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娴:听薛法根老师《剪枝的学问》一课有感

(2017-04-01 14:55:25)
标签:

教育

时评

文化

分类: 【听课评课】

                  素雅如岸芷,幽香似汀兰

                   ——有感于中国未来学习实验学校联盟名师风采展示活动

                        宁波市范桂馥小学      张 娴

     观为感之,方能有悟。论语有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永恒的学习者,我想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时时勤学之,时时勤思之。怀揣着一份许久的企盼,趁着春光正好,在最富生机的阳春三月,我在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收获了最丰厚的感悟。短短的半天学习时间(2017323日下午半天),亲身聆听众多名师大家的观点分享,目睹他们精湛的课堂艺术风采,内心充满着无尽的激动和仰慕,于是,把这些疏浅的感悟流泻于笔尖,我想,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曹海永老师谈斯霞老师与南通师范附小的语文教学(以绿色质量观引导孩子不乏创意地学习) 

听着曹老师的讲座,心头如灌清流,缓缓涤荡心灵。在报告中深度介绍“童心母爱”的倡导者,小学教育的梅兰芳——斯霞老师。斯霞老师上世纪五十年代,斯霞老师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我们还观看了斯霞老师拍摄于1979年的教学视频,虽说年代相隔已久,但斯霞老师的课堂仍旧主题鲜明,气氛活跃,彰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主旨,令所有观者屏息凝神,可以说,斯老师的教学思想如丰泽的甘露浸润每一个观课者的心田。课堂上没有频繁切换的教学设备,没有言辞甜蜜的华丽辞藻,没有学生交头接耳的相互合作,但整个课堂依旧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学得满脸带笑,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可以说轻松而又高效。斯老师的课堂堪称经典,有很多颇给人启迪和借鉴之处,比如视频中播放这样一处镜头:《我们爱老师》的句子教学:“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其中园丁花朵都是新词,离开句子环境,花朵就是一朵朵花,园丁就是种花栽树的人。但课文的意思是花朵指小学生,把小学生比作鲜艳的花朵;教学时,斯霞联系全句,配合幻灯、实物,引导学生说说他们亲眼看到的花朵园丁,立刻解决了对这个比喻句的理解,园丁指老师,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这样,学生不但识了生字新词,还懂得了这个比喻句的含义,真可谓恰到好处。与之相比较的是我们为了教清楚比喻句,常常要生硬地分析本体和喻体,生怕学生不理解。
  斯霞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极大丰富了分散识字的教学经验。她提出了两种随课文识字的教学策略。一、把课文中的生字集中先教,随后阅读课文;二、把生字词的教学与对句、文的理解紧密结合起来,采取边讲读课文边教生字词。即使是一课课文中的生词,斯霞也是在研究教材、学生、汉字规律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出示顺序。再如:她教《我们爱老师》一课中的第二句,有祖国花朵辛勤园丁四个生词,祖国这个词比较抽象,难懂,而花朵这个词比较具体形象。于是就改变出示顺序,先教花朵,由花朵引出园丁,带出辛勤,最后才教祖国。这样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易到难地安排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引领者和主导者,给人深深地启示。

当曹老师讲到整合语文教材时,我的内心颇为仰慕和振奋,学校打通课内外阅读,倒逼和撬动语文课堂发生质的改变。他们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整理出了不同年级、不同题材的文本教学开展了系列研究,形成了实录、案例、反思。更令人震撼的是,他们始终用一个主题引领教材的整合教学,通过增加阅读量、压缩阅读时间等倒逼语文课堂进行大幅度的取舍和创新。听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此前,其实自己也曾经尝试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用这种活动形式促成教师自省,形成教学自觉,最终使学生受益。说起学生的学习,曹老师的学校形成一种绿色的质量观,即秉承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教育思想,让每一位学生轻松而不失挑战地学习,全面而不乏创意地学习,认真而不是失效地学习,因此,他们坚守教育底线: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占用学生的课间玩耍和休息;不挪用孩子们的任何一门课程,三个“不”字道出了学校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制高点。

(二)陆红兵谈李吉林与南通师范附小的语文教学(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激活童心思维)

     聆听陆老师的观点分享,最大的感受是让学生在情感的渲染中激起学习的乐趣。众所周知,李吉林老师是情境教育的创导者,情境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情境体验,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陆老师在报告中向我们讲述了南通师范附小如何以情境教学为探究模式,打造语文特色课程的实践和收获。在陆老师生动详细的介绍中,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孩子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情动辞发的学习场面。他们的语文情境教学课程以四个基点有序展开:首先以课堂学习为基点,延展儿童学习的时空,就是通过“美、智、趣”的情境创设,老师把“美”引进课堂,显现美的教学内容,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表现美的教师仪态,以此构成一个“美”的心理教学场,儿童在审美愉悦中获得素质的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老师把情带入课堂,激起学生热烈的学习情绪,学生情动辞发,潜在的智慧得以开发,快乐而高效地学习。比如中高年级:四结合的大单元整合,学文与育人结合,读与说写结合;二年级学生开展自然诗歌朗诵会(把最美的童诗写在珠媚园);其次是以情境主题为统领,整合儿童学习的课程,有“长征精神代代传”,“母语文化节”等孩子喜闻乐见的活动;再则就是以真实生活为依托,发现儿童学习的课程,比如:让校庆成为一种力量;最后以专属空间为平台,彰显儿童学习的个性,比如:在想读中点亮童年的梦想,在响读中展示飞扬的神采,在享读中分享朗读的快乐与美好。所有的活动是为每一个儿童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儿童拥有学习的快乐和童年的幸福。

(三)听薛法根老师《剪枝的学问》一课(课堂高效来源于教师敢于直面学生的不足)

记得前年,曾经在南京听过薛老师的课《鞋匠的儿子》,课堂上精湛的教学艺术博得了聆听者久久不愿离去的状态,有的等在门口要薛老师签名,有的不断地拍照留下难忘的镜头。而我只是等回到宁波后把听课的内容倾注于笔端,只觉得这样才能真正表达我的感受。这次非常有幸来到美丽的高新区实验学校,能再次聆听薛老师的课,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赞叹之意浸润心田,这份激动,激动于薛老师的课堂精彩演绎,高潮迭起,激动于薛老师对文本的独特剖析,对学生的巧引妙领。这一刻,我读懂了大师原来就是这般弥香,犹如沉香一般。听完薛老师的课,我立即去阅读了《剪枝的学问》一文,依旧心潮腾涌,抑制不住内心的振奋。薛老师在课堂上行云流水,紧紧扣住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取舍有度,泾渭分明,给人印象至深,不妨做个稚拙的回顾:

听写字词,步步都在教会:薛老师在对学生的检测生字词的方法令我印象深刻的,薛老师从生字组词到引领学生辨析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可谓独具匠心。薛老师报出好几个带有同一个生字组成的词语,然后叫学生写下这个词语中的关键字,这样一来既教会了学生学会倾听,还教会了学生的书写,旨在识记生字词,尤其在评价阶段,薛老师说“改一笔就方正了,改哪一笔?”边说边在黑板上进行示范,这是一种看得见的范写,是重点笔画的强调,薛老师重在教学生把握汉字的关键笔画,亲自提笔进行范写,教给学生生字要写得舒展一些,写得美观一些。这不正是中年级书写力求美观的要求么?随后,教学生辨析词义:刚才老师报的“成熟”这个词语,意思都一样么?一问激起千层浪,当即在课堂上引起一阵舌枪唇战的场景,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很清楚地悟得:以后读到新的词语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用这样的方法去理解。此刻我想说,最好的老师就是时刻能为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哪怕是一个词的理解也是应该有所习得的。

梳理课文,激活生本经验:薛老师在引领学生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个教学环节中,也是恰当好处。当学生了解了时间的词语后,随即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表示时间的词语,如:知了叫了的时候,烈日当空等等,所以同样的时间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再有问学生三次去王大伯家看到的景物一样么?用横线划出来,当学生划下来后,又叫学生把句子连成一段,并表示:这就是概括。环环紧扣,有的放矢,其主旨是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层层推进,重在教学生概括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方法“按顺序、抓关键词”,也体现了中年级的阅读理解则在“概括内容”。

探究心理,引入写法:薛老师先教学生认识什么是心理活动?再找出类似的词语,从学生的回答中梳理了“一脸疑惑、满怀好奇、将信将疑、欢天喜地”这些表示心情的词语,进而联系文本语境,体验作者此时的不同的心里想法,最后巧妙地告诉学生:其实每个人的心情都会发生变化。当讲到“欢天喜地”这个词语时,薛老师问学生:刚才说这是蜜蜂,你看到的么?鸟呢?……是呀,这是一种高级的写法。随即又引入写法指导:我们在写的时候,不仅要写清楚内容,还要加上自己的心理,让别人知道你在想什么?这样运用于生活现场,体会心理活动的真实变化,学生不仅明确了心理活动,而且也知道了在阅读与写作中的作用。这一环节看似在引导学生体会心理,实则是引领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作写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提高写作质量。

朗读指导,掷地有声:薛老师的课堂朗读指导是质地有声的,每次指导学生的朗读都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每次总能给予学生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处:王伯伯岁数大怎么读?指名一生读,读得不是很好,再指导,再读,生生互读,如此种种旨在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在指导的过程中,学生区分了不同的语言形式,应该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在薛老师的板书中也能看到:有感情地朗读;又板书:叙述语;对话语;心里话;这些板书清晰地道出薛老师指导朗读的用意,他要教会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懂不同的语言,这样掷地有声的指导,正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可以这样读课文。

聆听薛老师的课,犹如看到盛开的莲花,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又如岸芷汀兰,历久弥香。在这个花木馨香的季节,我想应该把内心的振奋及仰慕,倾注于笔端,让学习的脚步永不止歇,做一个永恒的学习者。

 

                                                       20174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