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的概念最早见于甲骨文,由“宀”(房屋)和“豕”(公猪)构成,象征有房且有私产的家庭经济基础。这一形态在商朝已普遍存在,农村至今仍保留类似文化特征。随着社会发展,“家”从居住场所演变为伦理实体。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伦理单元,通过孝悌、仁爱等德目构建人际关系网,形成“家国同构”理念,以及每个人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忠诚和责任感。还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三重维度的家国情怀,即血缘亲情:以父母子女关系为核心,强调“亲亲为大”的仁爱起点;身份认同:通过代际关系(父子、兄弟)和性别角色(夫妇)维系家庭秩序;社会延伸将家庭伦理推广至君臣、朋友等社会关系,形成“天下为公”的集体意识。这一文化基因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如《中庸》所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将家庭伦理作为道德体系的起点。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家是一个充满深厚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的概念。它不仅指涉物质层面的居所和生活环境,更承载着情感、伦理、道德和信仰等多重维度。
现代社会,我们仍然是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珍视和维护我们的家庭关系,让家成为我们心灵的港湾和精神的支柱。故而人们对家的概念更加鲜明直白,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的影子,有人说家是以爱为圆心,幸福为半径的一个圆
;有人说家庭是生活的港湾。“家”已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是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根,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春节回家过年,到处是拿着大包小包急匆匆的人群,他们都有一个信念“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那是家的驱使,那是家人的期盼。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的概念在进化,什么是真正的家,首先,有房子不能叫家,要家里有人方才叫家。有房有车不是家,有情有爱有欢乐才能叫家。世界上最贵的不是豪宅,而是豪宅里面传出来的欢声笑语。第二,家是我们一辈子的依靠,作为儿女,父母在的地方那就是家。作为伴侣两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这就是说有爱的地方就是故乡。第三,尤为重要的是男人无家心无主,女人无家身无主。男人是女人的支柱,女人是男人的港湾。男人是家的根,女人是家的魂。一个家庭要幸福,需要夫妻二人相互支持、共同维护。人生苦短,一定要相互珍惜。第四,一个家庭里父亲是山,母亲是水,丈夫是路,妻子是桥。儿子是树,女儿是花。幸福的家庭,就是靠着山,傍着水,顺着路,走过桥,守在树傍,静等花开,满树茂盛满园花开,这才是家最美的样子。第五,家中总是会有性格脾气不一样的夫妻,一个强势厉害的,一个随和温顺的;一个大度勤快的,一个懒惰计较的,或一个急性格一个慢性格,即严父慈母。绝没有天生就合适的两个人走在一起,夫妻二人在一起,相互包容与理解;慢慢地改变慢慢地磨合,随着环境的改变时间的推移,日子将会越来越好。第六,家是休息的港湾,更是充满爱的归宿。当你们累了、渴了、饿了、受委屈了,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回家。有家就有归宿,有家就不会孤单,有家才能安心,常言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诠释了家的重要性与价值,真是不言而喻。第七,家是讲爱而不是讲理的地方,家不是战场无需分胜负。家庭也不是争辩输赢评论是非过错的地方,故而自古就有“清官难断家务事”之说。家庭里须是大事共商量,小事互原谅。吵架不能冷战,再苦无需发火,再艰难也不抱怨。压力山大不颓唐、不放弃,和衷共济、努力向前。夫妻共振家之大业,珍惜缘分、互相包容、相互谦让、互为理解,绝不破罐子破摔,这才是夫妻双方处家、居家之道。第八,一定要把家放在眼里、心里,绝不放在嘴上。放在眼里就是视家如命,百般珍爱;放在心上就是用心去呵护,无微不至地关心经营自己的家;放在嘴上者就是家长里短、说三道四、播弄是非,让家永无宁日,直至家庭破败。第九,家是剪不断的血脉亲情、放不下的牵肠挂肚、离不开的情义绵绵。人一辈子,无论你处境如何,变成何样,家始终在那里。有钱没钱、有权没权,家对你都会不离不弃。无论是风光还是落魄,家对你都是相依相伴。故而你要明白,只有把家经营好了,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第十,“父爱则母敬,母敬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则万事兴”。其意为父亲关爱家庭,母亲就会尊重;母亲受到尊重后,情绪稳定,子女就能获得安全感;子女有安全感后家庭就会和睦;家庭和睦后各项事业就会兴旺发达。故而,这句话揭示了家庭关系的连锁反应,特别强调了父亲的爱护和担当是家庭和谐的基石。正向看来,父亲尽责会带来母亲情绪稳定,进而使子女有了安全感,最终能促成家庭和事业兴旺。若反其道而行之,父亲失责会导致家庭关系恶化。也足以说明一个家的好风水,从来就不是靠外在的摆设,而是靠内在的和谐。
由此观之家之重要,它是家族传宗接代的根基,也是家族乃至国家发展昌盛的基础。真正的家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副祠堂对联写尽了家族发展昌盛的秘密,道出了家的重要作用。上联:“现在之福来自祖宗,不可不享,享之必报。”即现在的福分,来自于自家的祖宗,祖宗创造了福分,给了子孙肉体,给了姓氏名字,给了吃穿住用行。这祖宗之福不得不享,理所当然的。关键是后面四个字“享之必报”,就是要报答祖宗。怎么报答?其一,要时常“追远祖宗”,尤其是清明、春节要报答,以传统祭祀礼节而为。其二,要把祖宗树立的好家风传下去,祖宗的肉体早就不在了,但他们的精神还在裔孙的身上代代相传。其三,要有后代,古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当今社会有部分青年受西方社会影响,不生孩子极其错误,生命必须要有延续,精神永远流传。培之必昌。即未来的福分是祖宗赠送,但必须要代代人培育,像种花植树一样精心培育,留优去劣,保正健康福分。中国人是天底下最成熟的民族,也是最早最负责任的民族。古代圣贤把中华文化学透学明白了,好像天底下的事老祖宗都想到了,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儿,中国人自古就把培福即教育培养子女分为了五个阶段:即幼年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老年养德。
幼年养性即小孩子呱呱坠地后,小生命就开始生活。在父母的襁褓中,渐渐长大。自古就有经验之说“三岁看大、七岁到老”。“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性本善,因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为人性本是善良的,都是奔着善而来的。在这个最小的阶段,就必须养性,这就是“幼年养性”。到了六岁时就要启蒙开始读书认字了,幼童阶段就归到童年阶段,叫“童蒙养正”,这时所有的教育都是给孩子一个“正”字,要做正人君子,走正道,做正事,这就叫做“童蒙养正”。到了少年时,孔子说:“吾十五志于学”,即我十五岁时就立志要去从事学问。这就是“少年养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志人,故就是一定要有志气。这个志气就是建立在养性、养正的基础上。并非在课堂上努力挣分,多考一分就会压倒挤掉若干考生的问题,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长大后要为人家大伙做事,服务谋利益。古代社会那些真正的读书人,他们把中国的经典古书籍读明白后,就是为天下人做事,故而少年立志为人民服务。中国古代圣贤都是以天下为己任,服务于百姓,所以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纪念。这就是“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很重要,可以说人生所有的事,都是在为培养自己的德行。各行各业不分职务高低,工作轻重,都需要养德,所以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世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修德,所有的钱、名、利、物都是为修德服务的。所以,钱不是目的,用钱修德是目的。官不是目的,用官修德是目的。人生到了最后就是老年人,“老年养福”,要把福分培养给子孙,老年人退休了干什么?养子孙是天经地义。对联“未来之福贻于子孙,不可不培。”怎么培呢?培养子孙就是老年人要做的事。老年人一方面享福,一方面养福,一方面惜福,还要注重培福,由此这个家族才能繁衍昌盛下去。未来之福贻于子孙,不可不培,关键是后面四个字“培之必昌”。
对联深入浅出,切中要害,道出了家的重要作用,写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也是写给我们十四亿中国人民的,要好好学懂,学以致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