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提到“圣”字,想必很多人会脱口而出“齐天大圣”嘛,在人们的心中“大圣”,就是有极大本领的神圣,这历来是小说家笔言。这里说的圣,并非神圣,而是指精通某种学问或者技艺并取得极高成就的人,像我们熟悉的“文圣”孔夫子,“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史圣”司马迁等等。中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竞生了各类圣人,他们很多在各自领域取得极高成就的圣,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典型人物22圣。即:文圣孔子、武圣关羽、亚圣孟子、兵圣孙武、谋圣张良、诗圣杜甫、草圣张旭、书圣王羲之、史圣司马迁、画圣吴道子、词圣苏轼、曲圣关汉卿、乐圣李龟年、剑圣裴旻、棋圣黄龙士、医圣张仲景、药圣李时珍、科圣张衡、商圣范蠡、厨圣伊尹、茶圣陆羽、酒圣杜康。
文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他长期被尊为“圣人”和“万世师表”,在我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留下名人语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武圣:关羽。关羽(?—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
,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名将即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他为人忠直仁义,知恩必报,作战勇猛无比,威震天下,故于历史受到推崇,尊为“武圣”。汉末亡命涿郡,与张飞从刘备起兵。刘备得徐州后,使关羽行太守事。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东进,击破刘备,关羽被俘,遂随曹操于官渡迎击袁绍军,刺袁绍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封汉寿亭侯,不久辞归刘备,后随刘备依附荆州牧刘表。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名列“五虎上将”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在宗教文化方面,关羽被道教尊为关圣帝君、文衡帝君,被佛教尊为护法伽蓝菩萨(伽蓝神)
、盖天古佛,被道教尊为协天大帝、翔汉天神等。留下了名人语录:“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亚圣: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提出了“王道”、“民本”等主张,又提倡“性善”论。是历史上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留下了名人语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兵圣:孙武。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山东惠民)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历代尊奉为“兵家之祖”。还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不但的世界现存的最早兵书,而且被中外军事家誉为“兵经”。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日文、法文、德文、英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留有名人战略战术语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圣:张良。张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一说颍川城父(今河南郏县)人,另一说沛郡(今安徽亳州)人。
秦末汉初杰出谋臣、军事谋略家、政治家、西汉开国功臣。他足智多谋,才华过人,竭诚辅助刘邦夺取天下,被后世谋臣推崇备至。张良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吕雉)二年(公元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传世名人语录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书圣:王羲之。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
,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大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笔法超逸,运笔如流水,“飘忽如浮云,矫健如惊龙,世为少见”,名辉文坛、震古烁金,为历代所敬仰,被尊称为“书圣”。是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公元361年)去世,安葬于金庭瀑布山。善书法,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其名人语录:“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史圣:司马迁。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公元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称为一代史圣。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为此也耗尽了司马迁毕生心血。并留下了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画圣:吴道子。吴道子(约公元680年—公元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年(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还被称为中国画的祖师爷。吴道子言:“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由此可见他在绘画艺术上不落俗套,大胆创新的精神被世人称颂。
词圣:苏轼。苏轼(公元1037年1月8日—公元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汉族,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在宋代文坛上构筑了一座难以逾越的艺术巅峰。为“唐宋八大家“、”宋四家”之一。苏轼善书,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他的《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通篇用比,短小精悍,仅仅七十余字,就充分表达了苏轼自己写作文章的体会和对文艺的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见。
乐圣:李龟年。李龟年,生卒不祥,邢州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西部)人,李景伯之子,唐朝音乐家,被后人誉为“唐代乐圣”。出身赵郡李氏。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此处指唐朝的江南,唐朝的江南在今湖南省;唐朝的江左在今江南地区),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州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四天后李龟年又苏醒过来,最后忧郁而死。唐代音乐家,邢州柏仁人,自小有艺术天赋,他擅于吹筚篥、奏羯鼓,也擅于作曲,深受唐玄宗恩宠,他作的乐曲水平极高,被后世尊为“唐代乐圣”。杜甫一首《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剑圣:裴旻。裴旻[péi mín],生卒不祥。唐代东鲁(今山东兖州)人,后迁居任城(今属山东), 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唐代开元时期的人物。擅长剑舞,被后世尊为“剑圣”。裴旻的剑舞和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一起并称为“三绝”,据传李白曾随其学剑。《独异志》曾对裴旻有这样的评述: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千百人,无不凉惊栗。曾镇守北平郡(治今河北卢龙),曾先后参与对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战事。据《新唐书》记载,裴旻官至“左金吾大将军”。“裴将军诗”:“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将军临北荒,烜赫耀英材。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回。登高望天山,白雪正崔嵬。入阵破骄虏,威声雄震雷。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传为唐代颜真卿书,现有墨迹本和刻本传世。
棋圣:黄龙士。黄龙士(公元1651
-——不详),名虬,又名霞,字月天,号龙士,以号行,清代江苏泰州姜堰人,生于顺治年代。清代围棋国手,和范西屏、施襄夏并称“清代三大棋圣”,康熙朝中期围棋霸主,棋风不拘一格,留下十局名局“血泪篇”,
著有《弈括》一书,他棋风独特,看似平平无奇,其实寓间极深,常常令对手不易察觉,出奇制胜,被后世尊称为“棋圣”。黄龙士有着江湖恩仇、庙堂之争、战场厮杀的《雪中悍刀行》,戏份中怎么能少得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可谓是“一步十算”,所有人都是他手里的一颗棋子,子女也不例外,谓之厉害。
医圣:张仲景。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后人为纪念张仲景为中医做出的杰出贡献被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书中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辩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学习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药圣:李时珍。李时珍(公元1518年7月3日——公元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著有《本草纲目》一书。李时珍走遍各地收集了各地的药物标本和处方,访遍深山,尝遍百草,参考了上千种历朝历代和各地医术,研究清楚了很多疾病的疑难问题,对医药学的影响极大,被后世尊为“药圣”。
李时珍自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频湖脉学》等多种学科。
科圣:张衡。张衡(公元78年~公元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北)人,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能够准确感应出各地的地震,被后世尊为“科圣”。张衡涉猎领域广泛,堪称奇才。他对文学、哲学、地理、天文、机械制造等都很精通,因其一生的主要事迹皆在都城洛阳,故他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洛阳的骄傲。张衡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到张衡出生时已是家道中衰,故其幼年生活清贫。但这更激励他勤奋学习,加之天资聪颖,所以童年时便有“圣童”之誉。他17岁离开家乡,出外游学,先是到旧都长安,随后又到都城洛阳,求学于国家最高学府太学。京城六年的苦学,为张衡日后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圣:范蠡。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范蠡,博学多才,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也是早期商业理论家,他的经商理念让他三次经商三次成巨富,之后又三散家财,接济穷苦,被后世尊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后世很多经商的都供奉范蠡的塑像,也尊其为财神。越国相国、上将军。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为姓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因范蠡一生艰苦创业、三致千金(解释为用为发财致富之典实),
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经商思想理论的影响力,在范蠡去世后,逐渐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后裔,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厨圣:伊尹。伊尹,己姓,伊氏,名挚。生于公元前1649年,卒于公元前1550年,被祀奉为“商元圣”,生卒时间比孔子早一千多年。伊尹出身奴隶,自幼聪明好学,少时曾学习烹饪之术,长大后成为精通烹饪的一流烹饪大师。他在学习烹饪的过程中冥思出了治国之道,说汤以至味,成为商汤心目中的智者贤者,被任用为相。是商朝重要奠基人,帮助成汤建立商朝,担任尹,是中国第一位奴隶宰相,先后辅佐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等五位君主,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华厨祖。为商朝的建立和兴盛作出了突出贡献。一说为空桑人(今河南省杞县葛岗镇空桑村
),二说为有莘国(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有莘国
),还有说法出生于伊水,史籍记载生于洛阳伊川
。沃丁八年(公元前1550年)、去世,卒年100岁,以天子之礼陪葬于亳都(今河南省商丘市)。《毛泽东早期文稿》给予高度评价;“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可以效法)。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太公(姜太公)也。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
茶圣:陆羽。陆羽(约公元733年——约公元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 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陆羽,唐代茶学家,复州竟陵人,号“茶山御史”。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他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书中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被后世尊为“茶圣”。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生性诙谐,与女诗人李季兰、诗僧皎然交厚。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世上存留的并不多。《全唐文》存文五篇,《全唐诗》存诗二首。
酒圣:杜康。杜康因世代久远,生卒及出生地均不祥,据《史记》记载,夏朝的国君,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少康(公元前1972年——公元前1912年)是中国夏朝第六代天子。汉《说文解字》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杜康因为善酿酒,被后世尊为“酒神”、“酒圣“。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多以“杜康”借指酒。杜康的儿子黑塔发明了醋。有诗曰:“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的数刘伶。饮了杜康酒三盅,醉了刘伶三年整。”足以证明杜康制酒确实有“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美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