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龙雕塑像
相传,四百多年前福建有一名小偷从国外偷东西回国,竟然还名声响亮,名留青史代代相传而特别敬重。说他是中国最大的小偷,更是别与一般的小偷。小偷一般是贪图小利,爱的是金钱财物,故因贫穷而行偷取之。但这个小偷却行的是天地大道,是他的偷盗财物让大中国的实力骤然上升了一个层次,名垂千古、不可磨灭。他就是明万历年间的一穷酸秀才陈振龙。
陈振龙(约公元1543年——公元1619年),福州长乐县青桥村人(今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青桥村人),自幼身居农村,亲临了解祖父辈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在泥土地摸爬滚打,由于稻栗麦杂粮产量低,还受制于天气。他得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覆先辈之后程,唯一的出路就是要通过读书,考取功名。要想走出农村只有饱读经书,陈振龙打小就怀揣梦想,读书认真努力,他的成绩在福建地区一直是佼佼者,乡里乡亲也为之高兴,说他日后高中没问题,做了大官也是家乡的荣耀。但在那“哪怕你文才高百斗、只怕朱笔不点头”的时代,陈振龙却连考三年未考中。倔强的陈振龙当下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不信邪只为实,继续参考。将近二十岁时奇迹出现了,考中了秀才。这短暂的喜悦后,陈振龙犯愁了,他心想读了那么多年书,就考了个秀才,轮不到自己坐什么官,要坐大官还得继续学习中举入状(状元)。产生了厌倦科举,于是做出了个大胆的决定弃儒经商,移家于闽县南台达道铺(今福州市仓山区),并随众商人赴吕宋(今菲律宾)经商。封建社会士农工商,商人是社会底层,放弃秀才去经商,那是不可理喻的事。但陈振龙敢打破世俗观念,当机立断就这样冒失地干了。引起了社会波涛,议论纷纷,有人认为陈振龙可能有大志向,为民办事。中秀才固然好,只可能为民办事的路子太窄了,那一定是他的终极目标。
其实陈振龙读书时就有了很高的道德胸怀,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权衡利弊,下海经商,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下海。悉明朝的海运极为发达,虽然后期有闭关锁国的海洋禁运政策,但并未影响陈振龙的出海经商,跟福建当地人一起,随船队到处游走做生意,他们出大海下南洋,去到了吕宋岛,即现在的菲律宾做生意,有一天在菲律宾乡下闲来转悠,陈振龙发现了一种非常神奇的植物,地下结出的果实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吃,烤着吃,质地酥软,味甜可口,饱腹感非常强。打听当地称之为“朱薯”,赖旱赖贫瘠土壤且产量极高。朱薯是藤蔓栽植,四个月植物生长周期,藤蔓是禽兽的好饲料。全身都是宝,栽植技术特别简单。这不禁触动了有心之人陈振龙,他自然而然联想到家乡,山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连年因灾,原本产量极低的稻米小麦杂粮歉收或绝收,百姓饥饿死亡。陈振龙就暗自决心要将朱薯引种回家,发展生产,以解决百姓的吃饭充饥的问题。
朱薯野生种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薯(即番薯)献给女王,西班牙水手从美洲将甘薯传至吕宋(今菲律宾)。当下吕宋还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他们对朱薯的巨大作用非常了解,把它当成国宝在管控森严、大力发展,任何人都不可能带出吕宋地区的。
事在人为,当陈振龙得知此事,心中有数,于是要在千方百计,又要胆大谨慎地去实施目标。明万历年间,陈振龙不顾艰难险阻,也要达到目的。当下西班牙殖民政府根本不准带朱薯出境,其禁令森严,陈振龙首次将一截朱薯藤蔓藏于购置批货底下被海关查出,以警告为处。第二次他将藤蔓编织在一个筐里面,以为万无一失,结果依然被查出,陈振龙依律被杖责,被打得浑身剧痛难忍。但他还是不死心,“吃一堑长一智”,他更加认真细致地在探寻办法,一定要把朱薯带回家乡。他也清醒地知道,最后一次机会,若不成功将面临杀头危险。商人历来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秀才陈振龙为何如此之作,被世人议论纷纷,得知他真是一个超乎寻常人的巨贪,他担负的是为国家、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贪心。船内查的严,他就想到船外去生方。一天装完货物就在船外转悠,突然发现固定船锚的绳子,颜色和薯藤相似,且覆盖着很厚的泥土,脏不拉兮的,不被人重视。于是就借着维修锚绳把朱薯一截藤蔓编入绳内,再盖上厚厚的泥土,藏匿于船中。返家之前,海关对有两次前科的陈振龙可谓是格外严审严查,衣角旮旯都细细翻查,就在这坚壁清野之中藤蔓却蒙混出关,经七昼夜航行,终于将薯种带回故乡福州。
陈振龙在吕宋期间,在乡下看似无意闲逛,其实在对朱薯的栽培管理作了认真的考查研究,系统地掌握朱薯的栽培管理。回家后就忙着将这截宝贝藤蔓,精心选址栽植下去,经过四个月时间的实验观察,惊讶地发现朱薯不仅能生长,而且还长势旺盛,最后结出了又大又多的朱薯,真是喜之不尽、爱之如宝。于是便开始二轮实验种植,次年又获得了大丰收。连续几年的种植栽培,朱薯在陈振龙家乡迅速发展起来。陈振龙见时机已到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番薯,以解粮荒。往后振龙让其儿子孙子注重发展朱薯,叫儿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报吕宋种植朱薯之利。金学曾令其觅地试种。振龙父子即依照吕宋乡土人传授种植之法,在达道铺纱帽池舍旁空地试种。四个月后,朱薯收获大丰收,可以充饥。金学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
金学曾在陈经纶所献《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闽人感念金学曾之功,将朱薯改名金薯,又因来自“番国”,俗称番薯。并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专祀金学曾和陈振龙。陈振龙五世孙清嘉靖进士及第陈世元又撰《金薯传习录》传世。此著作系古代朱薯知识的集大成之作,专门写红薯的形态、生态、引种、推广、栽培、利用的史料汇编。其书记: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目靓彼地,土产朱薯被野、生熟可茹,询之夷人,咸称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乃伊国之宝,民生所赖……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坚硬不肥沃)之地遍行栽播。故而在清代中期,百姓在福清、福州等地建立报功祠、“先薯亭”,以纪念陈振龙引进甘薯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
在大面积种植朱薯和食用过程中,对朱薯有了不同的感受。朱薯味甜有称其为“甘薯”,甘薯,由于当初是由“外番”引进的,所以又称“番薯”。因地下块如瓜,又有地瓜之称。甘薯在种植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异,有红、白、黄、紫等多种,加之有点像中国的地下植物苕,于是就称其为“红苕”“白苕”“南瓜苕”“紫苕”。可充饥,制淀粉,酿酒。酿出的酒,当地人称“番薯烧”。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把甘薯引入中国,改善了中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中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偷”(智取)回来的这根藤蔓,此后300年间,养活了超过3亿中国的人口,也因此使人口暴增长,从明末的七千万迅速开始增长,到了清朝全国已经有了四亿人口。由此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惊人的人口增长奇迹。这一切都要感谢陈振龙。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间,甘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全国甘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年产量折原粮达三千万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0%。这种作物耐旱且易于种植,生熟均可食用,全身都是宝,被他视为具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
红苕产量高,能富民真真切切。2012年我编写张氏家族族谱时,查访到苍溪县歧坪檬湾一支派人,第九代孙在清嘉庆年间,因家境贫穷,要励志回家耕种田园,开始开荒种地。外地传闻访悉,漂洋过海来的“洋红苕”,易栽植胃口好产量高。于是千里迢迢买来“红苕”栽种,当时这里根本就没见过,大量栽植在贫瘠的荒地里,没有施肥管理,当年就收了二千余斤。真是事半功倍,产量极高。他卖红苕种,调来豌豆、胡豆、黄豆种,次年又大种红苕,兼种豆类,两年大发其财,其家大修房屋,开办瓦厂直至富甲一方。
中国之大、地域之广,后世之人得知历史上共有引种番薯有三路人,即西班牙水手从美洲将甘薯传至吕宋(今菲律宾),葡萄牙水手将甘薯传至交趾(今越南)。再自广东传入,为吴川人林怀兰和东莞人陈益携来,得自交趾;自福建传入,为陈振龙携来,得自吕宋。三路先后各自引种传入,互不关联,不谋而合。其中林怀兰带回来的是番薯,陈益和陈振龙带回来的均是番薯藤。他们均可享此美誉他们都为缓解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但最早最影响面宽度还是陈振龙。
陈振龙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农学家,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成功地将番薯引入中国,更在于他对于农业生产的深刻理解和对于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他的壮举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若没有像陈振龙他们那样,忧国忧民的精神,无私无畏的奉献,可能我们现在吃红薯或红苕那一定是一种奢侈品。也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康乾盛世,世人称陈振龙是“古代版袁隆平的陈振龙”。古代陈振龙等和今袁隆平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有了今天要感恩红薯之父陈振龙和水稻之父袁隆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