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京行旅见闻(五)

标签:
杂谈 |
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进攻当时明朝的都城南京,南京陷落以后,朱允炆逃走,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取了皇位。朱棣登上帝位后,南京城内谣言四起。有人说他篡位,也有人说他不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皇后所生,血缘不正统。为了安定人心,证明自己出身正统,朱棣决定在南京建造大报恩寺以及琉璃塔,以感谢母亲马皇后的“养育之恩”。
然而,奇怪的是,寺庙建好后,其中的一座正殿却一直大门紧闭,里面供奉着什么,谁也说不清。直到清军入关,明朝灭亡,这座大殿的神秘面纱才被揭开。原来,大殿里供奉的不是马皇后,而是碽(gng)妃的牌位。碽妃,是朱元璋的一位妃子。据明代的史料记载,“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意思是说,碽妃才是明成祖朱棣的亲生母亲。
大报恩寺是永乐帝为纪念朱元璋和马皇后所建,前后历时19年,用了夫役工匠十万余人,费银250万两,可谓比建紫禁城的时间还长,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其历史极其有悠久,其前身则是阿育王塔。提到阿育王塔,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这座塔肯定供奉了佛祖释迦摩尼的舍利子经专家最新的考证结果,这座佛塔最早可能修建于东汉献帝的兴平年间(公元194至195年),是南京最古老的佛塔,也是中国最早的佛塔之一。这里曾有僧院148间、廊房118间、经房38间、殿阁30多座。当时还建了一座高达78.2米的琉璃宝塔,通体用琉璃烧制,置146盏长明灯,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被称为中世纪的世界七大奇迹。





重建大报恩寺在琉璃塔下6.74米深处发现已逾千年的宋代长干寺塔地宫,此为现场遗址图









民国文化:民国文化的中心线索是中西 文化关系。这一时期,中外交往急剧扩大,西方文化潮水般涌来,中西文化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接触,在中西文化广泛深入的接触中两者之间既表现出普遍的矛盾冲突,又贯穿着程度不同的会通融合,可谓是会通中有矛盾,冲突里有融合。这种中西文化既矛盾冲突、又会通融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文化在民国时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中山陵建筑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中山陵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在雨花台建造烈士陵园。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加速发展,雨花台烈士陵园已形成了烈士陵园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和生态密林区六大功能区并举的崭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