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与不上坟有何区别
(2024-10-20 22:02:37)
自古逝者为后人所尊,谓之“慎终追远”,俗话说:人死为重,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意思是指人死了办丧事的时候,死人是最大最尊贵的,其它与之无关的事情都要让路,是表示对死者的尊重。“慎终追远”原本指的是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并虔诚地祭祀远代的祖先。这一层含义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先辈、缅怀过去的传统美德。因而就引申出子孙后代清明、春节等节日,都会绵绵不断地到已逝父母、乃至祖宗上代坟前烧钱化帛。这是朝潮代代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上坟与不上坟有什么作用产生了异议,有的人说上坟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迷信,毫无作用,既浪费时间又毁坏了笔墨纸张,还浪费了资源。其实上坟并不是迷信,这背后却是我们祖先智慧,他们推崇的传统修道,尊贵人生、感恩思源。上坟上就是要对故去亲人的一种思念、感恩、缅怀。以坟前烧纸这种方式,从外表反映出来,代代相传永不间断。
当然,孝敬父母、长辈,生前的作为更为重要,体现在生前对父母、长辈的内心尊重,言谈举止温馨可佳,衣食住行样样称心如意。逝后再体现在“慎终追远”之举。俗话说:“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堆灰”。生前尽孝不可忽视,生后节哀也不容小视。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家三弟兄,父母去逝较早。老大懂事认真学习,学业有成步入社会,进入官场,但无孩子。老二学会经商,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富豪。唯有老三在家耕耘,耕种守业,陪伴父母度日月,清贫乐道。每年春节、清明节扫墓,老大总称公务繁忙,没有时间回家。老二做生意也是忙得不亦乐乎,离不开身。只有老三每年都是独自带着一家老小来到坟茔,清理父母、祖宗坟地杂树杂草,坟前化帛敬拜。年年如此,看着长哥俩日子过得火红,自己财源拮据,日子过得清贫,老三非常气愤,就悉心写下了一篇祭文,在坟前告祭祖宗、父母,曰:“祖宗坟前把纸烧,老三有话来敬上,不要怪我发牢骚。累年烧香没回报,年年扫墓年年遭。老大不扫官儿大,老二不扫成富豪。老三日子真辛苦,要把你们恩情报。”说来也巧,没过多久应验了,祖宗父母为其托梦了,也给他来了几句,老三醒来着实回忆,大概就是这么几句:“说的这些都知道,老三还是不发好。发了坟墓没人扫,祖宗尸骨都难保。”后来老三的两个儿子相继都考上了大学,大儿子还考上了研究生。这下可把老三给乐坏了,逢人就说祖宗开眼了,自己享受了祖父母的阴德。这真是古人有言“祭祖祭祖,万事有谱,不图大富,家族稳固。”出门在外的家人、游子们,不管你官有多大,事有多忙,哀思祭祖,走到哪儿也不能忘,饮水思源、感恩感德,每年到了上坟祭祖的时节,都要赶到坟前或祠堂去扫扫墓地,拜拜祖宗和他们阴阳两界对对话,为我们保佑后代平平安安,为裔孙祈福。
姑且不去追求故事的真实与否,只是从中去悟出道理,以还原正确的人生。悉“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追根祭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自己的身躯。我们与祖先是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辉煌与苦难,一定会过这血脉流到其子孙现在、将来。方才芸芸众生,生生不息,永无止境。历朝历代就有生不不孝敬父母,死后不上坟前走动的忤逆之子,社会影响极坏,他们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还触犯了国之法律,受到社会、民众的鞭挞和唾弃。不孝敬父母禽兽不如,“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是指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不忘祖恩祖德,才不枉做人生,才会有好的结局。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