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面目全非
(2025-11-15 11:40:27)
易经卦辞“男尊女卑”,其本意被误解千年,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男子高贵,女子卑贱。本意应是男尊因为像天一样高亢公正、自强不息,女人应像大地一样谦卑、包容、慈祥,厚德载物。卦辞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列子.天瑞》,原文为“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如此观之这变义就差之万里。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话,原本是兄弟如手足,是说兄弟之间情如手足,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有共同的志向,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女人如衣服是老祖宗在农耕社会对衣服的重要性,了解认识更多。在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老三接着穿,特别好的衣服还不能平时穿,重要场合才穿穿,“人靠衣装”,那衣服就是一个家庭颜面,非常重要。把女人比作衣服就证明女人在家庭的地位特别高。在社会发展到物质极大的丰富之时,衣服不值钱了,就有了错误的理解,认为女人没名堂,可以随时换、甩。错误理解、传播,就导致了一个男女的矛盾,家庭的矛盾,社会的矛盾。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性的分析、看待事物的发展,不能人云亦云,推波助澜于错误思潮。
“最毒莫过妇人心”与“无毒不丈夫”这两句话听起来就是在骂女人和男人。它的原文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最毒莫过妇人心”真正的古文写的是最毒莫过负人心,“负”变成了“妇”,一字之差,应是辜负背叛别人的真心,才是最毒的事。“无毒不丈夫”的原文是无度不丈夫,“度”变成了“毒”,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原意是一个男人如果没有度量没有格局,就算不上真正的大丈夫男子汉。古人讲的是品德与担当,可传着传着就成了狠毒和算计。真正毒的从来不是女人的心,而是被曲解的语言和被误导的偏见。需要提高警惕别让误传的古训继续伤害善良的人。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更是被骂了数百年。“女子无才便是德”真正的释义不是说女子无才就是德,这句话的误会对女子打击很大,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副对联,它的上联是“男子有德便是才”,意思是男子是以德为主,以才为辅助,如果说男子只有才而无德那是很危险的,你看那些高智商诈骗祸害人间,那些流氓文化很高,这些都是没有德而有才的表现。女子无才便是德和前面的男子有德便是才,是相对的,讲的也是作为一个女子,也要把德放在首位,把才放在辅助的位置。但它的并不是女子没有才,古代的女子是困守闺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即便如此古代的女子都非常有才华,她们虽然有才华,但自视若无,谦虚谨慎,很低调,绝不炫耀自己的才华,这就是德行。这句话不是在贬低,而是褒扬女性。看老祖宗的教导多么有深意。
“父母在不远游”,被当成困住年轻人的牢笼。可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古训的涵义是父母健在,别到处瞎跑,真要去得给父母讲清楚去的方向、地方、事宜,让老人们放心。哪是不让你去闯世界呢,多少人错误地误解古人太封简、太自私了,却忘了这是老祖宗的牵挂。自古就有“家和万事兴”,年轻人为了不触怒了父母,只有困住家中忍出太平,得到的是家庭表明的和谐。把矛盾压在心底,最终会爆发出更大的裂痕。
其实这段话完整的句子是:“父爱则母敬,母敬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老祖宗把齐家的逻辑讲的如此透彻,不是让大家去一味的忍受,而是教育大家站在家的层面,各司其职,互为努力,这才是家和的根本。
《孝经》《论语》等顾问组中,明确讲了“敬祖睦亲”“孝亲行悌”,精简扼要,但古人说得非常明白,勿容瞎猜胡编。古人主张子女应恪守孝道,对父母不仅要“生则养”,保障其衣食所需,更要“养则敬”,心怀恭敬、顺承其意;兄弟间需要和睦相处,践行“兄友弟恭”的伦理,兄待弟要慈爱关怀,弟对兄要恭敬顺从,以此维护家庭内部的团结。这样就是家庭成员以孝顺父母、友爱弟兄为根本,通过日常言行践行孝悌:对长辈“敬其敬”,不仅在物质上供养,更要注重态度上恭敬;兄弟间要“尽其和”,倡导相互谦让,团结互助避免争斗。民间还总结出“长哥当父,长嫂当母”,更明确地诠释了弟兄之情处。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不再一一赘述。中国的古文化博大精深,涵盖宽广,五千年传统的智慧,不仅可以教导我们的身心健康,更能教导我们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成为我们的事业和为我们创造财富。但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逐步演化到古代汉字,存在着很多深奥难懂的词句,通过专家、学者经典解读,变成了通俗易懂的作品或故事,让古圣贤的教诲跃然纸上,是我们每个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读本。但不排除还有不少深奥、冷僻字句尚未解读,对老祖宗的本意难以了解,比如战国屈原的《离骚》,宋朝“蒙学之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词句简洁、言简意赅,难以理解,但都成为古文化经典,认真要读通、读懂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懂得字句要通过查字典,学经典把原意弄懂,不能瞎猜乱蒙,传承真正的圣贤文化。苍蝇爱叮有缝的蛋,我们要守住传统文化的底线,不要让他有缝隙,留给不怀好意的人,乃至敌人侵犯、篡改老祖宗留下的传统精神。
以上这些被篡改的古训,正在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扭曲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让孩子们的三观从根本跑偏,变成了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物质的苛待与纵容。把文化符号变成了商家的赚钱的工具。把婚恋变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让感情成为了将就得到交易,让传统失去了根本的温度。把家庭变成了表面虚假的和睦。让矛盾沉默中越积越深。这哪是文化的传承,分明就是别有用心者,在偷换概念、毁我根基。他们把老祖宗的智慧拆得七零八落,用断章取义的伪国学来误导、抵触传统文化。让孩子们觉得努力不如啃老。让年轻人觉得婚姻就是坟墓。让大多数人认为真诚不如算计。
老祖宗的智慧需要我们带着智慧去读、去辨,不是牵着鼻子走,受不正当人的误导。为了不被伪国学毁掉,让孩子们懂得真正传承,为了我们的国家、小家,我们的根,要把那些被误解的真相揭开,正本清源、明辨是非,提高警惕,不让老祖宗的千年智慧再被误传、玷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