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
标签:
转载 |
济南七十二名泉中,书院泉的名字最有书卷气,光听其名,就会引起无限遐思。但因路途遥远,直到2021年11月20日,我才借着拜谒于慎行墓的机会,去探望了这个颇具文韵风流的泉水。
![[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 [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书院泉又名东流泉,位于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以东约800米,天池山下,书院村内,是平阴一带历史最长的泉水。约在1500年前,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有记载:“天池山下有泉,名东流泉”。明代,刘隅曾在此构建书院,故得名“书院泉”。刘家是当地望族,一门出了三个进士,分别是:刘约(1459—1514),字博之,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官至河南右参政;刘田(1481—1519),字伯耕,刘约长子,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刘隅(1490—1566),字叔正,刘约第三子,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于慎行的父亲于玭曾在东流书院读书,颇得刘隅赏识。当时兄长刘田已经过世,刘隅不顾门弟的悬殊和家人的反对,坚决将自己的侄女下嫁于玭,这就是于慎行的母亲刘淑人(1506—1555)。清道光《东阿县志》卷十四载:“刘淑人,户部郎中田女也。幼好学,静慈孝恭,孝经诸史,靡不遐览。”受家学渊源的影响,刘淑人知书达礼,颇通诗文,生四子一女,四子即慎动、慎思、慎言、慎行,兄弟多人得以亲炙教诲,获益实多。诸子皆为当地名士,其中最有名的,非于慎行莫属。于慎行(1545—1608),字可远,又字无垢,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号称“天下文官主,三代帝王师”。其文学造诣极高,与冯琦并称于世。
![[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 [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书院泉景区大门朝西,门框设计新颖,由左右两棵仿制的大柳树围构而成,近处一棵真柳树将枝条纷披过来,有以假乱真之效。越过大门,向东而行,不远处,见一片风光旖旎的湖泊,名“天池湖”。湖面广阔,湖岸遍植垂柳,枝条摇曳,袅袅婷婷。南岸有亭,名“冷香亭”,木质构造,以草覆顶,颇显古朴。此时的我,已被一片水的世界所包围,水渠如密网,湖泊如繁星。为了尽快见到书院泉,我暂时顾不上欣赏这些美景,而是沿着主河道逆流而上,穿过古老村落,行约300米,来到天池山下,终于见到了向往已久的书院泉。而书院泉,就像等待一位久未谋面的故友,以热情四溢的哗哗水声,欢迎我的到来。
泉水自村东天池山脚下的岩石缝中流出,汇入边长7.8米、深3米的石砌方池,再经池南壁石雕龙头口中流入小池,泉水东、西两分,流入小池外的大弧形水池,经弧形水池正南侧出口进入河道或石渠,盘村绕户,穿林润木。溪中水藻摇曳,鹅鸭戏游,小桥横卧,景色极佳。泉水四季恒温,常年保持在16,水质清澈,日涌量8000多立方米,是洪范诸泉中流量最大的一处名泉。现在是冬季,按说是枯水期,可书院泉仍是喷涌有力,水流迅疾,哗然有声。池岸有一老汉闲坐,当我盛赞泉水之盛时,他一直笑而摇头。问他为何摇头,他这才张口说:“现在这水呀,比八九月份差远了!”
![[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 [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泉池建于洪范池同时代的汉末,外面的弧形水池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正前面立着两个宽约1米的石质五角星,为那个年代兴修水利的时代标志。左右两边筑有青石砌成的弧形小堤,小堤留有出水口,溢出的泉水顺着村中小河,依依不舍地绕村流淌。这样,书院泉就形成了大池连着小池、外池套着内池、泉池通着河与渠的一整套源流水系。
昔日,泉北侧有“洪福寺”,相传系唐代洛阳白马寺高僧清真、悟明、蕙僧、圆僧创建,后被皇帝下诏毁掉。如今,泉北天池山腰石壁上,留有四尊唐代石刻佛像,与人等高。据当地人讲,这是创建洪福寺四位高僧的化身。他们整治了泉池,修建了河道,为村民造福,所以圆寂后,村民在山崖上造像,以作纪念。
![[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 [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 [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明代,儒家在泉边立学,中丞刘隅在此建立东流书院一处,平阴籍的礼部尚书于慎行、中丞朱维京曾在此读书。如今,洪福寺、东流书院早已不见踪影,但书院泉边立的两块东流泉诗碑仍记载着一段文坛佳话。明万历辛巳年(1581)夏,在朝为官的朱维京、朱应彀回归故里,看望赋闲的于慎行,三人于雨中游书院泉,欣然作诗。朱维京出首诗,于慎行、朱应彀应和。于慎行和诗《雨中东流泉上和朱可大》:“风雨鸣丹谷,林亭倚翠岑;一樽今日酒,千里故人心;树动三秋色,泉飞万壑音;夜凉横吹起,欲听水龙吟。”但不知何故,现存两块碑上分别为朱维京、朱应彀的诗,单单少了名气最大的于慎行的和诗,今人只能从他的遗世著作中看到,是原碑刻丢了,还是另有原委?
书院泉旁有小村,村以泉名,即“书院村”。泉水绕村而过,村民依水而居,山泉环抱,小桥流水,环境清幽,冬暖夏凉,给小山村恬静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自古就有“小泉城”之美誉。村头立有巨大的石碑和一本石书,象征着书院泉村古朴的书卷气。
![[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 [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泉水溢出弧形外池后,引水分流,沿河与渠两路,绕村而出,最终汇入狼溪河。主水道成河,名“玉带河”,因清澈的泉水犹如一条玉带,故得名。玉带河旁,还建有一条半米宽的石渠,如游龙一般穿村入户,成为村民泡茶煮饭、洒扫洗漱、浣纱洗衣、灌溉庄稼的主要水源。玉带河较宽,石渠较窄;玉带河较低,石渠较高;玉带河穿村而过,石渠则穿村入户;玉带河主要功用是行洪,石渠的主要功用是方便村民生活。细看可以发现,弧形泉池里设有调水枢纽,通过调整石板闸,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水流。当水流不是很大时,就会选择从石渠流淌,流经家家户户,为村民所用;而当水流比较大时,超过村民使用的水就会沿玉带河流走,达到泄洪的效果。这样,玉带河与石渠相互配合,其功用与都江堰是完全一样的,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都江堰”!
![[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 [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为了保证泉水能够进入每一户人家,石渠还要进一步分叉引流——有时在同一平面分叉,有时则是高低分叉,这样就形成立体分流效果。说起立交桥,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城市交通枢纽,即在两条以上的道路交汇处建立的上下分层、多方向互不相扰的现代化桥梁,其实在远离市区的书院村,也有一处奇特的“立交桥”,不过这座立交桥引导的不是车流,而是水流,让玉带河与石渠上下交错,“渠水不犯河水”,形成一座罕见的流水“立交桥”。
在村民的记忆里,几十年前,泉水的确是流经家家户户的,每家院里都建有水池,当地人称之为“跃河子”。做饭时,顺手从水池里舀上一瓢。跃河子与溪流是连通的,有时还能在跃河子里抓到几条小鱼呢。如今所见的石渠与河道是1956年建造的,沿袭了古代的调水功能,但更加强调生产灌溉,而不是烧水煮饭,经过改道后,家里的跃河子也就没了。但村里人还是不用水缸,都是到泉边打水喝。村里有一条保留了多年的老规矩,每天上午八点前,大家都要打水做饭,洗衣服只能在早上八点以后。![[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 [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 [转载]走遍济南——冬游书院泉](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整个书院村被泉水环绕着,形成了少见的圆形村落。这个只有五百多人的小村庄,听得到泉水叮咚,看得见悠悠远山,嗅得到四季花香,触得到岁月悠长。一泓清泉相伴,白天浣衣洗菜,晚上枕泉入眠,时间在这里随着泉水静静流淌,一切宛如世外桃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