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华大学百年校花赵罗蕊

(2025-01-03 17:36:04)
标签:

杂谈

        清华大学百年校花赵罗蕊


       她是清华大学百年以前最美的校花,她当年拒绝了钱钟书的追求,而是嫁给了中国近代第一美男子,家境清寒的穷小子陈孟嘉。她首次把艾略特的荒原翻译成中文,其释本至今是被公认。她和丈夫为祖国追回了大量的国宝级珍贵文物,但在特殊时期,她被折磨得精神分裂,丈夫更是含冤自尽,她一生无儿无女,孤独的离世。她就是一代传奇芳华才女赵萝蕤(rui),钱钟书小说《围城》里的唐晓芙原型就是她。

       赵紫宸,这位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1912年5月9日女儿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父亲对着盈盈可爱的女儿,心底漾开柔软的爱意,特地为女儿斟酌、考究起个好名字。他认为“与“”,是香草,是藤蔓,是繁茂而坚强的生命。确定为女儿的名字赵萝蕤,“萝蕤”二字来源于李白诗句“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赋予这名字的是她的父亲,大概永远想不到,这个名字将预示着他女儿的未来,看上去脆弱不堪,实则永葆顽强意志、坚韧不拔精神。

       赵萝蕤出生于苏州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赵紫宸,历任东吴大学文学院院长、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1948年8月又曾担任普世基督教协进会,成立大会的六位主席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赵紫宸在学术界和国际上都有很高的声誉,曾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委,三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基督教宣教会议,北京燕京大学协和神学院、江苏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教授。赵紫宸出身贫寒,早年就读于东吴大学,后来留学美国,并在燕京大学执掌宗教学院26年,学贯中西,既教神学又教中国古典文学。萝蕤的母亲韩德常在燕京大学音乐系专修钢琴,并在歌诗班和《弥赛亚》大合唱中担任伴奏,与赵紫宸相识并结婚,他们都是知识分子。父亲1914年至1917年在美国留学,赵罗蕊从小就在美国进学英语,弹钢琴。但他却是中国文化底蕴最深的学者,对孩子没有放弃中国文化的教育,常常亲自教女儿“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故从小既受到中文方面的培养,又接受了西式教育。16岁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燕京大学的中文系,在校期间,她得到了冰心,周作人等各路名家的指点,成绩向来优异。后来又考上清华大学,研究英美文学。在校期间他翻译了艾略特的长诗《荒原》,震惊了整个翻译界,赵萝蕤也因此一举成名。再加上赵萝蕤长得玲艳动人,学校校花。当时就有燕大、清华很多才子追求她,其中就有江西无锡,清华高才生钱钟书,但个个都入不了赵萝蕤的眼。萝蕤不喜欢钱钟书,她说钱钟书的文章没有意思,既没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博大精深,也没有英国拜伦、雪莱诗人的浪漫。后来她转身爱上了校草陈孟嘉,陈孟嘉经常写诗,与闻一多、徐志摩、朱襄被誉为新月派四大诗人,是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孟嘉是个律师,同时还是个历史学家,很会写诗,当得上才子称号。但是面对赵萝蕤,他却心生胆怯,没有勇气去追求,反倒是赵萝蕤的主动,才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儿。萝蕤从小不说娇生惯养,也算衣食无忧,他们怎么忍心自己的掌上明珠跟着一个穷小子受苦呢?父母坚决反对,父亲为了逼迫女儿回心转意,狠心断掉了赵萝蕤每个月80元的生活费。但赵萝蕤没有妥协,仍旧和陈孟嘉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算是定下了终身,最终还是赢得了父母的认可。婚后,有人问她为什么要选择嫁给陈孟嘉,是不是喜欢他的诗,萝蕤说:“不不不,我最讨厌他的诗了,我之所以嫁给他,是因为他长得帅,我太喜欢他英俊的脸庞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夫妻俩迁居昆明,陈孟嘉在西南联大任教,当时学校规定夫妻二人不能在同一个学府中任教,萝蕤只好放弃教书,在家中操持家务,这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开始赤着脚挽起袖子挑大粪,种菜、养鸡、做家务。萝蕤思想守旧,认为“夫为妻纲”,妻子理应为丈夫做出牺牲,再苦再累也心甘。但自己终究是个读书人,还得把知识文化发挥作用,所以每天的家务做完后,晚上还要继续写作和翻译。哪怕这样日夜辛苦操劳,萝蕤还是信心百倍地生活着。

 1944年,陈孟嘉受邀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讲学四年,赵萝蕤则随丈夫一同前往,在芝加哥大学攻读英语语言文学,努力完成了她的博士学位。在外国的日子,夫妻二人不仅共同搜集了大量流失海外的中国青铜器资料,更是从海外收藏家手中争取回来大量的珍贵文物。一尊嗣子壶就是当年夫妻俩从海外藏家手中高价买下来的,最后带回国来捐给了国家,现在是国宝级文物,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四年后,陈孟嘉已先一年回到清华大学,萝蕤于1948年冬才结业。那时美国码头工人正闹罢工。罢工结束,萝蕤搭乘第一条运兵船离开西海岸驶向上海。登船的那一刹那便听到广播,北京西郊清华大学与燕京大学已经解放,傅作义部队陷入重围。萝蕤上有三个人的目的地是北京,他们都期望能顺利到达北京。到达上海萝蕤就找人想办法去北京,正巧有一架给傅作义运粮食的飞机正要飞往北京。他们三人便搭乘这架完全没有座位的简陋飞行器飞到了北京,在天坛的柏树丛中降落,过天津时解放军的高射炮向飞机射击,但是没有出事而平安抵达了目的地。飞机没有扶梯找来一个带着铁钩的竹梯,钩在机门口,可以使乘坐者下到地上。但离地还有一米多,在地上铺设了两床棉被往下上跳,终于平安到达北京萝蕤又到骑河楼清华办事处托人带信给陈孟嘉:告诉他自己已平安抵京,哪天开城门,哪天就来接她回家。三周后城门开了,北京已和平解放。于是萝蕤回到了清华园,也就回到了燕京大学即将任职的母校。 清华大学百年校花赵罗蕊


1947年,夫妻拒绝了美国和台湾的邀请,坚持回到祖国,创办了清华大学博物馆,守护了大量的珍贵中国文物。陈孟嘉在清华任教,萝蕤任职于燕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不久后,陈孟嘉用稿费买下了一座四合院夫妻俩在这里度过了一段人生中最舒心畅意的美好日子原以为岁月会一直静好下去,但没成想到,命运之轮很快掉转了方向,厄运纷沓而至新中国成立后,当时有人提出来要废除汉字,采用拉丁字母,陈孟嘉公开反对,表示千万不能放弃使用汉字,但没想到这个却成了一个导火索,使得他们在特殊时期遭受了极其不公正的待遇。解放初期遇上“思想改造运动”接着1957年“整风反右”后,夫妻俩都在教育战线有了合适的工作,正当她以为,从此将与丈夫以书为伴岁月静好时,殊不知十年浩劫席卷而来,在那场浩劫中,他们终究没能在时代的侵袭下幸免遇难原本按正常人的人生观轨迹来看,他们俩注定会是受人敬仰的大学教授,可特殊时代来临之际,人们对夫妻二人追回文物的功绩绝口不提,反倒是对海外生活的经历成了众人愤怒的喧嚣口,一切都表示怀疑。家里的字画古董全被抢走,书籍和满屋子的家具被放火焚烧罄尽。夫妻俩被迫跪在自己的院子里,众人对着他们吐唾沫、侮辱,百般丑化践踏,还当众把夫妻俩剃成了光头,用皮鞭抽打。萝蕤的白衬衫被血水染红了。在极端残酷的虐待下,陈孟嘉不堪受辱,在自己亲手种植的树上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凄惨离世,连骨灰都不允许被留下萝蕤无法接受现实,崩溃到精神失常,被关进了精神病院。即便已经悲惨到如此地步,人们依旧没有轻易放过她,被逼迫着写检讨书,只因写错了一个字,又被关进了监狱五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政治斗争结束后,赵萝蕤劫后余生,历经了近20年的折磨,终于在1983年恢复名誉,并在北京大学担任英语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因长时期身心的摧残致使其一身病,通过治疗健康稍有好转但依旧需要服用精神类药物缓解病痛,还落下了嘴角抽搐的后遗症。她从不曾经个人的苦难,始终很坦然,与朋友喝茶,参加学术会议。课余,她却凭借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在卧室里的一张小书桌上整整伏案12年,开始投入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巨著的翻译工作完成了76万字《草叶集》的全部翻译,震惊了整个学术界。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对赵萝蕤的长篇报道:“一位中国学者竟能如此执着地翻译我们这位伟大民族诗人的作品,真使我们惊讶不已。”1991年,芝加哥大学邀请赵萝蕤回母校参加建校100周年活动,并授予她“专业成就奖”。

   晚年的萝蕤无儿无女,孤苦伶仃,她含恨走完了八十六年风雨人生的道路。1998年萝蕤安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6岁。不到四年之后,她度过黄昏岁月的那座被文化专家们称为集建筑、人文、文物价值于一身的故居,其祖上的老宅,见证了历史沧桑的明代四合院,2000年10月,由于北京城市建设需要时,被强拆,面临巨大商业利益的冲击,也在推土机下毁于一旦。

  晚年,萝蕤的病时断时续,没有多少人在记起这个半疯半癫的老太太。当年爱慕她的钱钟书,却把它写进了小说《围城》,是书中唐晓芙的原型,成为了永远的白月光。在人生最痛苦的那段经历,赵萝蕊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而《荒原》和《草叶集》至今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翻译的经典文本。她常说:“人活在世界上悲痛固多于喜欢,但一切悲观都有止境,只有在有限承迎无限的时候,却永无止境。”禅意话语中透出的大彻大悟,最终让温室里的花朵赵萝蕤在荒原里微笑盛开,成为奇迹。在她人生最后的几十年里,萝蕤只字未提曾经的冤苦,她说一切悲观都应该有止境,那个时代一定会过去的,也不应该再重来。萝蕤的一生真像她的名字一样,活得像一株藤萝,活出了最茂盛最顽强的样子。萝蕤的一生诠释了:人生璀璨夺目也罢,跌宕起伏也罢,倘若你能够坚守,自有阳光射进来,最后定会光艳夺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