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将要、正在或已经经历、感受着青春。这份经历和感受是我们进行阅读和对话的密码。青春,道不尽,语还休。
但不是每个人都表达过青春,又能恰好表达得如此精准。正如那句著名的台词: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青春也是这样。
本次课程以“青春”为主题,是希望同学们在经历青春、感受青春的同时,张开第三只眼睛,观察、触摸、了解他人的青春,尤其是现当代文学史上那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青春,也藉此重新审视自己的青春,甚至青春之与时代、文化、潮流、人生、人性的关系。
你当然不是霍尔顿,不是马晓军,也不是孙光林,也没经历过他们那样的青春,但没准你们能说上话。因为:
每个人都曾迷茫于青春的不安和躁动,
每个人都曾桀骜不驯地反叛成人世界,
“青春文学”让少年的质问和怀疑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发泄。
“青春文字“陪伴每个人经历懵懂岁月,
你我身上或许都有着他们的影子。
《麦田》只有一本,《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只有一部
正如我们的青春只有一次
每一页都镌刻着只属于自己的记忆
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许无法改变一个人
但它带来的影响却足以伴随一生
(二)说说“麦田”
一个人,影响了几代作家;一本书,被奉为年轻人的“圣经”。
塞林格,二十世纪美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凭着《麦田里的守望者》而名扬天下,并成为几代美国人的精神偶像。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至2005年间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各版本的累计销量高达逾6000万册之多,每年都在增加)。在美国,许多中学都已经把该书列为学生的必读书目。
塞林格对美国当代诸多作家影响巨大,美国作家里克•穆迪宣称:当代(美国)作家皆出于霍尔顿•考菲尔德胯下,如厄普代克、凯鲁亚克等。
许多读者都曾把塞林格笔下的这个人物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面镜子,甚至是自己的神交之友。最为极端的例子发生在1980年12月8日,当马克•查普曼在刺杀约翰•列侬的时候,除了手枪,他手里也曾拿着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
看了《麦田》再看中国当代作家,你会会心一笑,因为你你知道源头在哪儿。
《麦田里的守望者》自1983年引进中国后,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的青春时代,像作家苏童、余华、马原、格非、王朔,诗人多多、北岛、韩东等人,都都曾公开谈论过塞林格对自己的影响。即便是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霍尔顿的形象依然会在韩寒等新锐作家的小说中变身为一个90后中国新生代出现。
作家苏童说,他写小说就是向塞林格致敬,称塞林格是他最痴迷的作家,并认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种文学精品的模式,塞林格不愧为‘成长小说’类型的大师。”“它直接渗入我的心灵和精神,而不是被经典所熏陶。”塞林格对苏童的影响至今未减,“我的一些短篇小说中可以看见这种柔弱的水一样的风格和语言。我珍惜塞林格给我的第一线光辉。直到现在我还无法完全摆脱塞林格的阴影。”
作家麦家直言塞林格是他的文学导师,并强调《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本书。麦加说:“塞林格告诉我,小说可以这样写,像我写日记一样的写,我又听到了天外之音:你应该写小说。神奇之旅开始了,这对我是一条不归路,陪伴我启程的是一本书,一个作家,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塞林格。在我心里,最温柔的部分永远属于塞林格,我愿意读他的每一个字,我愿意原谅他所有问题,我欣赏他所有怪癖,我期待他锁在铁箱子的每一个字。我足可宣称,即使所有人都离他而去,我依然在他身边。”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塞林格的寿命不止91岁,只要《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读者看,塞林格就一直活着。没授予塞林格诺贝尔文学奖,笔者认为不是塞林格的遗憾,而是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遗憾。”
文学批评家,周作人研究专家止庵说:“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塞林格,就没有王朔,也没有王小波,正是因为有《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引入中国,才有这两个人的出现。”
马未都说:“我在出版社做文学编辑时,天天和各类作家打交道,作家们都是极具个性的人,对世态对人生以至对其他作家常常都是七个不平八个不忿,说起话来谁也不服,但有一个作家例外,凡一提及大名或作品马上换一副崇拜的样子,这个人就是美国当代作家J•D•塞林格”。
有人说:主人公霍尔顿是二战以后美国最有名的小说人物。有人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霍尔顿。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被称为“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连接着此前美国文学史上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和以凯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
塞林格笔下正值青春迷惘期的霍尔顿这一形象尤其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一时间,就像模仿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少年维特一样,模仿霍尔顿的言语行动和穿着,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在美国的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是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式的青年——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反戴着红色鸭舌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就像《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一样,霍尔顿领跑着一大群读者,数量无从统计。
王璟在《我们都曾和塞林格一起守望麦田》说:“正是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度过了那些青春期荷尔蒙分泌过盛和无因的反叛的怒火烧得正旺的年纪。即使在爵士、摇滚、鸭舌帽、皮衣皮裤、颓废等词语都已经成为了流行元素和时尚标签的今天,当我们看到一个像小说里的主人公霍尔顿一样把红色鸭舌帽反戴的家伙时,依然会像听到接头暗号一样会心一笑,因为大家彼此知道,我们都曾和塞林格一起守望麦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