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走遍济南——“寻泉专家”李世民为济南找到多少泉
标签:
转载 |
济南有诸多地名与李世民有关。据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途经济南,发生了诸多故事,由此诞生了诸多与他有关的地名。例如西营镇,因李世民曾于此地安营扎寨而得名;唐冶村,因李世民在此招募民众冶炼兵器而得名;唐王镇,因李世民于此地驻扎修整而得名;讲书院村,因李世民在此讲书谈兵而得名;跑马岭,因李世民在此操练兵马而得名;廒而庄,因李世民在此建造仓廒收藏粮食而得名;晾米台,因李世民在此地石台上晾晒粮草而得名;万粮峪,因李世民曾在此屯兵种粮而得名;降甘村,因李世民在此教习兵士操练射术而得名“箭杆村”,后因方言所致,误传为降甘村……还有很多,恕在下不一一列举。今天主要说泉,与大家一起梳理一下,济南的哪些泉与李世民有关?这位“寻泉专家”到底为泉城济南找到了多少泉?
李世民为济南找到的泉水中,最有名的当属拔槊泉。拔槊泉位于济南市西营镇拔槊泉村,这个小村子仅有70来户人家,海拔750米,是济南市海拔最高的村。葱茏掩映之下,仿佛一片世外桃源。拔槊泉位于村子中央最高处,元宝山顶的北侧。泉池呈瓮形,青石井壁,口小内阔。泉水自石缝中流出,叮咚有声,常年清澈甘甜,从不枯竭。泉井旁立“拔槊泉”石碑,碑上塑有一支长槊。清道光《章丘县志》和《济南府志》均有载,称“泉出山半,涓涓不息,下有浆水泉”。从建村以来,村民祖祖辈辈都依靠此泉生存,据说常饮此水,能消灾祛病,甚是神奇,当地人称之为“神泉”。
拔槊泉村因泉而得名,泉又因李世民的传说而来。传说当年李世民东征时,行军到此,人困马乏,口渴难耐,纷纷倒地不起。李世民顺手抓过身边将士的长槊,往地上一插,仰天长叹:“莫非苍天绝我!”说罢欲拔槊自杀。不料一股清泉随槊而出,将士一阵惊喜,人马痛饮,绝处逢生。如今,拔槊泉村周围还留有养马场、饮马湾、遛马岭、跑马岭、下马坑等古迹,皆与李世民在此驻军有关。![[转载]走遍济南——“寻泉专家”李世民为济南找到多少泉 [转载]走遍济南——“寻泉专家”李世民为济南找到多少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拔槊泉虽然没有入列济南72名泉,但它在济南颇负盛名,一是因为它的海拔很高,达到750米,远超72名泉中海拔最高的斗母泉(海拔548米);二是因为它有历史文化底蕴,李世民发掘的泉,自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三是因为它的周围处处美景,现如今公路修到村里,坐公交车或自驾都很方便,周边还有空心山、玉河泉、响呼噜泉、积米泉、劈山等景点,可一并游览。累了,就找个农家院,吃点山中的野菜,炖个田野的山鸡,不失为惬意的郊游。
很多市民认为,拔槊泉是济南最高的泉,其实错了!济南海拔最高的泉,是饮马泉而非拔槊泉!拔槊泉海拔为750米,而饮马泉海拔达到832.801米,在济南950处泉水中独占海拔第一名。这个济南最高泉,也是李世民发现的。
饮马泉位于柳埠街道水帘峡风景区内,梯子山西南。梯子山主峰海拔976.2米,号称济南第一高峰。山上植被丰茂,泉水充盈。因处于梯子山的高坡之上,饮马泉的海拔自然就“居高临下”,成为名副其实的济南第一高泉。
寻找饮马泉并不容易,我是找了好几趟才如愿以偿。若从水帘峡景区进入,路线如下:药王庙——袍子圈——饮马泉;若从梯子山往下探寻,路线如下:梯子山西南的双腰山垭口——袍子圈——饮马泉。可见,袍子圈是寻饮马泉的重要坐标。所谓“袍子圈”,其实就是由三个塑像组成的雕塑群,中间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右手位是尉迟恭,左手位是秦琼。为什么叫“袍子圈”呢?
据传,李世民的儿子,也就是唐高宗李治降生于此,因当时没有包孩子的小被子,李世民就把自己的蟒袍拿来包孩子,所以这里就叫“袍子圈”。如果这么解释,为什么要在这里塑李世民、尉迟恭、秦琼三人像呢?生儿子与尉迟恭、秦琼有何关系?我认为,之所以叫“袍子圈”,大概典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是颇为有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并肩战斗的兄弟情谊。我觉得,这种解释更贴切。
从袍子圈往左拐,有一段下山的路,这是寻找饮马泉的关键。千万不要直走上山!饮马泉位于梯子山西南,距离双腰山山脊仅剩几十米。在这么高的地方竟然还有泉水涌出,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饮马泉并不大,泉水从山壁上涌流而出,跌落在下方的石砌泉池里。泉池呈椭马蹄状,面积10余平方米,深约50厘米。泉水流淌缓慢,水面满是浮萍,染绿了一池泉水。传说当年李世民率队东征时,曾驻扎在梯子山一带。一次,李世民带兵在深山里操练,口渴得厉害,附近又找不到水源,这可愁坏了跟从的将士。李世民的爱马通人性,心疼主人口渴,腾空而起,双蹄刨山。伴随着一声声长嘶,马蹄所刨之处,竟然涌出一股清泉。因心疼爱马,李世民让爱马先饮,然后自己才喝,于是此泉得名“饮马泉”。
同样在山腰处,还有一个泉水跟李世民有关,叫做公主泉。公主泉与饮马泉在同一条峡谷内,海拔低于饮马泉。
公主泉从一处石壁中流出,水流细小轻柔。泉边立有一块木牌,上写:公主泉,七星泉群名泉之一,海拔642.542米。传说唐武德年间,李世民曾驻巡此地,见峡谷中芦苇成帐,内有一清泉,甚是轻柔,遂恩赏随行女眷,得名“公主泉”。水帘峡风景区内,除了饮马泉与公主泉外,还有水帘泉、滴水泉、苇泉、淘米泉,它们海拔很高,却百年不涸,滋养着一方水土,造就了“泉城”的神奇。
在济南,李世民一剑刺出淌豆泉的故事广为市民津津乐道。淌豆泉位于济南城东,港沟镇淌豆寺山。清乾隆《历城县志·卷十八》和道光《济南府志·卷六》有载。今泉源在岩壁上,水自岩缝流出,经凿石修建的长方形池,顺山势北流,汇于石坝拦截的蓄水池内。泉旁伴有一株挺拔高大的千年古银杏树。盛夏,不少济南市民慕名开车前来,拎着几个大桶接取泉水。我曾经询问打水的市民:“这水好喝吗?”“好喝!”市民美美地回答,“你就光听名字,就知道这水好喝。”是啊,“淌豆泉”,童话一般的名字,真的很好听,给人无限联想。掬一捧,喝一口,确实甘甜爽口。“淌豆泉真的能淌出豆子吗?”我好奇地问。“以前曾经淌过豆子,现在不淌了。”看来,济南市民并不认为这是传说,而是深信不疑。
据传,当年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处,由于鞍马劳顿,便在此安营扎寨,整修军队。碰巧当时大旱,颗粒无收,军粮供应不足,只好以野菜充饥。一天,李世民视察军队时,发现有的士兵奄奄一息,心里非常难过。他来到一处山壁前,拔剑长叹:“天绝我邪?”一怒之下,宝剑刺向山壁,山壁顿时出现一个大窟窿。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只见几股细流从山壁的窟窿里流淌而出,伴随着哗哗流淌的泉水,还有大量的豆子一并淌出。李世民和随行士兵惊喜万分,军队喝了泉水吃了豆子,士气大振。于是,李世民便把此泉命名为淌豆泉。此事在清乾隆年间的《历城县志·卷十八》和道光年间的《济南府志·卷六》中均有记载。
![[转载]走遍济南——“寻泉专家”李世民为济南找到多少泉 [转载]走遍济南——“寻泉专家”李世民为济南找到多少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走遍济南——“寻泉专家”李世民为济南找到多少泉 [转载]走遍济南——“寻泉专家”李世民为济南找到多少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周围村民知道淌豆泉能淌豆子后,也纷纷前来接泉水捞豆子。李世民大军离开后不久,附近村庄有一个财主想独占淌豆泉,便从山脚下挖了一条小河沟,直接把泉水引到自家院子里。他还把泉眼凿大,以图得到更多的豆子和泉水。但没想到,泉眼被凿大后,淌出的豆子却越来越少,渐渐地便没有豆子淌出,泉水也越来越小。尽管淌豆泉不再淌出豆子,但附近村民依然把它奉为神泉,集资在淌豆泉南侧修建了淌豆寺,并将此山命名为淌豆寺山。
淌豆寺坐南朝北,三面环山,环形的山脉像一把太师椅,将寺院稳稳地圈围在椅中。寺院中央,矗立一株苍老遒劲的古银杏树,树干高达数十米,胸径达到1.76米。这棵银杏树高大挺拔,枝桠虬曲,华盖如伞,日夜庇护着淌豆寺。每到秋天,银杏叶变黄后,淌豆寺美得不可方物。特别是秋风潇潇秋雨飘飘之后,金黄的叶子飘落而下,形成厚厚的黄色地毯,游客纷纷前来拍照打卡,寂寂小庙顿时热闹起来。
拔槊泉往西约3公里,有一个积米泉,它的发现与淌豆寺有异曲同工之妙。积米泉位于西营镇积米峪村北,是一个常年不涸的山泉。名字背后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李世民东征从这里经过,发现一汪清泉汩汩喷涌,水势旺盛,煞是喜爱。想到自己军粮匮乏,不禁随口说道:“这么旺的一眼泉,喷出来的要是米就好了。”没想到语音未落,黄澄澄的米真的随泉水从泉眼滚涌而出。将士惊喜万分,纷纷下水捞米。不足几日,营中军粮囤满仓溢,李世民就让人把这些米囤积在山峪中。于是,这条峪就叫积米峪,这个泉就叫积米泉。
我去积米泉,有时徒步而行,有时驱车前往。感觉还是开车更好,因为那一带的路实在是太绕了!积米泉就在彩西路边,彩西路又称老柳线,是一条非常美丽的乡间公路。当公路穿越积米泉附近时,全是“之”字形的盘山公路,像一条白色飘带,蜿蜒在陡峭的山坡上,飘扬在积米峪水库的四周。而积米峪水库,则像一块温润的碧玉,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安详而幽雅。
积米泉处于积米峪水库内。据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著录:在西营镇积米峪(旧称渍米峪)村北的河崖旁,有积米泉,常年不竭。1960年建成积米峪水库,积米泉被淹于水库中。湖水浅时,泉眼处可见水纹波动。如今,人们习惯于将积米峪水库直接视为积米泉,因为那一面湖水,不正是积米泉源源不断汇流而成的吗?积米峪水库,不正是积米泉的 泉池吗?你看那一湾山泉水,清碧可人,宛如一块碧玉,与四周的群山绿树红花相映成趣。其水质甘洌,附近8个村庄正是靠着这湾碧水,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济南的龙吟泉,我只见过一面。那是一个冬天,与一行驴友乘坐65路公交车,从西营镇晾米台下车,往西走几十米,跨过桥就是黑峪口。沿黑峪往西南行约2公里,到达黑峪村。越过黑峪再往前约1公里,即来到栗行村。栗行村是一个隶属于黑峪村的自然村,建于清宣统年间,因有一行栗树而得名,而今没剩几户人家。村东有一条新修的盘山水泥路,沿此路往南可以到达龙吟泉。
龙吟泉位于栗行村东南侧山崖,泉上矗立一株高大的松柏,树荫如盖,树形美观。据说树龄上千年,它盘踞在山坡上,根部牢牢扎入底下的石缝中,乍看之下,泉水就像是从松柏中涌出。树下有一石洞,洞口横石上刻有“龙吟泉”三字。走近看,一股泉水从洞里流出,经水渠流至一个石砌方池。水流潺湲,清澈明净,松柏的枝冠倒映其中,颇为有趣。
龙吟泉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其背后却大有来头。传说一千多年前,唐王李世民东征时在此歇脚,口渴难耐,周边也找不到人家和水源,疲惫的李世民一屁股坐在地上,可他感觉屁股底下湿漉漉的,扭头一看,原来屁股下的石缝里有一股泉水流出。他命令卫士将乱石移开,果然有一眼泉水喷涌而出。李世民大喜,赶紧招呼将士们来喝水,并为此泉取名“龙吟泉”。离开时,李世民在泉眼上面的山坡上亲手种下一棵松柏。一千多年过去,唐松依然郁郁葱葱,龙吟泉依然细水长流,泉与松相互依偎,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转载]走遍济南——“寻泉专家”李世民为济南找到多少泉 [转载]走遍济南——“寻泉专家”李世民为济南找到多少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净明泉,又名明净泉、明水泉,位于明水街道眼明泉公园内东侧,眼明泉大桥北300米处。为1965年形成的钻孔喷泉。泉池为石砌正八边形,直径8米,四周围以大理石护栏,池底铺鹅卵石。泉眼在泉池中间,泉水突突上涌,状如伏在水上的一团蘑菇。池水盈盈,清澈见底,水底鹅卵石历历可数。泉水喷涌而出,高达数尺,水花四溅,蔚为壮观;泉水至洁,纤尘不染;水质清澈,寒泠甘甜。护栏北端贴岸有一横扁形出水口,泉池所溢之水从此跌下,形成一小型瀑布,向东流至西麻湾,诸泉合而北流至绣江河。
据附近居民说,用此泉之水洗眼,少年可不近视,老年可不花眼,故名为“眼明泉”。虽说先进所见的净明泉为钻孔而成,但其实此泉在历史上就已经存在,而且是一座名泉。元代地理学家于钦著《齐乘》载:“明水泉一名‘净明泉’,出百脉西北石桥边,其泉至洁,纤尘不留,土人以洗目退昏翳。与西麻湾水合流三里余,入绣江。”这算得上明净泉最早的记载了。明代晏壁诗《明水泉》云:“清泉一派接银河,宝鉴同明水不波。步绕方池闲顾影,须眉散作百东坡。”大赞其水质清洁、纤尘不染。
![[转载]走遍济南——“寻泉专家”李世民为济南找到多少泉 [转载]走遍济南——“寻泉专家”李世民为济南找到多少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关于净明泉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李世民征东时路过此地,很多士兵患上眼疾,李世民也未幸免。忽现童男童女二人,说此处有一泉,能医眼疾,并带众人到泉边。人人掬泉水洗目,顷刻之间疾去眼明。李世民大喜,待寻童男童女时,已悠然隐循。于是,李世民便为此泉命名为“净明泉”。后来又在泉边修建了“明眼王庙”,内塑童男童女像以感念其恩。现如今雕像已没,但庙尚在,并有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眼明殿记》石碑一方。净明泉之水属石炭系石灰岩夹层水类型,水质优良,淳冽甘甜,并且具有养心明目,防疫去疾之功效。此泉之水冬暖夏凉,三九隆冬从不结冰,雪花落入泉池之内会立刻溶化。有人称此泉为“仙泉”。
另外,还有一些泉与李世民有关。例如忠泉,相传李世民率军东征至此,军士们口喝难耐,突然涌出甘泉,清凉解渴,遂赐名忠泉,以嘉奖此泉之忠心。再例如马蹄泉,相传当年李世民征战至此,人困马乏,口渴难耐,但无水可饮。此时李世民的坐骑一声长嘶,双蹄猛刨身下山石,生生刨出一洼清泉,解了人马之危,故称此泉为“马蹄泉”;再例如灰子泉,相传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遇见一泉,正欲手捧饮水,不料看到水中倒影,竟然是一只兔子头(民间传说李世民是兔子精转世),不禁大惊,为避免随从看见真相,迅疾抓起一把灰土扔到水面上,从此这个泉就被称作灰泉……
上述故事,虽然在济南的地方志中有录,但前面均加有“传说”二字。我查了诸多史书,包括《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均无李世民来山东的记载。从正史资料看,李世民东征高丽的行军路线是:洛阳—幽州—辽东,中间有“幽州誓师”“车驾渡辽”等细节,言之凿凿。或许还有人不服,说:这里提到的李世民东征,不是指东征高丽,而是指统一全国的东征。好吧,继续用史实说话,隋唐之际,李世民出关东征,主要打了两大战役,一是东征洛阳,一是洺州之战,一个在河南,一个在河北,均不在山东。再者说了,李世民从来没被封为唐王,他的封号是“秦王”而非“唐王”。由此来看,李世民本人当时并未来到山东,上面所讲的故事,只是传说而已。
那么,为什么济南会出现诸多与李世民有关的故事呢?我推测,这可能是带着感情的移花接木。或在隋唐之际,或东征高丽期间,可能确有唐军驻扎济南,但带兵者不是李世民,而是另有他人。由于民众对李世民颇有好感,于是便采取移花接木之法,将诸多故事安放在李世民的身上。所以,对这些故事的讲述,不是一个史学问题,而是一个情感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