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母亲文七妹

(2024-12-22 17:20:05)
标签:

杂谈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母亲文七妹
   (文七妹照)
        她是中国近代百年最了不起的母亲,虽然她大字不识一个,但却培养出了中国最伟大的儿子,拯救了亿万人民,她就是文七妹。文七妹(公元1867年——公元1919年10月5日),原名文素勤,又名文其美,出生于湖南湘乡县唐家沱一个农民家庭因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大家便习惯唤她“文七妹”。
        文七妹家书香门第,溯源而上是文天祥的后裔‌,文天祥第二十二代世孙女。文天祥作为南宋末年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其忠诚爱国、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文氏家族中得到了传承与发扬。文七妹作为裔孙,虽身处不同时代,但那份对家族的骄傲与自豪,对先辈精神的敬仰与传承,始终流淌在她的血脉之中。因此,文七妹不仅是文天祥的后代,更是文氏家族精神与道德风范的继承者之一。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母亲文七妹
(韶山冲毛泽东的故居)
        其实,毛家与文家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毛翼臣的妻子刘氏,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八月初二日,卒于光绪十年四月二十六日,葬于东茅塘回阴堕尖峰下。生有一子二女,子毛顺生(毛贻昌),即毛泽东的父亲,长女适(嫁)张,次女适贺。毛翼臣与妻子刘氏和儿女们相依为命,过着贫困的生活。毛翼臣与湘乡唐家的文芝仪时有往来。唐家与韶山仅一山之隔,约十多华里。文家生活也非常穷苦。文芝仪的父亲文作霖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劳动艰辛,27岁就离开了人世。文作霖死后埋在韶山冲龙眼圾,距南岸不到一华里。前人埋在这里,节日扫墓、拜坟,需要一个落脚的地方,文芝仪便欲与毛翼臣结为亲家,将自己的女儿文七妹许配给毛翼臣的儿子毛顺生。毛翼臣虽见儿子才10岁,但也想早些讨个儿媳妇,便表示同意。这样,文七妹来到了毛家,当时她才13岁。到毛家后,她经常回娘家哭诉,说毛家人少,又是一个山冲,家务事、田间劳动,里里外外都要做,其实,文七妹这时还未正式成为毛家的媳妇,直到5年后即公元1885年,文七妹18岁时才与毛顺生正式结婚。
       文七妹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的形象,她待人宽厚恭让,节俭勤劳,深得乡人的尊敬。文七妹从小就性格温柔贤惠,聪敏能干,小小年纪就懂纺纱织布,经常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因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没有让她上过一天学堂。婚后,连生两子都不幸夭折,这份丧子之痛,是任何母亲都难以承受的深重打击,让文七妹的内心饱受折磨。从此她开始虔诚信佛,或许是她的诚心奏效感动了上帝,公元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生下第三个孩子,白白胖胖,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穿透了毛家长久以来的阴霾,为这个家庭重新带来了欢笑与希望。然而在文七妹心里依然顾虑重重,因害怕他也不能长大成人,便抱到娘家那边的一座石观音小庙,叩拜一块巨石,认做干娘,还取了乳名,叫“石三伢子”。石三伢子出生后,文七妹和丈夫商量,决定把送到外婆家学习。一方面,外婆家是书香世家,有利于石三伢子熏陶成长,另一方面,古代的人迷信风水,所以让孩子换个环境。毛顺生还为了让年幼的孩子有个好兆头,翻遍书籍给孩子起了好名字叫毛泽东。是“日从木中出”,有福泽东方”的意思。这个名字可以让孩子的运气会更好,但他并不知道这个名字以后会做出怎样惊天动人的事来。因此,在毛泽东2岁的时候,毛顺生便把孩子送到了文家。此后几年,文七妹又生下毛泽民和毛泽覃。再后来,还生下两个女儿,但都不幸早夭,于是便收养了一个干女儿毛泽建。作为毛泽东的母亲,她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为家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文七妹毅然决定亲自教养这些珍贵无比的孩子,尤其是长子毛泽东,倾注全部心血与爱意,誓要让他们在未来的征途上,步伐更加坚定,道路更加宽广。文七妹心地善良大方,经常拿粮食接济穷人,乞丐来乞讨,还常常做饭给这些人吃。凡是遇到灾荒,总是让孩子们给乞讨的人送去干粮和银钱,常常告诫孩子们必须要积极行善,遇到罹难的人,一定要给于帮衬。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石三牙子从小就了一副宽容大爱,救苦济贫的热心肠。石三牙子自幼天真活泼、天资聪慧,年仅8岁就把《三字经》《百家姓》背得滚瓜烂熟。就连教书先生都称赞不已,断言有朝一日,这小伙子会荣登高位,光宗耀祖,前途无量。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母亲文七妹

                (右起毛泽东、父亲毛顺生、伯父毛福生、毛泽覃。1919年11月13日长沙照相馆合影照)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为人勤奋,善于经营,婚后17岁时便开始当家理事。开始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一家人挤在五间破旧的茅草屋里,后来有了三个孩子,生活的压力一天天增大,欠了几百两银子的外债。不得不走参军谋生的道路,到湘军当兵既有了军饷,还在那里的商业气氛给了他浓烈的熏陶。退伍后,毛顺生在种好祖传的那15亩地外,还做起了米生意,家道也就慢慢殷实起来,不仅又买了田,而且生意做得更大了,家里也有了余钱剩米,房屋也鸟枪换炮,修起了数间土墙瓦房。毛顺生并不是一个土头土脑的农民,而是韶山冲一带有见识、精明的能人。天生一个勤劳朴实的农耕人,典型的“严父”形象,在家对孩子要求严格,他是不能看到家里有闲人和懒人的,毛泽东从八岁开始下地干农活,文七妹也要下地干活。一家人吃饭很节俭,大鱼大肉很少见。1902年,夫妻俩把八岁的毛泽东接回韶山,让他入私塾开始读书。此后八年,除中间两年曾停学在家务农,其余时间毛泽东一直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等六处私塾读书。这一段私塾生活,就是毛泽东后来反复说起的“六年孔夫子”。毛泽东后来回忆父亲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十四五岁的时候,犁、耙、栽、割等全套农活,他全部在行。艰辛的生活,锻炼了毛泽东,使他养成了山区农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怕艰难,同时也使他对中国贫苦农民的生活有了切身的感受,对农民的困苦和艰难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位严厉的父亲心中,没有要求儿子成为一名光宗耀祖的大人物,只希望为儿子既能下田种地,又能识文断字,将来子继父业,让毛家越来越兴旺发达。于是,他就按自己的人生道路设计两个儿子的未来,设计毛家发家致富的道路:长子毛泽东读书6年,能说会道,到湘潭市里米铺学徒,学会生意经后再开设毛家的店铺;二儿子毛泽民双手能打算盘,勤快精明,在家里主持耕种、大米加工。如此,兄弟俩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何愁毛家不富?他在对待子女上同许多旧时代的传统农民一样,严格按照自己的生活理想塑造毛泽东,虽然处在当时并不贫穷的家庭,但他却让毛泽东和其他大多数穷苦孩子一样,从小就开始做一些沉重的家务活和农活,如拔草、放牛、拾粪、砍柴,等等。等毛泽东识字时候,又开始帮助精明严厉的父亲记账。
        却令毛顺生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根本没有心思在发家致富上,他立志要走出韶山冲。故此父子俩也闹了不少矛盾,而文七妹始终坚定地站在儿子一边,她大字不识,但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她耐心地劝勉丈夫说:“三伢子是个做大事的人,让他出去读书吧”。文七妹还利用一些关系来说服丈夫,支持毛泽东努力学习,走出韶山冲。文七妹平日里,为了补贴家用,往往会喂养一些老母鸡,甚至养几只猪,等到过年了就卖猪肉,再加上当年毛顺生也做点小生意,算是给孩子们开了一扇门,为支持孩子们读书学习,再苦再累也心甘。
        17岁的毛泽东背井离乡,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走时在父亲的账本里夹了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求学的生涯中,毛泽东不仅开阔了眼界,同时也让他接触到了革命,确立了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并正式踏上了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那会毛主席刚好十八岁,他和许多热血青年一般,想到了弃笔从戎,要去当兵,于是他不顾校长的反对,从学校中逃离出来,参加到辛亥革命的浪潮中。辛亥革命结束后,毛主席又重返校园,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最后因为厌烦古板的教学方式,退学改自学了。之后他又先后在长沙和北京求学,并在北京结识了许多思想先进的重要人物,这对他以后参加革命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文七妹知道毛泽东真的在干一番扭转乾坤的大事时,她激动地流下了幸福的眼泪,也心安理得。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母亲生病了,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毛泽东只要有空都会回家看望。1918年,文七妹的病情加重,被两位兄长文玉瑞、文玉钦接回娘家。1919年4月,文七妹的病情再次加重,毛泽东赶回湖南照料。1919年10月5日,文七妹病逝韶山,享年53岁。母亲病逝时,毛泽东并不在身旁,当他带着弟弟毛泽覃赶回家时,母亲已入棺二日。毛泽东在晚年曾与保健护士长吴旭君深情地谈起自己的母亲,他说:“我母亲死前我对她说,我不忍心看她痛苦的样子,我想让她给我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我要离开她一下。母亲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她同意了,所以直到现在,我脑子里的母亲形象都是健康、美好的,像她活着时一样。”毛泽东带着弟弟、妹妹为母亲守灵,并就着幽幽的油灯,饱含深情地写下《祭母文》,追述母亲勤俭持家、爱抚子女、和睦邻里的优良品德。毛泽东还为母亲题写了两副挽联,一副为:“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另一副为:“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他还给好友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亲就是这后一种人。”
     《祭母文》全文: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飨!
       在外学习期间,毛泽东格外的思念父母,思念家乡。他常给父亲去信,刚刚工作时,便时常寄钱和药物回家。母亲去世后,他又把父亲接到长沙居住。1920年1月30日,毛顺生因急性伤寒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50岁。此时距离毛泽东的母亲去世仅有三个多月。父亲去世时,毛泽东为正率领湖南“驱张请愿团”在北京奔走联络,向北京和全国人民揭露张敬尧在湖南的种种罪行,宣传"驱张斗争"的意义,直到1920 年7月7日才返回长沙,根本无法赶回家乡为父亲送葬,深感悲痛。
      毛泽东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终就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文学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从小在家庭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磨砺和锻炼。由此可知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多么艰难,可以说往后再出一个毛泽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极为罕见的出现,堪称全能毫无短板。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学、战略等各个领域都作出了顶尖的水平,却近乎完美,这样的人物诞生是无比艰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毛泽东的了解深入,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像是上帝派下来拯救华夏民族的“天选之子”,中华五千历史像毛泽东这样的人物从未有过。古今中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向他一样,能真真切切把一生奉献给人民的伟大领袖。世界上深受毛泽东影响的人数已几十亿计,很多国家的人民把毛泽东作为他们的精神图腾。毛泽东最热爱人民,在天安门前大喊“人民万岁”,这句话让古今中外所有领袖黯然失色。列宁、甘地不如他,周恩来、朱德心甘情愿追随他,甚至美国历届总统都是他的小迷弟,还拿着毛泽东著作去教育下一代,中国老百姓更是发至内心地崇拜他,公认: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繁荣富强,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和平稳定。日本人高喊只有毛泽东思想才能救日本,印度教徒将毛泽东放入神龛......由此观之,毛泽东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而且已经成为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领袖。这就是中华民族诞生千年伟人的幸运和幸福。文七妹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骄傲,我们要永远记住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