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养幼儿的工匠精神》摘录

(2017-10-19 13:28:43)
   工匠精神在我国当前整个社会层面受到如此的推崇、除了它在价值功能上所具有的时效性,还在于它自身在过程表现上具备足够的直击人心的视觉冲击,当一个人在某个现场表现出工匠精神的时候,我们的视线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而内心则生出不由自主的赞叹。在这方面,不独成人如此,幼儿也不例外。例如一次户外活动时间里,一个工人在修理操场边缘破损的地板砖。这时发生了一起令人惊讶而值得深思的情形: 十几个男女幼儿(男孩居多) 勾肩搭背地围成一个圆圈,专注地看着工人的修理过程达10余分钟,直到教师催促才散开。结合工人修理地砖的事例,我们似乎能形成一个假设,即一个人专注地从事一连贯的动作的时候,能够形成某种“仪式感”一一种具有庄严神圣氛围的表演。这也许就是专注的表现能够吸引专注的旁观的原因所在。在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指导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也能够利用这一点。他们在引导幼儿从事某个特定的活动或者操作某个特定的材料时,不是通过宣传、讲解、命令,而是采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方式,稳坐钓鱼台,专注地工作,吸引幼儿自发的关注和参与。 
   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说,“什么样的知识经验最有价值”是教育者应当持续不断地思考和重构的一个命题。“工匠精神”既精致到具有人类文明积淀的特性,同时也寻常到符合生活教育的要求,它作为成熟的标准可以作为课程的目标,同时它又是幼儿当下可以表现直接经验。由此可见,若依据拉尔夫,泰勒对于“课名从哪里来”的说明,“工匠精神”完全可以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
   作为一项具体而综合的学习品质,工匠精神本身就能够成为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所在,同时,作为幼儿与周围世界所进行的连贯而深人的互动,它也是一种途径和手段,促进幼儿人格的发展,尤其是个体人格中那种可以称之为“精神力量”的成分。这就意味着,我们并不是为了使幼儿能够成为未来的工匠而对他们进行训练。进而言之,我们希望藉此反思目前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依据一一也许我们在设计作为课程目标的幼儿学习经验时,需要更多地从幼儿的当下生活和过程表现中去发现和归纳,而不单单是用演绎的方式自上而下地主观设定。在藉由幼儿的表现产生评价进而形成课程桥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特定情境中某个幼儿某一次的经验的改进完善,还应当有宏观的考虑,通过集众人之力所进行的大最的观察与思考,去寻找时代精神和个人体验、抽象概念与具体表现的结合。而幼儿工匠精神的现实存在,他们在各种场合中自发地。以极大的热情和投入去追求细节精致的努力,进步给“快乐就好”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催促我们关注幼儿园课程的“品质”问题,并重新审视学前教育领域的诸多流行与潜在的命题。 
                                                           摘自2017.10《学前教育》
     从以上摘录片段由此得出:在培养幼儿的工匠精神时,首先要从理念上重视幼儿的工作;其次要重视幼儿的间接兴趣和个人爱好,还要重视幼儿的错误;重视幼儿的心理逻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