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树庚: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教学设计
(2016-04-26 20:41: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与反思】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选学课文
凭借文字想画面
“山歌是拿来唱的,故事是用来讲的。”读诗歌,需要还原意象,做到悟情、得言、会意;读小说,要关注情节线索,在矛盾冲突、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中理解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主题;欣赏散文,要慢读细品,联想、沉潜,得其神、悟其形,与作者心领神会……阅读不同文体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姿态和方式。同样,教学不同文体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这或许可以说是凭借课文“学习语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策略与方法。
不论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遇到这类文体的课文,我们可以怎么领着学生学习呢?我觉得“讲故事”可以成为这类课文的教学着力点。
我们都知道学习语言,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学习字词句以及段篇,这是构成语言的物质材料;其次是学习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的技能,这是语文能力的具体体现;第三是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和规律。凭借课文学习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的技能,是“语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里要达成的语文技能有许多,譬如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批注的能力、复述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等等。
讲故事其实质就是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平常我们在大型的公开课中极少能看到、听到借课文训练学生复述能力的课。很大原因在于,这类课不容易展示教师的风采,不容易出彩。其次,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复述能力不太能通过纸笔进行检测,因而相对来说不太被老师们重视。其实,复述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目标中都有明确的阐述。复述可以分为再现性复述、提要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对照课标,结合各年级的目标要求,从第一学段至第三学段,复述的目标要求大体如下(见下图):
复述类型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再现性复述 |
√ |
√ |
|
|
|
|
提要性复述 |
|
√ |
√ |
√ |
|
|
创造性复述 |
扩充课文情节 |
|
√ |
√ |
|
|
改变体裁 |
|
|
√ |
√ |
√ |
|
改变结构 |
|
|
√ |
√ |
|
|
改变叙述顺序 |
|
|
√ |
√ |
|
|
改变人称 |
|
|
|
√ |
√ |
教材里安排了那么多的故事类课文,我们是否发挥了这些课文的应有作用,从再现性复述到创造性复述,逐步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了呢?我们是否解读到编者的意图了呢?《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选配的一篇选学课文。这个单元安排的《寓言两则》《文成公主进藏》《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四篇课文,有个共同特点,都是故事。单元训练目标非常明确,在单元导语中,编者提示我们: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我们还要练习复述,并搜集一些故事,让故事长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从文体本身的特点、单元教学的重点以及复述能力训练的年段要求,都告诉我们要凭借课文,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之所以要赘述这么一段缘由,我希望让大家了解设计背后的理念,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是个民间故事。故事讲述了东南沿海的武夷山一带,由于妖怪作害,害得百姓妻离子。花珊姑娘苦练本领后,上山除妖。妖怪被砍除以后,武夷山却断为两半,成为现在的武夷山和阿里山。花珊在阿里山上变成一棵思母树,花珊母亲在武夷山上化作一块望女石,从那以后,花珊和母亲日日夜夜隔海相望。
作为一个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它之所以能代代相传,一定有它的内在价值。今天,它被编到了教材里,我们要让躺在课本中的经典,不再沉睡,鲜活地站起来,在讲述中,一代一代往下传。
阐明了为什么要把“讲故事”作为教学重点以后,接下来,我想说一说,怎么实施,或者说怎么设计我们的教学。倘若缺少策略,这类以提升学生语文技能为重点的课就会变得毫无情趣、索然无味。为了避免无味、无趣的课堂,加上手中无策略,许多老师面对这类教材时,明明知道要借它来提升学生技能,却不甚了了。虽然“教过”却从未把学生“教会”,这也是当前,学生的语文能力不高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一套故事类课文教学策略。概言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三言两语讲故事——绘声绘色讲故事——添油加醋讲故事——听听古人讲故事。下面,我想结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一文的设计,谈谈我是如何来教学故事类课文的。
附:《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读通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几个画面,凭借画面进行提要性复述;选取最精彩的一个段落,练习进行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能绘声绘色地把整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流程
(一)看图片猜故事
1.逐个出示拔苗助长、女娲补天、巨人的花园、牛郎织女等故事的图片,猜一猜故事名称。
2.想一想,这些故事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大体分: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等四大类。
3.出示课题,抓住课题中“传说”二字,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民间传说,了解民间传说一般说来没有具体的作者,它的作者就是广大老百姓。
(二)读故事想画面
故事一般来说,情节都比较生动、吸引人,就像影片那样,有生动的画面。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三)三言两语讲故事
1.师生交流。读了课文,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师生合作,逐步梳理出:妖怪作害、苦练本领、花珊辞母、花珊除妖、妖除山断、母女相望等画面。
2.根据课文内容,将上面的画面排序。
3.根据这些画面的提示,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进行提要性复述练习。
4.师生讨论怎么才能把故事讲生动。如果这么三言两语讲故事,别人会喜欢听吗?引导学生讨论把故事讲生动的方法:要生动具体、绘声绘色。
(四)绘声绘色讲故事
1.聚焦整个故事中最惊心动魄的一部分,即课文第五自然段。尝试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学生自由练习。
2.学生展示讲故事。师生交流讨论还有哪些不足。学生初次讲故事会受课文影响,最后导致不是讲故事,而变成读课文。
3.提供方法。让学生把第五自然段——花珊除妖这部分,再概括提炼成几个小画面:乌云遮月、发现绿光、花珊砍妖、山断妖死、形成海峡。
4.不看课本,根据画面提示绘声绘色讲第五自然段。这样一来,就能避免学生照本宣科读课文。学生自由练习。
5.学生第二次展示讲故事。实现从读课文到讲故事的跨越。
(五)添油加醋讲故事
实现从读课文到讲故事的跨越还远远不够,因为那只是再现性复述而已,还没有实现创造性复述。民间故事被选编到教材中,我们发现,即便是同一个故事,不同的版本语言表述上差异会很大。究其原因,因为它毕竟是口口相传的,是可以适当进行改编与发挥的。
1.添油加醋丰富细节。乌云遮月,这是一个怎样恐怖的夜晚?妖怪被射中眼睛后,会有怎样凶恶的表现?花珊跳上妖怪的背,一边砍会怎样一边说?妖怪被砍以后,会发出怎样的怪叫?等等。学生自由练习。
2.学生第三次展示讲故事。
绘声绘色讲故事,因为学生是顺着课文情节描述讲述的,会有千篇一律的感觉。添油加醋讲故事时,我们会发现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不同版本的故事。而且,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取长补短,等汇报展示后,又会生成新的版本。这就是创造性复述带来的效应。
3.试着用添油加醋的方式讲述整个故事。
(六)品故事悟意义
1.为什么民间会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花珊为什么跳在了山的东边,成为阿里山上的一棵思母树?母亲在武夷山顶化作望女石又有何意?
2.课后去找一找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还有哪些传说?看一看古人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的。
(七)板书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母
(大陆) (台湾)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