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桂荃与儿子梁思礼、女儿梁思宁
人们在闲谈之中,常常爱争议着“中国最伟大的母亲是谁?”有人说是孟母,因她养育儿子择环境而有“孟母三迁”,使之成才。有人说是岳母,因为有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之传说。有人说是林巧稚,因为她是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还有人说是王桂荃,但真还没有多少人知道她的情况,让我们走进她的人生,评评说之理乎!
悉王桂荃出生贫穷,4岁便成孤儿,被人贩卖了4次是个丫鬟出身。85岁死在牛棚,一生悲苦竟无名无分,原本目不识丁,但却用坚韧的品格和温婉善良的心性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奇迹。这神奇复杂的人生旅途,来龙去脉还得从头说起。
王桂荃原名王来喜,公元1886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县的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她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父亲开了家小油坊,家里有几亩薄田,全靠父母亲辛勤耕作维持生计,全家人靠种地勉强度日。原本叫“王来喜”,是那个年代乡下儿女经常会取的名字,寓意着父母对于孩子“带来喜气”的期盼。可喜事没来,坏消息却接二连三地找上门来。王来喜出生后没多久,母亲就因病离世。父亲再娶后,她不仅失去了母亲的宠爱,还要整日忍受着继母的虐待。4岁那年,父亲也因病去世,小来喜彻底失去了亲人的保护,继母因此认定她是一个克父母的灾星,转手就将她卖给了人贩子。在接下来的6年里,她先后被转卖了四次,阴差阳错最后被卖到了晚清重臣李端棻(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棻,fen,有香气的木头)的家里,做了官宦人家的千金女儿李蕙仙的丫鬟。公元1891年,李家大小姐李蕙仙嫁给了梁启超。一次,李蕙仙在回乡省亲时看中了亭亭玉立的来喜,把她带回了梁家。来喜伶俐勤快,深受梁启超夫妇的喜爱,平日里对她信任有加,连家中财政都交给她管理。来喜就成为了李夫人的得力助手,是她各项意图的忠实执行者,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又是家务对外联系的主要办事人。时间久了,梁启超也非常喜欢王来喜,但总觉得来喜这个名字太过于俗气,于是为她改名叫“王桂荃”。
梁启超,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总之他是清末民初的一位知名人士。
自李惠仙嫁进梁家,夫妻二人的生活十分幸福。唯一遗憾的是,李惠仙自婚后第三年生下长女梁思顺后,便迟迟未能给梁家续添香火。公元1897年,李惠仙生下梁家第一个儿子,不幸的是一个月后夭折。1901年,经过4年的等待,梁启超终于迎来了另一个儿子即长子梁思成,一家人沉浸在喜悦当中。不过,梁思成年幼时身体过于瘦弱,夫妻两人看在眼里很是担心。为了续好梁家香火使之更旺盛,李惠仙劝说丈夫将王桂荃纳为妾。1903年,梁启超在李蕙仙的主张下,迎娶了王桂荃。但梁启超有规矩,在很长时间里,王桂荃的侧室身份仅限于家族内部,没有获得公开的正式名分。梁启超在家信中提到王桂荃时,多称“王姑娘”“王姨”或“来喜”。虽然没有名分,但王桂荃却心甘情愿地为梁启超接连生下了七个孩子,除了一个女儿夭折,其他六个孩子都健康成长。梁启超让这些孩子们叫李蕙仙“妈妈”,称王桂荃为“阿娘”。但梁启超的所有孩子包括正妻所出,对王桂荃的感情都非常深,他们管李蕙仙叫妈,管王桂荃叫娘。梁思成曾说:“娘是个很不寻常的女人”。他这么回忆评价王桂荃说:“我妈对佣人很苛刻,动不动就打骂罚跪,娘却总是很体谅他们,偷偷告诉我爹,让他出来说情。她把我们都照顾得很好,是一个头脑清醒、有见地、有才能,既富有感情又十分理智的善良的人。”梁思成还回忆起他小时候的一件事,有一次他考试成绩不好,李惠仙气急了,用绑了铁丝的鸡毛掸子抽他。王桂荃吓坏了,她一把把梁思成搂到怀里,用身子护着他。当时李惠仙还在火头上,收不住手,鸡毛掸子一下下地抽在了王桂荃的身上。事情过后,王桂荃拉住梁思成,用很温和朴素的话教育他,让他好好读书。梁启超在给孩子的信中称:“王姑娘是我们家庭中极重要的人物。”她担负着一大家子人的饮食起居,以慈母的心照顾着孩子们。每天督促孩子们读书写字时,自己也跟着读写,日久学会了看书读报,能记账和写简单的信。她理解和支持丈夫的事业,为他分忧解劳,忍辱负重,维护着家庭的和睦安定。
王桂荃虽然文化不高,但聪明伶俐,很快学会了一口流行的东京话,而且是上流社会用语。她在一定程度上接触了日本社会的现代文明,开阔了眼界。帮助梁启超负责对外联络,1912年梁启超从日本回国,开始了国内大展拳脚,王桂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24年,李蕙仙因乳腺癌去世,5年后,梁启超也因病离世。临终前,他歉疚地将九个子女托付给王桂荃,希望她可以好好照顾孩子们。王桂荃哭成了泪人,对弥留之际的夫君梁启超告慰着:“先生放心,孩子们还有我呢。”梁启超去世时,家庭财务所剩无几,办理后事又用掉了不少钱。可儿女们都还在读书,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只有五岁。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她将家里的旧楼变卖给了天津富商,自己则每天兼职打零工,供孩子们学习和生活。
抗战爆发后,王桂荃无法再出门打零工,一大家子的生活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无奈之下,王桂荃将丈夫生前留下的书籍留下后,将正在住的楼租给了别人,带着九个孩子搬到了后院。在之后的岁月中,王桂荃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照顾全家的重任,虽然生活无比艰辛,但她仍尽最大努力给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教育,时刻督促孩子们用功读书学习,长大要报效祖国。
王桂荃常常现身说法,苦苦地告诫孩子们:“人家学一遍,我就学十遍。不刻苦读书将来要吃亏的。你看你爹这么有学问了,当年还是天天都要读书。”王桂荃操劳半生,先将女儿梁思宁和儿子梁思达送入南开大学,1941年,她又变卖家产、四处借贷,将儿子梁思礼和女儿梁思懿送出国深造。孩子们长大了,一个个离开了家,离开了生养他们的母亲王桂荃,走出去奋斗自己的人生。昔日养育他们的王桂荃也日渐老去。孤单地在老房子里面等待着孩子们回家,但依然没有等到孩子们出人头地后回家,戊戌维新革命运动开始了,不久失败,王桂荃因梁启超受批判而赶出家门,贬到了乡下牛棚里生活。直到1968年,王桂荃就这样在牛棚里痛苦的呻吟中逝世,享年85岁。她的尸体还是三天后才被人发现,村民把她葬在了村子附近的小山上,并未留下姓名和具体地址。后来当她的子女们来找她的时候,遍寻小山,也没有找到她的尸骨。王桂荃辞世时,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也没有留下一句遗言,默默地、痛苦地离开了人世间。她走时,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孩子最后一眼,不是子女不孝,而是此时她的儿女同样陷入这漩涡中,无一幸免,自身难保,根本没办法来看她以及照顾她。后来梁家裔孙多次寻找其葬地也无果,悲痛难忍。1995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梁思达和梁思礼带着梁氏后人,在梁启超和李蕙仙合葬墓的东侧旁,为王桂荃立了一块卧碑,碑旁种下了一棵,称之为母亲树。以此象征着她的品德洁白高尚、四季常青,也寄托着梁家人对她的哀思,缅怀这位伟大的母亲。
在王桂荃的艰苦努力下,对孩子精心照顾,循循善诱,长大后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成了科学院院士,其他的子女同样也都是诗词家、经济学家、学者、军官……个个出人头地,真真落实了对丈夫的承诺。其子女是“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长子梁思成,中国建筑之父,中国研究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系开创者。次子梁思永,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子梁思忠,清华大学毕业,美国西点军校深造,在淞泸会战中英勇就义。四子梁思达,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五子梁思礼,中国导弹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研究院院士。长女梁思顺,中国文史学者,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中国图书馆西文编目的著名专家。三女梁思懿,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新四军女战士。三四两女还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被称为“燕京三杰”之一,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吾《百花放坛》第三册“孩子是最大的投资”篇401页有记)
王桂荃从小就沦为无娘之女,饱受后娘欺辱,幼小之时就被继母以“克父母的灾星”之“罪”卖给人贩子。其父亲也情长不及、十分无赖,应证了社会俗语“娘后老子后”。她为人母时,也同样膝下拥有生养子女,但她没有沿袭“娘后老子后”的道路,而是视养子女为亲生。综上所述,王桂荃的人生,无论是个人的伦理道德,还是为人妻母的职业责任,乃至对社会的重大贡献,毋庸置疑是中国妇女之中的佼佼者,只是时运不佳,没有得到良好的善终,是生者的最大的遗憾,王桂荃真不愧为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