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2022-03-11 20:57:43)
标签:

转载

(接上)从大明湖南门往东走,即进入“明昌晨钟”景区。“明昌晨钟”为济南新八景之一,它以正谊广场为中心,西有枕湖楼,北有司家码头,东有钟楼台基遗址和仿古式建筑明湖居,还有司家院、思敏楼点缀其间。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枕湖楼

首先来到的是枕湖楼,枕湖楼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楼不甚高,而特宏敞,下周以曲廊,达枕湖草堂。”后废圮。2009年大明湖扩建,对此楼进行了恢复重建,仿古建筑,作为游客接待中心。越过枕湖楼,面前呈现一片开阔的广场,这就是正谊广场。此处原为正谊中学旧址,故得名又因该广场位于钟楼台基遗址附近,也有市民称之为钟楼广场。广场四周遍植树木,绿荫匝地,地面由青石板铺就,平整宽敞,北侧有一巨大搁笔石,上镌“大明湖”三字。如今这里已成为周边市民健身休闲的场所,每天都吸引众多太极爱好者来此习练套路、切磋拳艺。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正谊广场石刻

正谊广场之北,便是司家码头。旧时大明湖南岸有两处集中停船的码头,一处在鹊华桥头,另一处就是司家码头。司家码头乃济南当年最大的水路登船处,乾隆南巡时曾两次从码头乘船游览大明湖国学大师胡适先生1922年来济南游大明湖时,也是从司家码头船。他在日记中记载:“到司家码头,雇船游大明湖到了历下亭……”由此可见,司家码头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司家码头所在的这条东西向的石板路,被称为司家码头街,明湖景区扩建时,原街上的石板路面完全保留了下来。如今,走在司家码头街上,脚下踩着的是被时光打磨的光亮的青石板,环顾四周优美的景致,你似乎穿越至清代的悠远时光。踏石而行,街东那处古朴典雅的四合院,便是司家小院旧址。今天的司家院完全是仿古新建筑,粉墙透窗,仰合瓦屋面,清水脊金柱大门,大门处有两个方箱形抱鼓石,上面雕刻着非常精致的“鹤寿松龄”“鹤鹿同春”等花鸟图案。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司家码头

正谊广场往东,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昌钟楼台基遗址。台基为正方形,边长20米,夯土而成,外以青砖包砌。经历几百年的风霜雪雨,座钟楼台基岿然矗立在大明湖南岸,斑驳的墙体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明昌钟楼遗址

明昌钟楼建于元代,原名康和尚院,明初改为镇安院,又名钟楼寺,寺内原有金代明昌年间铸造的大铁钟,每当晨曦时分,圆润雄浑的钟声响彻云霄。那钟声,承载着济南百姓的美好心愿,经曲岸水面回荡互激,与周围的烟柳碧荷相应和,构成一片祥和悠远的意境;那钟声,传闻方圆十里,绕耳不息,使人听后心明意净,恍入梦境。

面对这剥落的墙面和不甚美观的“土台子”,也许你的心中有诸多疑问:为什么现在只剩下钟楼台基,上面的钟楼和大钟去了何方?在大明湖扩建工程中,为什么要对这个坍塌了大半的台基进行修复保留?这个饱经沧桑的台基遗址,到底见证了老济南什么样的历史变迁?请不要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钟楼台基遗址

先说说明昌大钟,它不仅承载着一段爱国的历史,还蕴含着千古传扬的勤勉家训。北宋末年,金兵侵犯京城汴梁,济南一个姓刘僧人为了报效国家,率数千民众赴京勤王,其义举为济南百姓敬重,并在金代明昌年间集资治铁,铸造万斤巨钟,以志景仰。因古时以“暮鼓晨钟”鼓励“万家之众,勉勤作业,朝夕闻鸿音于星月之下”,故命名为“明昌晨钟”。

大钟铸成后,并不是一开始就放置在大明湖畔,而是安放在开元寺里。然而,明初洪武年间,山东按察司由青州迁至济南,占据济南府署为衙,而济南府署只好挤占了城内的开元寺,即“明初以开元寺为府”,城内的开元寺遂告终结。寺内僧人无处安置,便迁移到了佛慧山,改佛慧山寺为开元寺,现佛慧山上仍有开元寺遗址。开元寺挪走了,但听惯了钟声的济南百姓却不舍得将大钟挪走,于是,济南知府陈修召集二百余民夫,“木瓦石墁,悉宿皆备。旬月,钟楼建成,去府治仅一里,与鼓楼峙立。楼用康和尚院旧地,筑台三层,上立栋宇四级,葺旧殿若干楹,移梵王相,改名镇安院。”随后改为钟楼寺,并将大钟移到此地,从此,明昌大钟落户大明湖畔。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明昌大钟

然而,明昌大钟的变迁并未就此停止。先是明成化年间,修建了大雄宝殿、藏经楼;到了嘉靖二十一年,钟楼寺改作湖南书院、至道书院,正如清代诗人范炯所说:“康和尚院建钟楼,清夜闻声警梵修。佛地改为文学地,大鸣小扣更风流。”明万历年间,书院再次变更为提学道衙署;到了清代的康熙年间,经过重修,升道为院,称为提督学院,掌管秀才的选考岁试、贡生的选拔和教职的考核。虽风雨沧桑,几经变易,但依然是“未几而楼岿然,步檐周流,长廊四起,高览遐瞩,山水人物、城郭邑居之盛,鳞次纷涌于眉睫间。楼与鼓楼对峙,洪钟在具,考击相应,于以辨日夜之候,严启闭之节,亦都会所宜也。”辛亥革命后,改为山东省财政厅,解放后改为山东省机械厅,后来,又成为宿舍或公司驻地。随着历史的变迁,钟楼已不复存在,明昌大钟辗转被弃于城北旧巷中,风雨剥蚀几十年,所幸完好无损。1993年新建明昌钟亭后,遂移明昌钟至亭中。直至今日,每到春节,济南市民都会来此举行迎新年撞钟仪式,吃着水饺,听着钟声,让人回味悠长。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晏公台上的明昌钟亭

高大的钟楼位于大明湖北岸的南丰祠晏公台上,待会儿我们转到北岸,可以登台参观。但作为游记,我们必须提前介绍一下这座新建的明昌钟亭。

南丰祠院内有明昌钟亭,在北厅东面的晏公台上。晏公庙建成于明末,供奉水神晏戍子,清末庙毁,现仅存其台,台基为石砌,高4.2米。方形,下端渐阔,面积约224平方米。台上明昌钟亭为方亭,亭台高10.6米,阔8米。四面八柱,两重飞檐,点金彩绘,红柱青瓦,上有宝顶,饰脊兽32件。上下檐角悬有风铃8支,有风吹动,叮当作响,亭下四周有雕石围栏,可供小坐休憩。

钟亭内悬挂一口铁钟,这就是从南岸钟楼上迁移过来的明昌。大钟厚实凝重,古朴雄浑,被誉为“齐鲁第一钟”。钟高2.4米,钟口直径1.8米,重约8吨。钟身铸有八卦图案,顶部有龙形钟钮。迎接春节撞钟时,钟上系有一根红丝带,市民站立两排,一起拉动起碗口粗细的木制钟锤撞向硕大的钟体,传出“咚咚咚”的声音。虽久经风雨,仍完好无损,光亮圆润,其声雄魂清越。以亭之横木上所挂之枣木钟杠撞之,声震碧湖,十里可闻,甚为壮观。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徐北文先生撰写的明昌钟亭记

明昌钟亭旁,立有徐北文先生撰写的重修明昌钟亭碑记,亭前红漆立柱上悬挂的楹联亦徐北文先生撰写,内容为:“金钟鸣处蛙声静,碧月升时客梦清。”联语中所歌咏的境界恰与明湖佳景“钟鸣蛙静”相吻合。“钟鸣蛙静”乃济南人津津乐道的胜景之一,现已将“明昌晨钟”与“钟鸣蛙静”合二为一。很久以前,在济南的街头巷尾就流传着大明湖里“蛙不鸣”的传说,这一大自然生态之谜后来被清季诗人王象春记录在其所著的《齐音·大明湖》一诗注文之中:“湖在城中,宇内所无,异在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至于蛇不现,蛙不鸣,则又诞异矣。”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这些奇异现象无法做出科学解释,于是便出现了各种传说逸闻。相传有一年夏天,乾隆皇帝来到济南游览大明湖,时至中午,想在历下亭小憩一会儿,不料群蛙齐鸣,使他难以入睡,于是下令:青蛙不准鸣叫。从此,大明湖的青蛙便“奉旨”再也不敢鸣叫了。其实,这种传说是经不住推敲的,试想,在明人的著作中就已经有了大明湖内“蛙不鸣”的记载,这与百余年后来济南的乾隆皇帝又有何关联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明湖“蛙不鸣”的自然生态之谜早已被解开。科学家认为,大明湖的水由较凉的泉水汇聚而成,水温低导致青蛙无法发情,因而也就“不鸣”了。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明湖居

与钟楼台基遗址相望的是一座新建的仿古建筑,华丽的彩楼与破败的遗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新建的明湖居。明湖居建筑为二层,四周以单檐亭、廊、抱厦围合,以凹凸、穿插等方式取得与周围环境的嵌合。主体建筑一层中间部位设有戏台及大曲艺厅等,周围设有小茶艺室及旅游纪念品商店等;二层布置包厢、茶艺室、室外茶座等。主入口设在南面,正对钟楼遗址。二楼的匾额“明湖居”及抱柱楹联“书韵如闻小玉唱,茶香留待老残游”,皆为当代曲艺研究家、作家陶纯先生所书。走进楼内,只见曲艺大厅高大宽敞,富丽堂皇,北为戏台,配有现代化灯光音响设备和四十平米在临水一侧设观景平台及亲水台阶,营造游人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空间。建筑立面采用传统的青砖、青石、灰瓦、白墙,色彩以褚石、灰、白为主,构成建筑色彩基调。建筑局部采用青砖雕刻及木雕刻。建筑饰面简洁、古朴。屋面采用传统屋面形式,相互穿插,高低错落,统一中求变化,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建筑轮廓线。建筑风格、尺度、空间组织同大明湖建筑协调统一,成为“明昌晨钟”的主景点之一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明湖居二楼匾额及楹联

明湖居是清末以来济南知名度最高的曲艺演出场所,1890年由山东梨花大鼓创始人郭大妮建造。她的徒弟黄大妮有一姨表妹叫王小玉,艺名白妮,《老残游记》中的“白妮”就是她。《老残游记》为清末小说家刘鹗所著,其中关于老残听戏的精彩描写,不仅让人们对白妞的演唱充满遐想,也让明湖居闻名遐迩。多年来,明湖居经历多次翻建,其原貌已杳无痕迹。2009年大明湖景区扩建时,重修了明湖居,其整体布局基本依托《老残游记》中的场景描述来设计,通过环境装饰手段和有关文化内容的设置,营造出了当年老济南“书鼓茶韵”的氛围,再现了泉城济南“曲山艺海”的盛况。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明湖居门的刘鹗和书童等身雕像

好了,游完“明昌晨钟”景区,下一步该往哪儿走呢?是往东跨过齐音桥去“七桥风月”景区,还是往北跨过正谊桥去“秋柳含烟”景区?我的建议是,先往北游“秋柳含烟”,然后回头,跨过秋柳桥往南,再游“七桥风月”。

正谊桥位于正谊广场东北,这是一座台阶较陡的汉白玉单孔石拱桥,桥长25米,宽3米,它南北横跨在河道上,是从大明湖进入东部新景区的主要航道。跨过正谊桥,往东北方向一拐,就算进入了“秋柳含烟”景区。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正谊桥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眺望正谊桥

当然,如果你由明湖居往东,越过齐音桥,接着左拐跨过秋柳桥,同样也可进入“秋柳含烟”景区。但是千万别忘了,游完“秋柳含烟”,你一定要从秋柳桥回来,否则就会错过“七桥风月”。

齐音桥是连接“明昌晨钟”和“七桥风月”两大景区的一座桥梁,桥面宽阔大气,周边宁谧优雅。旧时,桥畔周边是山东提学道,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清雍正年间改称为提督学院,齐音桥就在学院内。此桥得名于明代进士王象春的诗歌杰作《齐音》。《齐音》又名《济南百咏》,为济南竹枝词中的上乘之作,收录诗作107首,分别咏颂了济南的山水泉湖、名胜古迹、神话传说等诸方面内容。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齐音桥

“秋柳含烟”为明湖新八景之一,景区内有千余杨柳,柳枝披挂,柳色如烟,烟波空蒙,形成“秋柳含烟”景观。垂柳的掩映中,分布着秋柳园、秋柳诗社、天心水面亭三大景点,还有秋柳园街、秋柳人家、柳茗居、谭艺轩、信古斋、镜亭、瑶榭等交相辉映正是深秋时节,秋柳园一带,幽雅静谧。湖畔杨柳,叶始微黄, 乍染秋色,披拂水际,若有摇落之态。遥想当年文人骚客聚集此处,吟诗歌赋,把酒临风,如烟如梦,恍然如昨

“秋柳含烟”景区与清代诗人王士祯紧密相连。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字子真,别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家是济南府新城(今淄博桓台)的望族,自曾祖起即世代为宦。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王士祯21岁时考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为官清正廉洁,审理纠正过许多冤案,颇有政绩。他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

关于秋柳园的来历,还有一段文坛佳话。明清之际,大明湖南岸附近有水面亭,为当时大明湖一名胜景点。清顺治十四年秋,23岁的王士祯与济南诸多名士会于水面亭。时亭畔垂柳依依,秋风萧瑟,他触景生情,遂赋《秋柳诗》四首,意境幽遥寥廓,诗意深微哀婉,句句写柳用典,却不见一个柳字,而且风格独特,境界高远,令人称绝,一时震惊当时文坛。《秋柳诗》传遍大江南北,全国名士如顾亭林、徐夜等和之者至百数十家。后来,济南的文士们便成立了秋柳诗社,并在水面亭附近修建馆舍,观柳赏荷,读书唱和,号为秋柳园。清末,人们将秋柳园南形成的小巷命名为秋柳园街。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秋柳含烟石刻

然而岁月悠悠,昔人已去,曾经红极一时的秋柳园及水面亭如今早已无迹可寻。21世纪初,秋柳园一带寥寥几棵孤树,根本没有园林建筑,倍显孤独寂寞。2009年大明湖扩建中,在原址之上恢复建成“秋柳含烟”景区扩建后,秋柳园修葺一新,整个秋柳园是一处小型居室与轩、榭、连廊构成的园林庭式院落,为名人故居保护提供了另一种新思路。如今,这里白杨擎天,垂柳拂水,苇丛鱼跃,高树鹊鸣;浓荫护芳草,红花依翠竹,小桥卧清溪,荷风荡碧波,诚为读书休憩的绝佳去处。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秋柳园全景示意图

秋柳门前,一尊铜像立在右侧,清代男性装扮,右手举起,左手拿书本,貌似在沉吟作诗。在他左脚边,一块翻开的书本形石碑上是关于王士祯的介绍,“此雕像为其初游济南时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形象。”而在秋柳诗社大门上方,悬挂着秋柳园的匾额,两边分别挂着“尚书天北斗,司寇鲁东家”的楹联,这是清代钱名世赠王渔洋的一副联,此联由现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书丹。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秋柳园

进门左右两侧为碑廊,为王士祯诗词和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袁士硕撰写的“秋柳园记”。正对大门处,是一座两层建筑,一层为精远堂,屋内正堂挂着王士祯的画像,两旁摆着与他有关的一些文物和试卷;二层就是曾经闻名天下的秋柳诗社。对联分别由魏启后和欧阳中石书写。园子里石桥、长廊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柳枝横垂水面,桂花香气袭人,处处诗情画意。左右侧还有廉志轩、谭艺轩、镜亭等建筑,但陈设的物品并不多,且多为仿制品。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秋柳诗社

秋柳园以北不远处,有一条不长的老街,即秋柳园街。如今的秋柳园街,长只有百余米,宽仅三米多,依然是当年的街巷尺度,而且保持了秋柳园街的老石板路面。街口有吹糖人雕塑,栩栩如生,趣味盎然。吹糖人乃济南传统民俗,旧时大明湖岸边常见此类民间艺人。通过对吹糖人老艺人及天真好奇的孩童们的塑造,再现了当时欢愉、活泼的场景气氛,为秋柳园街增添了许多生趣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秋柳园街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吹糖人雕塑

曾经坐落于秋柳园街11号的“秋柳人家”,旧时被称为王家大院,曾是一座行医的老济南人家的住宅。据说王家大院翻新时曾挖出一块石碑,碑文记载这里曾是王士祯的旧宅。而现在作为景点的王家大院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青砖白瓦的三进院落,分为药铺、书房、客厅、女儿房、儿子房、父母房等房间,房内的传统陈设、园内古树、老井、老水桶、大门旁的抱鼓石、上马石、拴马扣,再现旧时的生活场景。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秋柳人家大门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秋柳人家院内

在秋柳园的后面,有一座探入湖面的亭子,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心水面亭”。这里就是王士祯吟诗会友之地,那脍炙人口的“秋柳四首”即在此亭信口拈来。站在亭中,秋风拂面,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到300多年前,那是公元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秋,王士禛在其《菜根堂诗集序》中云:“顺治丁酉秋,予客济南,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杨柳千余株,披拂水际,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予怅然有感,赋诗四首。”这里清楚地说明,《秋柳》诗是在大明湖水面亭所作。据考证,所谓“水面亭”,全名应该是“天心水面亭”,早已毁佚。今之亭,乃重建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天心水面亭

天心水面亭早已有之,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曾作《天心水面亭记》,开篇曰:天历三年春,臣集、臣泂、臣九思得侍清闲之燕,论山川形胜。臣九思曰:“济南山水似江南,殆或过之。臣泂之居,在大明湖上,壅土水中而为亭,可以周览其胜,名之曰‘天心水面’,可想见其处矣!”于是,有勅臣集书其牓而记之。

他在正文中又说:月到天心,清之至也;风来水面,和之至也。今夫月未盈,则不足于东;既亏,则不足于西。非在天心,则何以见其全体?譬诸人心,有丝毫物欲之蔽,则无以为清;堕乎空寂,则绝物,又非其至也!今夫水滔滔汩汩,一日千里,趋下而不争,渟而为渊,注而为海,何意于冲突?一旦有风鼓之,则横奔怒激、拂性而害物,则亦何取乎?水也,必也至平之水,而遇夫方动之风,其感也。微其应也,溥涣乎至文生焉,非至和乎?譬诸人心,拂婴于物,则不能和;流而忘返,又和之过,皆非其至也。是以君子有感于清和之至而永歌之不足焉。臣泂天资明爽,应物乐易,宜能有取于此。请以是为记。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天心水面亭

“月到天心,清之至也;风来水面,和之至也。”这就是“天心水面亭”的诗意蕴含和高远意境。站在亭中,可眺望历下亭岛,盈盈一水相隔,似乎触手可摸。历下亭岛上绿柳环合,花木扶疏,亭台轩廊错落有致,修竹芳卉点缀其间。此时,湖水荡漾,清风徐吹,我不由得浮想联翩,自然而然地将“明湖十景中”的三景——“秋柳含烟”、“历下秋风”和“明湖秋月”。三景皆含“秋”字,说明最适合秋季观赏体验,而最佳的位置,就是这座“天心水面亭”!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眺望历下亭岛

若是秋夜来此,凭栏处,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那将是多么令人陶醉的良辰美景啊!试想,你伫立亭中,秋风拂面,波光飘渺;秋柳摇曳,婀娜多姿;秋月渐上中天,清辉似泻,秋柳、秋风、秋月,这一切所营造的氛围,恍若置身仙境。若有三五好友同游,于亭中吟诗作对,饮酒放歌,仍生如此,夫复何求!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转载]走遍济南——随我环游大明湖(2)
明湖秋色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