被装饰的家”,该洞窟群虽然没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有名,却也是与龟兹石窟、敦煌石窟、印度阿旃陀石窟齐名的世界石窟艺术。它经历唐朝、五代、宋朝、元朝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形成了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甚至成为高昌王的佛家寺院,其精美的壁画堪称佛家经典,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客。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坐落在火焰山中段,木头沟河谷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如同一排扇形展开的蜂巢。石窟分上下二层,南北长500米,共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西州图经》上提到吐鲁番的两处寺庙,其中一座就是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书上说它:背倚崇岩,面临清川、树木葱郁、掩复了回转曲折的高台楼阁。寺内僧人众多,久负盛名。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千佛洞的窟形较为多样,有长方形纵券顶的窟,正中凿中心柱,左右开甬道和隧道;有方形纵券顶的窟,方形穹庐顶有甬道和隧道;有长方形纵券顶的大窟,后壁或左右壁有塑像;还有前室为长方形纵券顶,后室为横券顶的窟以及方形平顶小窟等。这些石窟开凿时间不同,作用也各不一样,有供人瞻仰的礼拜窟,有供出家僧人坐禅修行的的禅窟,有供僧侣生活起居的僧房;有存放舍利盒或为纪念高僧建造的纪念窟等。建窟方法有两种,一是在崖壁凿洞修窟,二是在靠崖处用土坯砌筑成窟。

只可惜窟内泥塑佛像已毁,残存的壁画内容较丰富,有佛涅磐画、各种经变画,还有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供养人画像,以及大面积的千佛画、图案装饰画等。其中发现了上千件回鹘文、西夏文、汉文、梵文、波罗米文、栗特文残经及世俗文书,塑像肢体碎块、壁画残片、珍贵雕版印刷物和木质斗拱等文物,为进一步研究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提供了重要资料。由于洞窟内严禁拍照,我无法用镜头记录下石窟内的状貌,无法与朋友们分享,相当遗憾。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遗址

说起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衰落,有三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十三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柏孜克里克石窟寺衰落为民间寺院;二是十五世纪中叶,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在圣战中遭到一定的毁灭;三是1904年至1913年间,伯孜克里克90%的壁画被外国的4个探险队切割下来,分批运出国去,现收藏于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俄国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印度国立博物馆、韩国国立博物馆。站在石窟外,我心中燃烧着一股怒火,这些被强盗掠走的文物,是不是应该归还了?该还的,迟早要还!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五道林

如果说,火焰山沟谷的绿色奇迹,纯粹是由大自然造就的,那么五道林的绿色奇迹则深深烙下了人类智慧的印记。为了尽情享受吐鲁番的甘甜,充分领略吐鲁番的生命奇迹,五道林是一个绝好的去处。在那里,你不仅能够进入农家品尝可口的瓜果,还能深入地下,零距离观赏被誉为“地下万里长城”的坎儿井。

提起“三十里风区”,那是相当有名,2007年一场大风吹翻了火车, 消息震惊全国。“三十里风区”处于达坂城与吐鲁番之间,是海拔急剧下降地带,冷空气翻过达板城谷口后,如同汹涌而下的江水,浩浩荡荡直插地势低洼的吐鲁番盆地,形成了“三十里风区”。这里经常刮8级以上大风,风季瞬间风力可达1213级,严重威胁着吐鲁番的大片绿洲沃土。而“五道林”就是这里的防风卫士。

五道林位于吐鲁番市西北郊12公里,是1964年当地政府组织群众治沙造林的成果。这片林子长3800米,宽23米,共510行,因此得名“五道林”。我们走在林荫道上,秋日的阳光洒满林间,四周绿意盎然,一排排白杨傲立挺拔,一根根枝条奋力冲天,一片片叶子昂首向上,一枝一叶透着蓬勃生机。五道林,不仅顽强地抵御着风灾沙害,也给吐鲁番带来生动和美丽。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五道林间的地毯上经常有维吾尔族居民弹唱

据老辈村民讲,以前没种树的时候,吐鲁番的风大得很,只能勉强种些小麦。自从有了五道林的防护,风小多了,环境也好多了,村民们在绿洲上种植了葡萄、杏子、石榴、甜瓜等经济作物,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是啊,你看五道林附近,分布着一片一片的葡萄园。葡萄架下,瓜果飘香,人声鼎沸,到处洋溢着喜悦、欢快和惬意。

葡萄园中,品种繁多。导游告诉我们,现有550多个品种,堪称“世界葡萄植物园”。其中,品质上乘的有无核白葡萄、马奶子、红葡萄、喀什哈尔、梭梭葡萄等18个品种,而无核白葡萄含糖量高达22%-24%,为世界最甜的葡萄。它生长力强,结果多。因无籽,最适宜晾制葡萄干。制干后,果粒色泽鲜艳,果肉口感柔软,食之香甜润喉,为国内干果中之珍品,堪称“中国绿珍珠”。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葡萄架下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参观晾房

吐鲁番的葡萄干是用特殊方式晾制而成。为了了解吐鲁番如何变成葡萄干,我们走进了专门晾制葡萄干的晾房。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葡萄园附近一座座晾房

晾房是用土块砌成的花格建筑,四面通风良好,平均温度27左右,平均湿度约35%,平均风速1.52.6/秒。只要将鲜葡萄挂在晾房的木架上晾着即可,完全是自然晾制,无需任何人为加工。这样晾出的葡萄干,碧绿甘美,酸甜可口,健体延年,倍受人们青睐。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晾房内的晾制架

导游善解人意,领我们参观了一家维吾尔族农家葡萄庄园。进入葡萄园,你可以看到诸多品种的葡萄,红的、紫的、黄的、白的,色彩斑斓;圆的、长的、大的、小的,形状繁多。在葡萄架下搭有一个朝大房子,房子的一边设有迎宾用的台子,20多米长,铺着红地毯,上面摆放有长条桌子,桌上摆放苹果、香梨、西瓜、甜瓜以及各种葡萄。大家脱下鞋子,席地而坐。这时,一个热情奔放的维吾尔族大哥致欢迎词,然后请大家品尝水果,还不失时机介绍吐鲁番风情。维吾尔大哥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外向健谈。讲话幽默诙谐,风趣又富有哲理,同时伴有夸张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令人身心愉悦。当他请出妹妹为我们跳起新疆舞时,现场气氛达简直“燃爆”了!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维吾尔族的年轻人翩跹起舞

就在宾主尽欢之际,维吾尔大哥适时亮出多种葡萄干,热情洋溢地让大家品尝。香甜可口的葡萄干让游客们赞不绝口,经不住诱惑,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买了不少高价位葡萄干,这也算是对我们热情招待的积极回应吧。

当你尽情享受吐鲁番葡萄美味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这些葡萄并不是生长在优越的环境里,而是在极为干旱的茫茫大漠中,一点点挤出生存空间,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长出来的。它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如此震撼的生命奇迹,决不能忘记坎儿井的功劳,正是蜿蜒流下的坎儿井,将一股股清流延展到戈壁荒漠,造就出一片片生命绿洲,从而孕育出一串串晶莹如玉的葡萄。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绿洲与荒漠共生

“坎儿井”之名,我并不陌生,但对它的认知比较笼统,过去仅限于“水利工程”这样模糊的层面。今天,通过参观坎儿井传承园,终于对坎儿井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坎儿井不是一般的水利工程,而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它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至地上进行农业灌溉和生活使用。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水利工程,它凝结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与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在我们乘坐的汽车临近吐鲁番市区时,透过车窗可以看到,在绿洲外围的戈壁滩上,顺着山坡分布着一堆一堆的圆土包,排列有序地伸向绿洲。导游说,那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从高空俯视,这些土堆宛如珍珠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美丽而又活力无限的城市。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坎儿井人家景区的模拟场景

导游将我们带到坎儿井人家景区,这里的坎儿井又称“邓公井”,1981年邓小平亲自来这里视察。现在这个井渠已被改造成为旅游景点,使得各地的游客都能感受那神秘工程所特有的构造。从洞口走下台阶,来到七八米深的地下,在灯光的照射下,奇特的坎儿井呈现在我们眼前。只见一条条如防空洞的地道通向四面八方,地道高2米左右,宽约1米,完全容得下一个成年男子从容通过。此时,坎儿井就在身边,澄澈的水静静地在身边流淌,它们年年月月流,日日夜夜淌,绵绵不绝。看着水波的漾动,听着潺潺的水声,我不由得暗自称奇。你想啊,头顶之上,除了小片绿洲,周围全是干旱的戈壁荒漠,而相隔不足十米的地下,竟然水流淙淙,充满生命的灵动。这些水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进入坎儿井

导游一路给我们介绍坎儿井的历史、原理和开凿,加上地道两侧悬挂着图文说明,还有一些模拟场景雕塑,一圈走下来,我终于对坎儿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坎儿井的水来自天山上的积雪。冰雪融化后一部分从地面上流走,被称为径流;另一部分从地下流走,被称为潜流。新疆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在一些冲积扇地形地区,土壤多为砂砾,渗水性很强,山上雪水溶化后,大部渗入地下,地下水埋藏也较深。为了将渗入地下的水分引出,供绿洲灌溉使用,新疆人民吸收了内地的地下窖井技术——井渠法,并结合荒漠地区的地理条件,创造出新型的将潜流引出地面的灌溉工程模式。坎儿井创始于西汉,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开凿坎儿井模拟现场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其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将地下水汇聚;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从而把地下水引至地面;最后,涝坝将水蓄起以供人使用,或灌溉农田,或生活使用。

竖井是开挖或清理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的通道,也是送气通风口。井深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竖井就越深,最深的竖井可达90米以上。竖井与竖井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10多个,多则上百个。井口一般呈长方形或圆形,长1米,宽0.7米。登高俯瞰,可见沙坡上一排一排的圆土包,有序地向绿洲延伸,那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竖井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成排的竖井

暗渠,又称地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会聚到它的身上来,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地流出地表来。暗渠一般高1.7米,宽1.2米,短的100-200米,最长的长达25公里。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捞工程十分艰巨。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暗渠

开挖暗渠时,要努力减少弯曲、确定方向,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吐鲁番的先民们创造了木棍定向法。即相邻两个竖井的正中间,在井口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井绳上绑上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木棍定位法

在掏挖暗渠时,吐鲁番人民还发明了油灯定向法。油灯定向是依据两点成线的原理,用两盏旁边带嘴的油灯确定暗渠挖掘的方位,并且能够保障暗渠的顶部与底部平行。但是,油灯定位只能用于同一个作业点上,不同的作业点又怎样保持一致呢?挖掘暗渠时,在竖井的中线上挂上一盏油灯,掏挖者背对油灯,始终掏挖自己的影子,就可以不偏离方向,而渠深则以泉流能淹没筐沿为标准。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油灯定位法

暗渠越深空间越窄,仅容一个人弯腰向前掏挖而行。由于吐鲁番的土质为坚硬的钙质粘性土,加之作业面又非常狭小,要掏挖出一条25公里长的暗渠,不知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据说,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须要跪在冰水中挖土,长期从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所以,总长5000公里的吐鲁番坎儿井被称为“地下长城”,真是当之无愧。

暗渠还有不少好处是,由于吐鲁番高温干燥,蒸发量大,水在暗渠不易被蒸发,水流地底不容易被污染,再有,经过暗渠流出的水,经过千层沙石自然过滤,最终形成天然矿泉水,富含众多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当地居民数百年来一直饮用至今,不少人活到百岁以上,因此吐鲁番素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名。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龙口

龙口是坎儿井明渠、暗渠与竖井口的交界处,也是天山雪水经过地层渗透,通过暗渠流向明渠的第一个出水口。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明渠涝坝

暗渠流出地面后,就成了明渠。顾名思义,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沟渠。人们在一定地点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调节水作用的蓄水池,这种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称为涝坝。水蓄积在涝坝,哪里需要,就送到哪里。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转载]丝路之旅(3)——奇哉怪哉,吐鲁番
坎儿井浇灌出的葡萄

坎儿井在吐鲁番地区应用非常普遍,总数达到1100多条,全长达到5000公里之多,足以说明这个工程的巨大,因此称得上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坎儿井在新疆人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是坎儿井使得沙漠变绿洲,并源源不断地为吐鲁番提供必不可少的灌溉和生活用水。

返回乌鲁木齐的路上,我似乎对吐鲁番的神奇有所领悟,是什么造就了这么多的神奇?当然拜大自然所赐!吐鲁番的最低、最热、最干,皆自然形成;吐鲁番的绿洲和生命,离不开天山雪水的浇灌,也是大自然的恩赐。然而,最能创造奇迹的,却是我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创造的坎儿井,才是吐鲁番文明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最响亮的答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