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沮 桀溺耦而耕》原文、译文、赏读、立体阅读
(2014-04-22 19:13:43)《论语》虽然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但其中也有一些带点叙述性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叙述了对话的过程.有的刻画了人物的神态或性格.文字虽然不多,却也传神。如《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微子篇》中的《长沮、桀溺耦而耕》、《楚狂接舆》、《子路从而后》,《阳货篇》中的《阳货欲见孔子》,《季氏篇》中的《季氏将伐颛臾》等。
【原文】(加注)
长沮、桀溺耦(6u,两人合耕)而耕,孔子过(经过)之,使子路问津(渡口)焉。长沮日:“夫(那)执舆者(驾车的人)为谁?”子路日:“为孔丘。”日:“是鲁孔丘与(通欤,吗)?”日:“是也。”日:“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日:“子(尊称,相当于“您”)为谁?”日:“为仲由(子路姓仲,名由)。”日:“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日:“然(是的)。”日:“滔滔者(水的流动)天下皆是(这样)也,而谁以易之(改变它)?且而(通尔,你)与其从辟人之士(辟,躲避;躲避人的人,指孔子)也。岂若从辟世之士(避开整个社会的隐士,指桀溺自己)哉?稷_(y6u.古代的一种农具)而不辍(停止)。子路行以告。夫子(指孔子)怃(w诅)然(惆怅失意的样子)日:“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世上的人)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参与)易(变易、改革)也。”
【译文】
长沮、桀溺两人在一起耕田,孔子和他的学生经过那里,孔子叫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回答:“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回答:“是的。”长沮说:“他是应该知道渡口的啊。”子路又问桀溺。桀溺问:“您是谁?”子路回答:“我是仲由。”桀溺又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道:“是的。”桀溺就说道:“现在社会就像滔滔大水那样弥漫,到处都是,你们与谁一起去改变这种现状呢?而且,你与其跟随躲避人的人,还不如跟随避开整个社会的人呢。”一边说一边仍不停地用农具翻土。子路回来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惆怅地说:“我们与鸟兽是不可能在一起生活的。我不同世人在一起又同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去谋求改革了。”
【赏读】
孔子生活在东周的后半期,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动荡的社会。东周以来周天子的权力日趋下降,诸侯的力量逐渐增强。诸侯间的争夺战争连绵不断。在诸侯国内,国君的实力也在衰弱。实权掌握在大臣手里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在孔子眼里,这是一个 “礼坏乐崩”的无序的社会。孔子主张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并要按周公制定的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不允许“犯上作乱”。他认为对百姓要施行仁政。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在鲁国做过官,可是他的政治理想在鲁国就实现不了。于是便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各国统治者并不接受他的观点,到处碰壁。《长沮、桀溺耦而耕》记的就是鲁哀公六年,孔子64岁时到蔡国的途中所发生的事。这章写的是两种处世态度的对立,两种思想的交锋。长沮、桀溺显然是两位隐士,他们对所处的社会是不满的,他们采取的是避世的态度,退出政治斗争,过着自耕自食与人无争的生活。他们认为孔子的那套行不通,对他是冷漠、讥讽。而孔子呢,采取的是救世的态度。要努力改变现状,并“知其不可而为之”。虽然受到各国君主的冷遇,受到长沮、桀溺一类隐士的嘲讽,但仍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立体阅读】
这章主要是写人物的对话,并辅之以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如果按人物的对话分行排列,很像现代话剧的一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人物的性格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出来的。当子路问路时。长沮、桀溺先用了不少话询问对方的身份,他们知道是来问渡口时,长沮却只说了一句话:“是知津矣。”他的表层意思是孔丘周游列国,走了那么多的路。跑了那么多的地方。难道会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吗?深层的意思是既然你孔丘能游说诸侯,当然有一套济世良方。自然知道普救众生,脱离苦海。行向彼岸的办法。何需来问我呢?显然是有意在调侃孔子。而桀溺在与子路说话时仍“援而不辍”。一边说话,一边继续耕作,表现出一副冷漠的样子。而孔子呢,听到子路转述后,表情“怃然”,一副怅然若失的样子。为何“怃然”?他认为自己辛苦奔波为的是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为的是天下太平使世界大同。然而却得不到长沮、桀溺这种人的理解:不但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反而予以冷嘲热讽。这“怃然”二字十分生动地揭示了孔子内心的苦闷。然而他仍然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是感叹,也是他的决心。是融理人情的深沉感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