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闻江西对中国革命贡献特大,有称这里是一片红土地。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是土壤中含铁的成分比较多。还有一种形象的解释就是,江西的土地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的确,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25万多人。江西被称为中国革命四大摇篮,即一,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历史之问,星星之火在此燎原;二,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由此,毛泽东在同年“八七会议”提出了结合中国当时国情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即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只能以革命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中国当时国情特点决定的;三,共和国的摇篮瑞金。江西瑞金被称为“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的地方;四,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中国共产党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开展罢工斗争并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找到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正确方向和制胜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工人运动的完备典型和缩影,为安源成为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摇蓝。在江西土地上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江西红土地上辟新途、写新篇、创奇功、建伟业,架构了治国理政的文韬武略。
细究江西,它可是驰名古今。江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中国的古代文明时期。在商周时期,江西地区就已经发展出了较为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战国时期,江西地区归属于楚国,并参与了楚汉之争。江西在秦汉时期最出名的名称叫豫章郡。西汉时期,汉将灌婴认为要“昌大南方”,于是在地形较平缓的平原建立了南昌城,作为豫章郡的治所。汉朝时期,江西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南昌、九江等城市也在此期间建立。南昌是汉高祖时代命名,取“南方昌盛”和“昌大南缰”之意。
隋唐时期,江西成为了江南经济的重要核心地区,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设立了南昌府,使江西成为了政治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宋辽金时期,江西地区沦为南宋国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各种文化艺术的繁荣中心。
明清时期,江西地区成为了农业和手工业的重要发展区域,文化和文艺也极具活力。同时,在清朝时期,江西地区成为了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各种革命斗争和社会变革的伟大历程在此展开。
江西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才济济,文化发达。走进江西来到南昌市,必然会去光顾《滕王阁》,它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也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西江第一楼”。当你站在江南古老的名楼《滕王阁》上,远眺那赣江北去,江西历史上诸多风流人物就会涌上心头,竟而热血沸腾。这里是中国田园诗歌的摇篮,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江西九江,不为五斗米折腰,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成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给后人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背影,世世代代在人们心中就种下了一个桃花源。
初唐的王勃在这座滕王阁上,写下了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从此这篇文章就成了古老的南昌城永远的文化坐标。可以说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于洪州建阁名“滕王阁”是为滕王李元婴而修。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王勃写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从此《滕王阁序》刷新了滕王阁的历史,后来滕王阁就成了为王勃而建的。
盛唐的李白,怀抱仗剑走天涯的梦想,来到了江西庐山,一见钟情爱上了庐山,曾先后五次来到庐山,他的一首《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给后人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三百多年后,李白的四川老乡苏轼也来得江西庐山,留下了《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各不相同,感慨万千,他和李白就来了个隔空对话,真有意思。
中唐的白居易曾被贬江西九江,仕途受阻、怀才不遇,但让他竟没想到的是还因祸得喜,竟然和他的初恋湘灵在浔阳江头偶遇,并且还和一个陌生的琵琶女,在浔阳街头上演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相遇,诞生了《琵琶行》。此诗是中国古诗词中具有重要文学地位的好诗,同时也是写乐诗中艺术成就突出的好作品,将文学与音乐完美地结合。《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白居易通过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
晚唐诗人杜牧,也是在南昌偶遇了自己一生挚爱的姑娘张好好。只可惜两人并没有相亲相爱话重逢,没能上演成两情相悦的爱情佳话。张好好已是情花有主,投入了他人的怀抱。后来杜牧到了扬州,他还依然在苦苦思念着张好好,他写下了《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无独有偶,晚唐的著名文学家罗隐十举不第,他在江西钟陵县,又重逢了他曾相识的云英姑娘,但是,云英未嫁,罗隐也没有能成名,他写下了《赠妓女云英》:“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一生怀才不遇,他“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唐才子传》),却屡次科场失意。偶遇十三年前的意中人,相见如故,但彼此一般,这首诗创造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诗人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
这些境外仁人志士来江西者络绎不绝、不胜枚举。江西本土也是人才蔚起,灿若星辰,人才济济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唐宋八大散文家,江西占三席,有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富贵宰相晏殊也用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感叹时光的流逝。童真诗人杨万里用了一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为人们留下了永远的童年。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神话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朱熹,用了一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给读书人指明了学习的方向。爱国诗人文天祥用了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是为大宋王朝唱响了最后一曲悲壮的挽歌。诗歌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到了明朝,真是“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明朝初年全国平均每五个进士中就有一个江西人。明朝第一才子谢晋,他作总编修,编撰的《永乐大典》,为后世中华文化留下了一部旷世巨典。明代戏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是临川人,编织的《临川四梦》凝聚汤显祖毕生心血,创作的《临川四梦》,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人类戏剧作品中的瑰宝。他的《牡丹亭》,热情地讴歌了追求幸福自由、挣脱封建礼教束缚和争取个性解放的抗逆精神。也为后世留下了一部超越生死的爱情传奇。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是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学著作,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他仅仅用了四十三就平定了宁王叛乱。他在江西以亲身实践体验,总结出来那句著名的格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由此可知江西历史上有诸多名人,北宋文学大派,江西全部占领。南宋四大家,江西有一,南宋三大思想家,江西独占。南宋四大书院,江西占二,南宋两大民族英雄,江西有其一。宋朝十大词,江西有其五。唐宋八大散文家,江西占三席。元诗四大家,江西有其三,元儒林四杰,江西有其二,元内阁大臣,江西南方之翘楚。明三大才子,江西有其二。明朝第一文学家,汤显祖。明朝首辅江西第一,状元第一,进士第一。欧阳修,陶渊明,王安石,文天祥,晏殊,汤显祖,曾巩,黄庭坚,朱熹,姜夔,陆九渊,八大山人朱耷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尤其在宋明两代,江西出过的状元数在全国数一数二,文化名人辈出,能人雅士频频出现。还有近代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吴有训,饶毓泰(二人都是),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国内新闻界最高奖邹韬奋奖命名的邹韬奋,法学第一宗师萧公权,近代画家傅抱石等等,数不胜数。尤其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他毕生追求的禾下乘凉梦,让十四亿中国人民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时光飞逝,物换星移,阁中才子早已不在,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依旧是江西这片土地的风骨。千年封建统治宣布退出历史舞台,民国时期,江西地区成为了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各种革命斗争和社会变革的伟大历程在此展开。如前所述,一群穿戴俭朴、吃住困难的仁人志士,他们怀揣革命的理想,穿作草鞋,踏上漫漫征途,星星之火从这里有了燎原之势。江西成为中国革命先驱的重要驿站,他们在这里感悟之后,坚定初心,迈向理想,这片土地给予那些敢于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者,一个美好的未来。
江西为中国革命及解放事业,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付出了艰辛的代价。解放后江西仍然在为党和国家作贡献,熟知1959年至1970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曾先后在庐山召开了三次重要议,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召开:195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1961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1970年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三次庐山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程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期间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深刻总结和铭记。
由此观之,江西从古到今都是在社会闪耀着光芒,是地地道道的红色江西,永远不可忘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