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娴:听薛法根老师《剪枝的学问》一课有感
(2017-04-01 14:55:25)
标签:
教育时评文化 |
分类: 【听课评课】 |
(一)曹海永老师谈斯霞老师与南通师范附小的语文教学(以绿色质量观引导孩子不乏创意地学习)
听着曹老师的讲座,心头如灌清流,缓缓涤荡心灵。在报告中深度介绍“童心母爱”的倡导者,小学教育的梅兰芳——斯霞老师。斯霞老师上世纪五十年代,斯霞老师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我们还观看了斯霞老师拍摄于1979年的教学视频,虽说年代相隔已久,但斯霞老师的课堂仍旧主题鲜明,气氛活跃,彰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主旨,令所有观者屏息凝神,可以说,斯老师的教学思想如丰泽的甘露浸润每一个观课者的心田。课堂上没有频繁切换的教学设备,没有言辞甜蜜的华丽辞藻,没有学生交头接耳的相互合作,但整个课堂依旧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学得满脸带笑,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可以说轻松而又高效。斯老师的课堂堪称经典,有很多颇给人启迪和借鉴之处,比如视频中播放这样一处镜头:《我们爱老师》的句子教学:“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其中“园丁”、“花朵”都是新词,离开句子环境,“花朵”就是一朵朵花,“园丁”就是种花栽树的人。但课文的意思是“花朵”指小学生,把小学生比作鲜艳的花朵;教学时,斯霞联系全句,配合幻灯、实物,引导学生说说他们亲眼看到的“花朵”和“园丁”,立刻解决了对这个比喻句的理解,“园丁”指老师,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这样,学生不但识了生字新词,还懂得了这个比喻句的含义,真可谓恰到好处。与之相比较的是我们为了教清楚比喻句,常常要生硬地分析本体和喻体,生怕学生不理解。
斯霞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极大丰富了“分散识字”的教学经验。她提出了两种随课文识字的教学策略。一、把课文中的生字集中先教,随后阅读课文;二、把生字词的教学与对句、文的理解紧密结合起来,采取边讲读课文边教生字词。即使是一课课文中的生词,斯霞也是在研究教材、学生、汉字规律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出示顺序。再如:她教《我们爱老师》一课中的第二句,有“祖国”、“花朵”、“辛勤”、“园丁”四个生词,“祖国”这个词比较抽象,难懂,而“花朵”这个词比较具体形象。于是就改变出示顺序,先教“花朵”,由“花朵”引出“园丁”,带出“辛勤”,最后才教“祖国”。这样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易到难地安排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引领者和主导者,给人深深地启示。
当曹老师讲到整合语文教材时,我的内心颇为仰慕和振奋,学校打通课内外阅读,倒逼和撬动语文课堂发生质的改变。他们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整理出了不同年级、不同题材的文本教学开展了系列研究,形成了实录、案例、反思。更令人震撼的是,他们始终用一个主题引领教材的整合教学,通过增加阅读量、压缩阅读时间等倒逼语文课堂进行大幅度的取舍和创新。听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此前,其实自己也曾经尝试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用这种活动形式促成教师自省,形成教学自觉,最终使学生受益。说起学生的学习,曹老师的学校形成一种绿色的质量观,即秉承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教育思想,让每一位学生轻松而不失挑战地学习,全面而不乏创意地学习,认真而不是失效地学习,因此,他们坚守教育底线: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占用学生的课间玩耍和休息;不挪用孩子们的任何一门课程,三个“不”字道出了学校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制高点。
(二)陆红兵谈李吉林与南通师范附小的语文教学(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激活童心思维)
(三)听薛法根老师《剪枝的学问》一课(课堂高效来源于教师敢于直面学生的不足)
记得前年,曾经在南京听过薛老师的课《鞋匠的儿子》,课堂上精湛的教学艺术博得了聆听者久久不愿离去的状态,有的等在门口要薛老师签名,有的不断地拍照留下难忘的镜头。而我只是等回到宁波后把听课的内容倾注于笔端,只觉得这样才能真正表达我的感受。这次非常有幸来到美丽的高新区实验学校,能再次聆听薛老师的课,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赞叹之意浸润心田,这份激动,激动于薛老师的课堂精彩演绎,高潮迭起,激动于薛老师对文本的独特剖析,对学生的巧引妙领。这一刻,我读懂了大师原来就是这般弥香,犹如沉香一般。听完薛老师的课,我立即去阅读了《剪枝的学问》一文,依旧心潮腾涌,抑制不住内心的振奋。薛老师在课堂上行云流水,紧紧扣住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取舍有度,泾渭分明,给人印象至深,不妨做个稚拙的回顾:
听写字词,步步都在教会:薛老师在对学生的检测生字词的方法令我印象深刻的,薛老师从生字组词到引领学生辨析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可谓独具匠心。薛老师报出好几个带有同一个生字组成的词语,然后叫学生写下这个词语中的关键字,这样一来既教会了学生学会倾听,还教会了学生的书写,旨在识记生字词,尤其在评价阶段,薛老师说“改一笔就方正了,改哪一笔?”边说边在黑板上进行示范,这是一种看得见的范写,是重点笔画的强调,薛老师重在教学生把握汉字的“关键笔画”,亲自提笔进行范写,教给学生生字要写得舒展一些,写得美观一些。这不正是中年级书写力求美观的要求么?随后,教学生辨析词义:刚才老师报的“成熟”这个词语,意思都一样么?一问激起千层浪,当即在课堂上引起一阵舌枪唇战的场景,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很清楚地悟得:以后读到新的词语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用这样的方法去理解。此刻我想说,最好的老师就是时刻能为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哪怕是一个词的理解也是应该有所习得的。
梳理课文,激活生本经验:薛老师在引领学生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个教学环节中,也是恰当好处。当学生了解了时间的词语后,随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表示时间的词语,如:知了叫了的时候,烈日当空等等,所以同样的时间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再有问学生三次去王大伯家看到的景物一样么?用横线划出来,当学生划下来后,又叫学生把句子连成一段,并表示:这就是概括。环环紧扣,有的放矢,其主旨是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层层推进,重在教学生概括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方法“按顺序、抓关键词”,也体现了中年级的阅读理解则在“概括内容”。
探究心理,引入写法:薛老师先教学生认识什么是心理活动?再找出类似的词语,从学生的回答中梳理了“一脸疑惑、满怀好奇、将信将疑、欢天喜地”这些表示心情的词语,进而联系文本语境,体验作者此时的不同的心里想法,最后巧妙地告诉学生:其实每个人的心情都会发生变化。当讲到“欢天喜地”这个词语时,薛老师问学生:刚才说这是蜜蜂,你看到的么?鸟呢?……是呀,这是一种高级的写法。随即又引入写法指导:我们在写的时候,不仅要写清楚内容,还要加上自己的心理,让别人知道你在想什么?这样运用于生活现场,体会心理活动的真实变化,学生不仅明确了心理活动,而且也知道了在阅读与写作中的作用。这一环节看似在引导学生体会心理,实则是引领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作写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提高写作质量。
朗读指导,掷地有声:薛老师的课堂朗读指导是质地有声的,每次指导学生的朗读都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每次总能给予学生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处:王伯伯岁数大怎么读?指名一生读,读得不是很好,再指导,再读,生生互读,如此种种旨在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在指导的过程中,学生区分了不同的语言形式,应该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在薛老师的板书中也能看到:有感情地朗读;又板书:叙述语;对话语;心里话;这些板书清晰地道出薛老师指导朗读的用意,他要教会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懂不同的语言,这样掷地有声的指导,正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可以这样读课文。
聆听薛老师的课,犹如看到盛开的莲花,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又如岸芷汀兰,历久弥香。在这个花木馨香的季节,我想应该把内心的振奋及仰慕,倾注于笔端,让学习的脚步永不止歇,做一个永恒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