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才女林徽因

(2022-12-25 19:03:13)
标签:

杂谈

        民国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照片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矛盾重重。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竟然出现了一位最为耀眼的女子那就是林徽因了。林徽因的一生横跨中西与晚清、五四两代精英知识分子皆有密集的交集。他一生的奋斗与探索,与民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浮沉,乃至中西文化碰撞下时代与社会的转型,都极具典型性。在林徽因身上闪耀着如此光辉,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很少有像林徽因这般才情美貌俱佳的女人,甚至可以说未来也很少会有如此惊才绝艳的女人出现。 可以说林徽因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女性,她的才艺比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还要显得更全面一些,她的感情生活也像春天里的童话,给人一种浪漫而又幸福的感觉,几乎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颜色。恣意描绘着只属于她的一生,让人不禁动容,不禁憧憬起来。故她亦是当之无愧的民国女神。
        林徽因,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她与夫婿梁思成将一生献给挚爱的中国建筑与艺术事业,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一起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个建筑系,是中国建筑史体系研究的思想先行者与奠基人。林徽因不仅在建筑领域成就非凡,同时具有令人惊叹的文学造诣——她的著述文章别具一格,充满诗意又不失科学严谨;她的散文充满灵性,诗歌更是脍炙人口。她一生执着于对美的追求,对美学理论体系有其深刻的解析,在工艺美术等领域开拓创新,成果卓著。
      颇有才华的林徽因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在一个复杂而又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得到了辗转生活学习的生存环境,更主要的是她自身的努力结果。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族叔林觉民是民主的先驱。父亲林长民是在政治上较为活跃的人物。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徽音 ,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林徽因是林长民的大女儿。5岁时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时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16年,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民国九年(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赴美攻读建筑学。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 ,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1924年)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  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林徽因的自身美根本就不需要去涂脂抹粉,这一种美才是真正的自然之美,林徽因不用化妆就能够引起世人的惊叹,这样的一种漂亮,除了美丽的容貌支撑着以外,还需要高雅的气质去衬托。林徽因的美不仅在皮囊正在鼓起,这种美是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有着实实在在的美。
        世界上美丽的女子千千万,但既有颜值,更具才华的女子,则少之又少。作为中国现代著名女建筑师、学者、诗人、作家,林徽因不但美丽端庄,而且多才多艺。作为学者的她,一生坚持学术研究,实地考察,专心不辍,即使在抗战期间,颠沛于四川和云南后方,生活下降到很低,她仍坚持自己的研究,其执著的精神,令人感佩;作为一个作家,林徽因创作了小说、散文和剧本,其中尤其以小说著名。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专家沈从文(湖南凤凰古镇人的学生、小说家汪曾祺就曾说过,林徽因写的《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等小说,别具一格,是中国最早的“意识流小说”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里不可忽视的作品;作为诗人的林徽因,将她所有的灵动、聪慧、情感,都付诸于自己的作品中,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让人至今会唱和喜欢的经典,如她1934年写下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民国尘封的往事里,永远留下了林徽因挥之不去的才华和美丽,如那颗最亮的星星,永远在星空中闪耀,成为一抹永不褪色的风景。其中每每为人们道来的便是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四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今天就来听听不一样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吧!
      林徽因与徐志摩: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国伦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徐志摩已与陆小曼完婚,林徽因也嫁给了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林徽因始终没有热烈回应徐志摩的狂热追求,但仍然保持与他非同一般的友谊,尤其是,徐志摩死后她表露的深深悲伤,写了两篇悼念文。林徽因是否曾经恋过徐志摩,学界持论相左,至今尚无定论。
       悉民国才女林徽因,让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牵绊一生,最终梁思成抱得美人归,而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合,金岳霖则为林徽因独守一生……用情之深无人能及,当他得知林徽因去世时悲痛莫名,后来更在梁思成二婚当日,于林徽因墓前枯坐一夜,就是回忆过往叙说离别之情。
       林徽因与金岳霖:和徐志摩、梁思成相比,金岳霖仿佛不那么出名,不过能与两人并列,也足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金岳霖是大哲学家,在学术方面非常理性客观,被称为“逻辑学之父”,但在感情方面却特别感性,他就是如此矛盾的一个人。在一次聚会上初见林徽因,他就惊为天人并被深深吸引,不仅因为林的美丽外貌,也因为她的才情横溢,无论是文学、建筑、艺术还是哲学,她都能随手拈来侃侃而谈。这次聚会中,原本金岳霖以为的徐志摩、沈从文、巴金等巨星全部成了陪衬,林徽因却成了最耀眼的明星,熠熠星辉照耀全场,从震惊到欣赏再到不可自拔的爱上这个才女,金岳霖孤单的一生由此而始。后来接触就越来越多,为了能更接近林徽因,金岳霖甚至直接搬到了梁家附近,然后天天去串门。从1932年到1937年,他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妻俩就住前后院,因为年龄的关系俨然两人的老大哥。他喜欢林徽因,但始终把这份爱藏在心底,不曾越雷池半步,只是小心守护着她。金岳霖的爱慕之意,自然瞒不过心思细腻的林徽因,她曾在信中称金岳霖为“另一个爱我的人”。那林徽因对他产生过爱意吗?从日常相处和交往经历来看,林徽因对金岳霖似乎也是爱过的。多年的邻里关系和日日串门,金岳霖会经常蹭饭,久而久之林徽因也习惯了家中多一个吃饭的人,而且两人在学术上也是观点契合,不像她与梁思成一样经常因观点不同而吵架。但林徽因是一个传统而理性的人,爱上丈夫之外的人让她左右为难,纠结了很久之后决定告诉梁思成,1932年,当梁思成出差归来,她向梁思成诉说“自己很苦恼,似乎同时爱上了两个人”。这两个人无疑就是梁思成和金岳霖。
      心爱的妻子爱上了别人,梁思成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辗转反侧一夜后,他告诉林徽因她是自由和理性的,可以自己做出选择,不管最后结果如何,他都会祝福她。当林徽因把这些话说给金岳霖听时,金岳霖也非常感慨,称梁思成是真爱林徽因的,让她自己选择而非禁锢,看来自己该退出了。这就是金岳霖,他同样没有死缠烂打,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成全所爱之人,只要你过得更好,自己如何都不重要。在整个相处中,真正体现了不为占有,只要付出,这就是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也许这就是最美的爱情,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也不为占有,只是心甘情愿地付出所有,这就是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情。故在金岳霖心中,林徽因是圣洁的,应该像人间四月天一样草长莺飞,诗意烂漫,不应该受俗事困扰,他要做的就是呵护她,而不应该给她带来麻烦。相互之间表明心迹之后,所有的隔阂都消失了,三人之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又回归了以往的平静。1955年,林徽因去世,得知消息的金岳霖像是孩子失去了最爱一般,在短暂的惊愕后便是止不住的嚎啕大哭。金岳霖在挽联中写到: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结束了这段崇高的爱情生活的向往。
 
   林徽因与萧乾: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萧乾1933年11月,萧乾在《大公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蚕》,引起了林徽因的关注。她通过《大公报》副刊主编沈从文,邀请萧乾来家做客。因为文字,萧乾和林徽因逐渐熟悉起来,并成为常客。1935年7月起,萧乾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其间,林徽因一直是他的“啦啦队”。每个月萧乾都会到北平,在《来今雨轩》举行茶会。林徽因几乎每次必到,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1936年,萧乾调到上海,同时编辑沪津两地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了活跃版面,他不断开辟各种“专栏”。萧乾搞的那些尝试,林徽因都热烈支持,并且积极参加。1938年夏,萧乾去香港继续编《大公报》文艺副刊,留在内地的林徽因仍然给他指点和支持。1953年9月,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在会场上,林徽因老远就向萧乾招手。萧乾坐到她身边,握握她的手,叫了一声:“小姐。”林徽因说:“哎呀,还小姐哪,都老成什么样子啦。”萧乾说:“精神不老,就永远也不会老。”随即,两人又谈论起文字和作品来。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1955年4月,林徽因病逝。闻听这一噩耗,萧乾立即给梁思成去了一封吊唁信。1998年12月,萧乾重病住在北京医院。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林徽因文集》,萧乾应邀为文集写序。他口述,由别人整理。萧乾仔细过目后,稍有改动,最后在文章的尾部工工整整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该序成为萧乾文坛的绝笔之作。
       光辉的建筑人生是女性的林徽因才能的集中反映,林徽因出身极好,游历诸国钟情建筑设计。林徽因也是在外国的一次游历中,被英国奇绝的建筑群吸引,她找到了自己的毕生理想——建筑设计。和梁思成恋爱后,两人留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时本欲报建筑系,但因性别原因只能选择了美术热爱建筑设计,便为它投入了大量时间。因为勤奋,林徽因在留学期间完成了建筑系的课程学习。之后留学期满她跟着梁思成回国了,此后林徽因与梁思成便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了中国古建筑事业。
       1930年——1945年15年间,林徽因、梁思成对190个县2738处古建筑进行了调查,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以及国际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如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就在1936年5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赴河南考察,6月下半月抵达济南。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卢沟桥事变后,林徽因、梁思成随营造学社先迁长沙,后于1938年1月到昆明,住在巡津街一所名为“止园”的宅院里。梁思成夫妇所开展的第一项研究就是昆明的古建筑进行调查。梁思成长年外出考察,林徽因则留守兴国庵主持日常事务,既要负责孩子的照顾和教导,又要整理大量的绘制图纸和文字资料。1938年10月至11月,经林徽因、梁思成调查的有圆通寺,土主庙、建水会馆、东寺塔、西寺塔、真庆观大殿、金殿等约50余处昆明主要的古建筑。
       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这个时期,她的文学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诗稿中,迷惘、惆怅、苍凉、沉郁已代替了战前那恬静、飘逸、清丽、婉约的格调。诗中时时流露出了关怀祖国前途、命运的情愫。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设计任务。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同年底,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解放军包围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妇想到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许将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不安。1949年初,两位解放军代表的突然到访,表现出的对重要文物古迹的保护态度,让他们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并应解放军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
      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设想。1951年,47岁的林徽因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高庄、莫宗江、常莎娜、钱美华、孙君莲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苏联文化代表团”。1952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应《新观察》杂志之约,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在生命的最后林徽因以极大的科学勇气和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的错误主张。她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并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这个既能保存古文物又可供人民憩息的新设想。1952年5月,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林徽因承担了设计小组的组织工作并亲自为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饰纹,特别是纪念碑小须弥碑座上的一系列花环浮雕,栩栩如生。
       还为国家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国徽设计:1949年9月下旬,林徽因和建筑系的10名教师一起参加了国徽的图案设计工作,她将自己的心血和学识全部倾注于这项设计。他们的设计方案于1950年6月被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大会选定为国徽。1950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1951年,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了设计碑座饰纹和花圈浮雕的任务。后来人们将她设计的花圈图案草稿(一小块碑石)放在八宝山她自己的墓碑前纪念她。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1949年,政协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征求纪念碑设计方案。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致主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应以碑的形式为主,以碑文为中心主题。1952年5月,参加设计工作的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以下简称碑建会)委员。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中,林徽因不仅承担美术设计方面的任务,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成为整个设计小组的实际领导者,对于纪念碑的整体造型、结构都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林徽因承担了设计小组的组织工作并亲自为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饰纹,特别是纪念碑小须弥碑座上的一系列花环浮雕。从总平面规划到装饰图案纹样,林徽因一张一张认真推敲,反复研究。在设计风格上,林徽因主张以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唐代风格为蓝本。人民纪念碑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纪念与歌颂那些为国家独立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这人民纪念碑的存在,便是对英雄们的最好纪念,同时也是启示后人不要忘记历史。虽然林徽因此时被病痛所折磨,但她仍是义无反顾接下设计重任。他与学生助手们彻夜讨论设计方案,有时候看到学生们不成熟的设计作品,林徽因差点吐出一口老血来。学生的设计作品不成熟也是存在的,有次林徽因一改温柔贤淑的样子,怒气冲头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她指出学生设计所用的线条是康乾线条,不适合用在人民纪念碑上,与纪念碑更加契合的应该是汉唐时期的线条。
       林徽因虽然卧床日久,但她对于古建筑的相关知识可谓是烂熟于心,她一眼就能看出线条设计的来源年代。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设计,是代表着英雄与国家。后来的某专家梁衡写了一篇文章《线条之美》,其论述了关于线条的秘密。他认为汉唐时期的线条,传递着辉煌,开放之意,汉唐线条看着雄浑,拙朴。在林徽因心中,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汉唐两个时期应该是五千年里最尤为强盛的时期,这两个朝代里武将辈出,智慧过人的谋臣更是多如繁星。汉唐两个时期的精神是华夏的精神核心,一个汉武帝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强烈的民族自信,而唐朝时期表现的则是大一统,无所不包的包容精神,那时万族来朝,国民经济空前发展繁荣,中华与夷狄外邦和谐共处。林徽因之所以想用汉唐线条,便是想让纪念碑呈现这种自信与包容的美态,以象征新中国蒸蒸日上的远大前景。康乾线条之所以成为林徽因的鄙视之物,正是因为它的历史原因,这个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不能马虎,林徽因为了其底座花纹的设计也是煞费苦心。本来是想以有着英雄花之美誉的木棉花作为花纹的,但是后来林徽因查询得知此花产地在外邦,原产地不是中国。要作为人民英雄碑的花纹,来源最好还是中国比较好。林徽因觉得新中国地大物博,有着许多含义丰富,且更加适合的鲜花。通过在多次查询古籍,以及鲜花对应的产地以后,初步有了三个选择,分别是菊花,荷花,牡丹。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菊花荷花象征高洁的精神,这三种花的含义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比较契合。
       东北大学校徽设计:20世纪20年代末期,时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参加了由张学良出资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拿下本次比赛的最高奖金。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八宝山的护国寺改建为公墓,并遵照周恩来的意见,将公墓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处。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设计,分为墓区和骨灰堂两部分。公墓内遍植苍松翠柏,庄严肃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后的安栖之所。
       她特别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抢救性地对景泰蓝保护,一次,林徽因在海王村古文化市场一个旧古玩摊上买了一只景泰蓝花瓶。老摊主对林女士说:“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快关张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绝根儿了。”林徽因一听担忧起来,决定在清华营建系成立一个美术组,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林徽因发动大家为景泰蓝设计新的图案,当时她积劳成疾,后来病得不能动笔。 1953年完成了景泰蓝抢救工作后,林徽因的身体又一次垮下来。1955年初春,林徽因已住进同仁医院。学生钱美华前去看望时,林徽因对她说,“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
     一个女子学建筑,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林徽因不仅在建筑方面造诣很深。她不但发表文章,还参与设计,培养了许多建筑人才。她是杰出的建筑专家,树立了建筑丰碑。由于长期劳累,加上肺病折磨,到了1954年,林徽因的身体已极度衰弱,所承担的《中国建筑史》课程,几乎一大半是躺在床上讲授的。1955年4月1日,病魔终于夺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岁。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著秀丽花圈的汉白玉。她去世后,为纪念她在建筑上卓越贡献,国家为她塑造了一尊雕像。林徽因的坐雕像为纯汉白玉石材,由杨徳林设计、河北曲阳雕刻名家雕刻而成。林徽因的生命虽然短暂,却那么璀璨夺目,她天赋异禀,在建筑和文学方面都如此大的成就,让人望尘莫及。她品尝到了初恋的罗曼蒂克,婚姻的幸福,同时又拥有金岳霖柏拉图式的爱情,让许多女子羡慕不已,她真是名副其实的奇女子。
     著名的哲学家、清华哲学教授金岳霖评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梁思成、林徽因的生活就从来不是‘打发日子’的生活,对于他们,日子总是不够用的。” 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评价说:“一位了不起的中华第一女建筑师,才华横溢的学者,她(林徽因)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如此的造诣,她在建筑方面和梁先生并驾齐驱,共同作出卓越的贡献。”中国现代文学家胡适评价林徽因是“一代才女”
         林徽因逝后她葬礼上出席的人,都是大人物,可见在民国时期是什么地位?1955年林徽因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很久,因保护古城墙和北京副市长吴晗起争执后就一直拒绝吃药;在年仅51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林徽因的葬礼是最高规格的,因其成就卓著有幸安葬在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其墓碑丈夫梁思成设计,墓碑上的汉白玉,是当初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的试刻样品。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出席林徽因葬礼,担任治丧委员会成员的13人个个都是学术界的大人物,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高精尖专家人才,其中也包括梁思成母校清华大学时任校长。
      这13人分别是:著名的政治学家张奚若,物理学家周培源(曾任北大校长),法学家钱端升,杰出外交家柴泽民,经济学家陈岱孙,哲学家金岳霖,世界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薛子正,中国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中医复兴的守卫者崔月犁,建筑师赵深,建筑学家杨廷宝、吴良镛。
      当然了这么多名人出席林徽因葬礼担任治丧委员会成员,一方面是林徽因在圈内的名气与人气,另一方面是国家领导人对林徽因身份的重视!在当时来说治丧委员会是一个组织机构,只有高层领导逝世,才会有治丧委员会。且一般的领导逝世,用的是治丧小组、治丧办公室。林徽因逝世,采用的是“治丧委员会”,可见她的地位有多高。由此可见,林徽因当时的社会地位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虽51岁就因病逝世,林徽因能享受到这么高级别的葬礼也不枉在人间活一遭了。由此,纵观林徽因的一生,就充满了浪漫。
      在林徽因的家乡杭州的西湖之畔,人们为林徽因雕了一尊塑像,上面镌刻着:“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这就是林徽因文章中的句子,用在她身上,真是无与伦比的好!所以了解和纪念林徽因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她的作品、书信,从中感受她的美丽和过往。由此进一步证明林徽因不但是美女,更是才女。她的爱情让人着迷,她的作品同样让人着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