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应城方言入声调
一直以来,一般的讲音韵学或诗词格律方面的书籍,都将湖北方言排除在我国保留着入声调的方言地区之外。传统的观点认为:湖北方言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北部这些地区的方言同属中国西南方言语系。而西南方言中是没有入声调的,古代汉语中的入声字在这里全部归入阳平声调。
对此说法,笔者可谓耿耿于怀。经过多年细心观察与潜心研究,现在,笔者可以将这一结论推翻。湖北别的地方不敢说,但至少在笔者的家乡方言——应城话中,是确确实实存在入声调的。
应城方言中的入声调隐藏得很深,很不易察觉,也无怪乎它能够逃过国学大师们的法眼。用古代的《四声歌诀》的标准来检验应城话,确乎是听不出有什么入声调。但是如果我们就此草率武断地下结论、贴标签,那实在是辜负了应城先民的孤心苦诣,辱没了祖宗。笔者甚至认为,应城方言中之所以能够保留入声调,那一定有着像陈士元这样的古代应城文人的参与,否则不可能有着今天看起来依然清晰、完整的脉络。
我们现在使用的应城方言里,有五种声调,依次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另外,还有一种轻声,但轻声不是常规性声调,它通常只是某一个字出现在句末时偶然发生的声调变异。普通话里也有这种情况)。这五种声调与我国古代汉语的声调是一致的。古汉语中俗称的平、上、去、入四声,其实是五声,因为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说简单一点,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是普通话里的1、2、3、4声。只有入声是多出来而普通话所不具有的。按照古人对诗词平仄格律的界定,入声属仄。古汉语里的某个入声字到了现代普通话里如果是念3声或4声,尚且不影响对平仄的判定;如果某个入声字到现在是念1声或2声,那就麻烦了,那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判定。问题的关键是,现在有相关数量的入声字在普通话里是念1、2声。如果把这样的字当作平声来处理,就会犯低级错误。这个问题是学习古诗词格律和对联知识必须要扫除的障碍。
应城方言中的入声调不是纯正的入声调,它与古人对入声调的描述也大相迳庭。纯正的入声调是急而短促的,而应城话里的入声调却是舒缓悠长的。应城话里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普通话里的1、2、3、4声基本吻合,只是节奏略短,但是这种短还不是纯正入声调的那种短。这四种短节奏的声调加上舒缓悠长的入声调构成了应城方言的独特风格。诚如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对湖北方言的概括:“节奏短促,余韵悠长。”应城方言从总体上看给人一种高亢、硬朗、清晰、直白的感觉。前面所说的应城方言中的入声调虽然不是真正的入声,但可以视作入声,因为绝大多数的入声字在应城方言中呈现出高度统一的声调特性,这绝不是偶然的。
用应城话辨别入声字的关键,是要把入声与阳平声区分开来。因为这里的入声与阳平声十分相似、非常接近,也容易混淆。举例说明:(笔者在这里只能以字代音,所选字尽量以应城方言中有相对固定读音且无争议的字眼为准)
1、以yi音为例,“衣”是阴平,“疑”是阳平,“以”是上声,“意”是去声,“一”是入声。用普通话的1、2、3、4声念就是“衣疑以意”;用应城方言平上去入四声法念,就是“衣以意一”。注意:这里的平声只取阴平,把阳平省去。请仔细体会应城方言中“疑”与“一”的区别!“疑”是阳平调,“一”就是入声调。与“一”字的入声调相同的字还有:“乙、益、抑”。与“疑”字的阳平调相同的字有“宜、仪、夷、姨、移”。但凡应城人,一定能够知道它们有区别。
2、以qi音为例,“妻”是阴平,“旗”是阳平,“起”是上声,“汽”是去声,“七”是入声。用普通话的1、2、3、4声念就是“妻旗起汽”;用应城方言平上去入四声法念,就是“妻起汽七”。注意:“七”不同于“旗”。“七”是入声,跟它相同的还有“吃、乞”二字,也是入声字。
3、以wu音为例,“乌”是阴平,“吴”是阳平,“五”是上声,“务”是去声,“屋”是入声。用普通话的1、2、3、4声念就是“乌吴五务”;用应城方言平上去入四声法念,就是“乌五务屋”。注意:“屋”不同于“吴”。“屋”是入声,跟它完全相同的还有“物”字;跟“吴”字相同的有“无”字。
4、以you音为例,“幽”是阴平,“由”是阳平,“有”是上声,“右”是去声,“欲”是入声。用普通话的1、2、3、4声念就是“幽由有右”;用应城方言平上去入四声法念,就是“幽有右欲”。请仔细体会“欲”字在应城方言中的发音,它跟“由”是完全不同的。与“欲”字发音、声调相同的字还有“育、浴”二字,它们也是入声字。
通过以上几个小例子,我们可以体察出应城方言入声调的一些特点:这种声调大体上跟阳平调一致,也是呈一种逆行上扬的态势,但它跟阳平调不同的是,它似乎在上扬的时候还拐了一个弯,显得要略微滞涩、舒缓悠长一些。如果有人认为以上几个例子只是偶然现象,不是普遍现象,笔者就要抱不平了。因为接下笔者将举出大量的实证。看了这些实证,笔者相信,但凡应城人,一定会豁然开朗,入声字问题将会不期而解。请看笔者列举的应城方言入声调与阳平声调对照表:(此表每两个字一组,排在前面的是入声字,后面的是阳平声字。它们的发音、声调非常接近,但在我们应城人的口头上,又确确实实是分得一清二楚的。)
六--楼 切--茄
腊--拿
叶--爷
压--芽
力--离
秘--谜
踢--题
落--罗
喝--河
色--蛇
促--愁
脱--陀
漠--魔
瞎--霞
杀--啥
劈--皮
立--泥
复--扶 肉--揉
笔--鼻
秃--头
尺--池
挖--娃
日--儿
血--邪
失--时 出--渠
入--鱼 握--鹅
抹--麻
说--穴
笔者还可以举出无数个这样的例子,只是有些有音而无字,没办法写出来。根据我们小时候学过的汉语拼音的道理,任何一个音都可以念出1、2、3、4四种声调。那么同理,在应城方言中,任何一个音也可以念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有阳平调就可以念出入声调,有入声调也可以念出阳平调。要判断一个字是不是入声字,非常简单,只须按照笔者前面所说的“四声法”把它们一一念出来就可,符合入声调的就基本可以断定为入声字。这个方法的准确率是比较高的。
掌握了入声调的发音规律,我们可以随口就念。比如:ji这个音,我们可以念“鸡几记急”。“急”是入声,与它声调相同的字还有“吉、极、积、激、击、疾”,这些也都是入声字。再如:以ku音为例,我们可以念“枯苦裤哭”。那么“哭”就是入声了,与它相同的还有一个“窟”字,也是入声字。以zou音为例,我们可以念“周走咒竹”。“竹”是入声,与它相同的还有“足、烛、粥”三个字,也是入声字。跟它相对应的阳平声念“轴”,不过这个“轴”字也是入声字(这个问题笔者将在后文论述)。依照这个“四声法”来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无穷尽地念下去,入声字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笔者何以对应城方言入声调有如此信心呢?那是因为,笔者发现这种经过特殊处理的声调绝非偶然形成,它很像是古代文人刻意为之的产物。古人知道入声调是很保贵的,他们不想眼睁睁地看着这种古老的声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于是悄悄地做了一些技术处理。我们应城方言的入声调,其实是借用了武汉话里的去声调。去声,也就是第4声。我们都知道:汉腔(即武汉话)最显著的一个标志,就是念第4声的字跟应城、黄陂完全不一样。比如:武汉人念“大”字,跟应城人念“达”字听起来是一模一样的;武汉人念“路”字,跟应城人念“绿”字听起来是一模一样的。“达”、“绿”二字都是入声字。可以这样说:应城入声调就是武汉人念第4声字的声调。而武汉人念“绿”字时,又跟应城人念“楼”是一样的(“楼”是不折不扣的阳平声)。可见武汉话里没有入声调,也分辨不出入声字,武汉话完全符合学者们对中国西南方言的描述——入声调全部归入阳平调。笔者前面所列的那个字表,武汉人是分不清楚的。
我们的应城方言,的确神奇,它能够自动有效地甄别出汉语中的入声字,把它们有条不紊地聚合到一起。请看例证:
1、以sou音为例,用“四声法”念就是“收手瘦俗”。“俗”是入声,在应城方言中跟它发音、声调完全相同的字还有“叔、淑、属、缩、蜀、速、宿”这几个字。请注意这些字在普通话里的声调!在普通话里面,“叔、淑、缩”这三个字是发第1声;“俗”是发第2声;“属、蜀”是发第3声;“速、宿”是发第4声。为什么四种不同声调的字到了应城话里就合众为一了呢?这难道不够神奇吗?它们绝不是无缘无故聚合到一起的,因为它们都是入声字。也许有人会对“缩、蜀”二字产生异议,认为它们的读音都跟其它的几个不同,怎么就凑到一块了呢?笔者承认,在普通话里面它们的读音的确跟其它的几个不同,但是笔者在这里要讨论的是方言,它们在方言里的发音的确是一样的。“蜀”字念sou,属于旧读音,与今读音不同。笔者后文将会述及。
2、以wu音为例,这个音的第4声,在普通话里有这么几个字:“误、务、雾、物”。这四个字一到应城方言中就泾渭分明了:“误、务、雾”这三个字还是念第4声,唯独一个“物”字就不同了。同时我们还发现,念第1声的“屋”字也和“物”字走到了一块,因为它们实实在在就是一家子——入声字。
3、笔者总结出这么一个规律:凡是在普通话里念第4声而到了应城话里就不念第4声的字,十有八九是入声字。这样的例子太多,举例如下:
立 力 历 益 必 壁 碧 落 漠 却 确 鹊 鹤 色 特 勒 各 列 劣 迹 绩 摄 肉 弱 若 药 刻 客 克 灭 促
绿 速 宿 毕 业 叶
作……
应城方言入声调固然神奇,可也不是万能的。现在面临的最大麻烦就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入声字依然被阳平声调笼去而不念入声调。这样的字占的比例还不小。兹列举几个常见的字例,如下:
独 别 绝 读 笛 伐 白 直 十 石 拾 峡 学 席 拂 杂 贼 薄 熟 轴
夺……
因为有了这些念阳平声的入声字,所以在应城方言中出现了入声、阳平声同为入声字的现象,兹举例如下:(每两个字为一组,排在前面的是阳平声,后面的是入声,它们全都是入声字)
独--督
绝--结(节)
笛--敌(滴)
伐--发(法)
白--百
直--织(质)
石--湿(失)
峡--瞎
学--削
席--习(息)
拂--福(复)
杂--眨(扎)
贼--则(泽)
薄--博
熟--叔(俗)
轴--足(竹)
夺--掇
念阳平声的入声字,对于我们应城人来说是最需要注意的。好在这样的字还不太多,我们只需把它硬性记住就行。据学者们的研究,有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声母为b
d g j z zh,不论韵母是什么,然后声调发第2声的字,就一定是入声字。
除了少量的阳平声字也是入声字外,在应城方言中还存在一些特例,有极少数的入声字既不念入声调,也不念阳平调,令人匪夷所思。当然,这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人类的语言在不断地流变,有许多字的古音永远地消失了,我们没办法知道。有这样一些字在应城方言中比较特殊,它们也是入声字:
忽
拉
卡
玉
忆
亦
亿
逸
驿
柘
飒 射
鳖
憋 郁……
还有一些入声字,现在可以说是处在应城方言的边缘地带,如果按照当今应城人的通行读法(今读音),则不合乎入声调,如果按照一些老人们的旧读音,则合乎入声调。举例如下:
蜀——现在通行的读音念xu(3声),音同“许”字,但是旧读音为sou(入声),与“叔”字相同,旧读音合乎入声调。这个旧读音恐怕现在许多年轻一辈的应城人都不知道了。
粟、旭——这两个字的旧读音都念xiu(入声),同“储蓄”的“蓄”字一样。但是今读音却不是这样的,也不合乎入声调。我们现在的今读音,是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字音与声调都顺从了普通话,只是在行腔上还保持一点应城特色而已。
寂、觅、泣——这三个字也是由于受普通话声调的影响,现在的今读音里都发第4声。但是它们在旧读音里,却不是发第4声。“寂”字同“吉”字;“觅”字同“秘”字;“泣”字同“吃”字。这样一来,入声调就清楚无误了。
昔、惜、夕——这三个字的今读音都念“西”,与普通话高度一致,只可惜就伤害了入声调。它们在旧读音里都念“习”,是标准的入声。
还有一种现象要说一说。笔者于2012年1月曾贴出《应城方言与入声字》一文,其中有个观点遭到了网友的质疑。但是笔者现在依然还是坚持这个观点,那就是:在应城方言中,如果一个入声字的后面紧跟一个去声字(即第4声的字),那么这个入声字的声调会变成阳平声。笔者当时只是忽略了应城还有汤池、杨岭这样的西腔,所以这个说法不那么完善。笔者经反复思考、验证,现在还是提出这个观点,只是要将西腔除外。这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应城入声调的模糊性。
例如“百姓”一词,我们应城人念的时候,听起来跟“白姓”一样,而让我们单独念“百”与“白”字时,它们是有区别的。再如“督办”一词,我们念的时候听得很清楚,“督”字念成了阳平调,跟“毒”字一样;但是我们说“督促”一词的时候,又分明是入声调。这样的例子无需再多举,可以说屡试不爽。西腔口音的人念这样的词汇,跟应城其他乡镇不同。前面的入声字还是保持入声不变,只是后面的去声字要变成轻声。比如“质量”一词,城关和东边的人念起来是“直亮”,西腔念起来就有点像“织两”。注意:“质”、“织”是入声,“直”却是阳平声(“直”也是入声字,那是另一回事)。
还有网友曾在网上回帖说:方言这东西太复杂,你说不清楚的。况且应城十几个乡镇的口音也稍稍不同。笔者现在可以就此作答:这个不是问题。笔者要讨论的不是方言中的字音问题,如果是字音,那的确是说不清楚。笔者要讨论的仅仅是声调问题。笔者认为,应城各乡镇(包括城关)在口音上确实稍有不同,这个不同主要体现在字的发音以及“腔”上,应城各地的人们对于咬字发音的声调还是比较统一的。甚至大而化之,笔者认为整个江汉平原地区在声调问题上也是统一的。笔者在此谈的应城方言入声调,不光应城有,至少还有这么几个地方也有:汉川、黄陂、东西湖、蔡甸。
最后,笔者可以将应城方言与入声字的关系作一总结。如下:
第一种情况:是入声字,在应城方言中也是念入声调的,约占入声字总数的80%。笔者以前说的是90%,那是太过于乐观了。因为笔者后来又重新审视过刘纯斌先生所列的入声字表,发现仍有相当数量的入声字在应城话中是念阳平声的。
第二种情况:是入声字,在应城方言中不念入声调,而是念阳平声调,约占入声字总数的18%。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非人力所能矫正。因为我们应城处在中国西南方言的大包围之中,难免不受到一点影响。
第三种情况:是入声字,在应城方言中既不念入声调,也不念阳平声调,而是念其它声调,约占入声字总数的2%。这一点只能归咎于汉字的复杂性。笔者曾经指出过,即使是在江浙地区,也未必所有的入声字都是被念作入声的,大概目前中国尚无一处方言能够100%囊括古代的入声字。
第四种情况:不是入声字,在应城方言中却念入声调,这样的字存在,但极少。笔者目前仅发现三个字:犹、殊、戈。
现在的中小学里,都实行了普通话教学。笔者对此颇感忧虑,笔者认为在小学、初中阶段,不应废除方言教学,应采取普通话与方言交叉的模式。每一个汉字在我们方言中的定音,是要靠有学问的长者来传授的。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尽管也说着应城话,但那跟课堂上听老师的方言诵读是完全不同的。笔者前几日有幸在应城有线电视台观赏到应城市老年大学的电视课堂节目,十分感慨。甘永椿老先生的讲读,令笔者心潮起伏,从他的声音里,笔者可以清楚地听到入声这样一种声调。我们应城人的口音,从总体上看还略显粗俗,甚至有些粗鄙。要多向有学问有修养的长者学习,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向着文雅、雅驯的方向靠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