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杜甫一生诗如涌泉,迸泻而出。诗觅人生,鲜活可期,此并非道听途说,有史可征。在杜甫的笔下写尽了长安城的繁华安定,豪情肆意;写尽了丧落飘零,哀民思骨。“诗圣”之誉,名不虚传。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极具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杜甫一生自幼好学,颇有政治抱负,但虽七岁吟诗,15岁扬名,但一生均不得志,怀才不遇。他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民涂炭、流离失所,其常忧国忧民。他用诗歌记录着人生,宣泄心中的苦闷,抨击时弊,怜悯疾苦。真是有“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混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公元760年,历经安史之乱的杜甫在辗转流落后,举家从长安来到成都。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杜甫在裴冕、高适、严武等朋友的帮助下,日子过得还挺舒适的,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修筑起小别墅——杜甫草堂,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相对安宁的生活环境。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这些诗歌真实的记载了他在草堂的平静安宁的生活,歌颂了春天的美好,当然,也有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窘迫,以及对天下寒士的担忧和希望,有着儒生所特有的热肠。杜甫坎坷一生,最后落脚成都,在四川生活将近十年,建起自己的家。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也是文学创作的辉煌阶段。也是他一生比较安定的时期,心情相对放松和愉快之期。四年后,安史之乱评定,然而天下却没有太平。严武病逝,杜甫离开成都,举家继续漂泊,辗转于夔州洞庭,原本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踏上回家的路。
成都生活与
杜甫草堂息息相关,草堂有近80多副对联,其中有晚清名臣沈葆桢题《诗史堂》的对联写得最好。对联:“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悉上联“地有千秋”是对诗圣的赞美。“南来寻丞相祠堂”是出于杜甫笔下。公元759年12月,杜甫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活,带着一家老小终于在成都草堂定居了,把家里简单安顿好,翌年慕名前往游览诸葛武侯祠,被蜀相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所打动,当时写下了一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因为这首诗就明确了唐朝时成都武侯祠的位置。也揭示了杜甫一生最敬重的人就是诸葛亮,他曾经为诸葛亮写下了诗歌不下20首,其中有一首写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生前虽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建功立业,但是今天他也同样是名满天下。下联“桥通万里”,就是指杜甫草堂附近有一座桥就是万里桥。在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桥就是这座桥,诗中言:“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此桥得名是因三国时候费袆出使东吴,临行之前他给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所以杜甫就写下了《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个“万里船”就是李冰治水时所建的七星桥之一。“襄阳耆旧”四字,其内容说明,杜甫应该是襄阳人,他的曾祖父(杜依艺)去巩县作县令时方才迁去河南。襄阳本是人杰地灵,先后出了很多名人,李(白)杜(甫)都很敬重的孟浩然就是襄阳人。杜甫为东晋时习凿齿撰《襄阳耆旧记》,写过诗:“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杜甫最敬重的诸葛亮,也是在襄阳耕读成业,同样两人都住着草庐。诸葛亮却有刘备“三顾茅庐”,而杜甫一生却怀才不遇。《陋石铭》中也记载了诸葛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时年李隆基当了皇帝。话说唐玄宗这人非常复杂,他经营了二三十年,可以说是一代圣君,把大唐推向了开元盛世。可其后半生又变成了荒淫无耻的昏君,又把大唐带进了深渊。而杜甫一生恰经历了整个大唐由盛到衰的转折过程,用他的诗歌记述了这段历史。
杜甫出身家庭非常优越,祖父辈书香门第、官宦人家。杜甫为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上溯到西晋的杜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及学者),大将军司马懿之女婿。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人同时入文庙和武庙,那就是诸葛亮和杜预。杜甫的母亲是清河崔氏,唐代属于五大姓氏之一,杜甫的外婆姓李,算起来也是李世民母亲的重孙女,只不过武则天之后很多李姓就衰败了。崔氏也死得很早,他老爸后来又娶了范阳卢氏,也是唐朝五大姓之一。杜甫在家排行老二,故李白的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高适之诗《赠杜二拾遗》,便知杜甫还有一个哥哥,但史书尚未落笔,杜甫诗中也从未提及,一定是死得很早。卢氏又生下了四男一女,杜甫为其弟兄姊妹写了十多首诗。“诸姑今海畔,两弟亦山东”,由此知道他的三弟杜颖、四弟杜观常在山东。五弟杜丰、六弟杜占,《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中:“闻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杜丰大概就在杭州这一代吧。“舍弟占归草堂,捡校聊示此诗”杜占跟杜甫居住草堂。其妹妹嫁到山东,有诗“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说明他的几个弟弟也过得不怎么样,妹夫也死得很早。
杜甫一生只结过一次婚,其妻杨氏乃司农少卿杨怡之女。开元29年成婚,时下杜甫29岁,杨氏19岁,婚后感情融洽、琴瑟和谐、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后民间尚有闲言杂语,不足为信。夫妻生儿育女,共度人生。夫妻之间恩爱如常,杜甫称老婆为“老妻”诗言“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带着老婆划着小船,看着儿子们在江河游泳,其乐融融。非常浪漫的杜甫,曾给老婆写过一首美丽动人的情诗:“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由此可知杨氏是个文弱之女,皮肤洁白,应该是漂亮而又贤惠的妻子。她嫁给杜甫这样一个人穷地位低,脾气也不好,身体有病还爱喝酒,要不是娴熟的妻子他早就不在人世了。妻儿跟他在一起,压根儿就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他写道“入门依旧四壁空,去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旧时厨房一般在东面)”。在此情形中,杜甫对妻儿是有着莫大的内疚,“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杜甫小时就特别聪明,“七龄思其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但也很调皮,“庭前梨枣八月熟,一日上树能千回”。须知杜甫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男人,也是一个对爱情非常专一的男人。在那个年代真是难得啊!悉曾经在梓州(四川三台)一年多,州官李梓州经常邀杜甫一块儿去游玩,偶尔也要带上一些女乐即艺伎,席间还要杜甫写诗助兴。他提笔“立马千山暮,回舟一水香”,众呼写得好,还要鼓掌欢迎。他不得不再加两句“使君自有如,莫学野鸳鸯”以示要求爱情专一。杜甫深爱结发老妻,为他生下了三男二女:老大宗文,小名熊儿。老二宗武,小名骥子,“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老二文才好,也聪明,比较偏爱他。写了几首诗在反映儿女,“入门闻嚎啕,幼子饥已卒”,一个小儿子未满周岁就饿死了。两个女儿在《北征》中写道:“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女孩子穿衣服满是补丁,还短到膝盖。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么一家七口人能活着也算是拼尽全力了。杜甫就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了。
20来岁就出去旅游,闯荡世面,从此就开启了他颠沛流离的人生仕途生涯。第一次去江南,“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游遍了江南的美景。当下大唐之况:“忆昔开元全盛日,小虽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口多,粮食多,万国来朝之昌盛景象。四年后杜甫就回到洛阳去了,考进士没考上,他根本不在乎。次年又接着耍玩,放荡于齐国赵国之间游走山东。此时正是老爸杜闲,任兖州司马,杜甫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望岳》诗
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浪漫情怀。李白六登泰山,没有人知道,影响远没有杜甫大。此期李白都有些郁闷,唐玄宗脑子也出了问题,干了些什么呢?他先贬了贤相张九龄,宠信、重用“口蜜腹剑”和“嫉贤妒能”的大奸臣李林甫。在他的宠妃武则天的鼓动下,唐玄宗老糊涂了,弄死了自己三儿子。武惠妃死后他很伤心,没多久又将自己的儿媳妇杨贵妃霸为己有,作为宠妃。真使大唐变得异常荒唐。30岁的杜甫结束了5年的齐赵漫游之旅,回到洛阳,携着他一生唯一挚爱、陪伴的妻子杨氏,突然感觉到了生活的压力,他的这首《龙门》:“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往还时屡改,川陆日悠哉!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很含蓄地表达出了这种感情。
就在公元744年的秋天,在河南开封的一间小酒肆里,杜甫遇到比他大11岁的李白。但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认为杜甫为大,原因是与他们写诗的风格有关。李白属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不拘一格、天马行空,诗如其人非常年轻;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大气,家国情怀、忧国忧民,诗如其人沉着、稳重,给人感觉杜甫成熟,年龄偏大。当然李白是才华横溢、心气飘飘者,且武功高强,人也豪爽,早就迷住了杜甫。杜甫非常崇拜李白,杜甫当夜豪爽,诗言“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杜甫剑术也很高明,曾抬手拉弓就射下来一只飞鸟,“射飞曾纵鞚(kong,马笼头),引臂落鹙鶬”。在河南开封两个诗坛巨匠相遇,好像老天降下了祥瑞,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高光时刻,故写下了重重的一笔。情因时年李白43岁,因得罪了朝廷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开始了远游;杜甫32岁,因科举考试失利,心情沉重。他两同病相怜、一见如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逢后酷似朋友,吃住在一起,登山、写诗、喝酒、谈天说地快乐一起。杜甫给李白赠诗《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给了李白极高的评价,以示达对李白的无限崇拜。在长安附近的饭颗山头,李白给杜甫回敬诗《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白调侃杜甫写诗太累,反映出朋友的情感。其间还在河南济源王屋山碰到比他大10岁的高适,三个诗人在一块非常开心。“把酒论诗,登台怀古,醒则同游,醉则共眠”。
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多就要分手了,李白看淡了诸多事事,还给杜甫留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然后就往东,求仙草访仙道去了。但杜甫依然是信心百倍、踌躇满志,他就西往长安求取功名。从公元746开始,杜甫在长安一待就是十年。其间朝廷发生的事真多,变故颇大。先是唐玄宗诏令天下,凡通一技以上者,就可到京城长安参加选拔人才。这事儿谁来主办呢?受宠大奸臣李林甫独霸朝廷,大权独揽。最终选拔的结果是无一人
选出,这对于求贤似渴的唐玄宗都出乎意料。但奸佞李林甫八面玲珑,对唐玄宗说,不是选不出来,而是皇上你太英明了,凡是能干者早就在为大唐卖命了
。“明君治下,野无遗贤”,唐玄宗居然就没有追究此事。
不久,在任兖州司马的老爸杜闲病逝,杜甫的经济来源全断了,他的生活变得非常糟糕,真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就是跟着一帮富家子弟瞎混,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这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衣服也是破烂不堪,““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蒂联百结”,就是这段异乡生活的辛酸描述。这时边关的战事又多起来了,老是打仗,征兵也就越来越多,征到的兵都要经过长安附近的一座叫“咸阳桥”。杜甫笔下《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仗打得多,人也死得多,“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这时大唐的朝廷唐玄宗已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那就是杨贵妃。她喜欢穿戴漂亮,做衣服的裁缝都有700个。她喜欢吃荔枝,还专门从四川的泸州到长安之间,打通了秦岭子午道,取名为“荔枝路”。杜牧诗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的几个姐姐都封为虢(guo)国夫人,28岁的杨贵妃竟还收了个44岁的干儿子叫安禄山,是个300多斤的胖子。李林甫死后,又昭来大奸臣杨国忠,也实属市井无赖,就因为他是杨贵妃的堂哥罢了。慢慢地做到了宰相的位置,最夸张的时候身兼40多个职位。杜甫写了《丽人行》讽刺此事:“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庶民百姓又气又恨,无可奈何,只有躲着他们。而杜甫却不肯放弃,他仍然不停地创作诗文,送给权贵手中,希望能感动朝廷,得到个一官半职。那年代的读书人出路就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要想做官一独桥。好像时运来转,杜甫的三篇大礼赋,是杜甫一生中最引为荣耀的一件大事,终于感动了唐玄宗,“昭代将垂白,途穷乃叫阍。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其赋称赞大唐,长呼“吾皇英明”。唐玄宗当即把李林甫叫过来,说有人吹大唐比你吹得还好,给他个官儿坐吧!李林甫一看又是杜甫,又把他给雪埋了。直到公元755年,杜甫都44岁了,才获得第一个官职叫河西尉,就是一个县尉。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高适,就做过县尉,曾说“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杜甫哪能愿干这种事,“不做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这是为五斗米折腰了,对他人格是莫大的侮辱。就另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是品秩从八品下,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的小官儿,和他平素“致君尧舜上”的政治抱负未免相距太远,杜甫有点啼笑皆非,迫于生计虽不情愿,却只好屈就罢了。
赶紧回家报喜,从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刚刚回家一走进家门就听见妻子嚎啕大哭,原来是未满周岁的幺儿活活饿死。当下,一个中年男子抱着死去的儿子,只有无助地让他在怀里慢慢地冰冷。这种疼与痛,使他撕心裂肺地大声喊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由此观之,杜甫的诗歌,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没有真正的痛苦,是写不出那样有血有肉的句子来。
就在这个时候,安禄山叛变了,“安史之变”的爆发,撕开了整个大唐虚假的繁荣,整个社会的各种矛盾集中爆发,动乱前后持续了八年之久。大唐因此期战乱、瘟疫、灾荒,满目疮痍、哀鸿遍野,使人口从5200万锐减到2000万以下。战争的惨烈深深地触怒杜甫的心,杜甫很多的诗就是这个时期写出来的。他的《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史称“千秋之泪”。叛军很快打下了潼关,唐玄宗带着杨玉环就逃之夭夭,往四川跑,路上经过一个地方叫马嵬驿,兵士们就哗变了随行兵士愤怒至极,把矛盾、过错都集中到杨贵妃,硬逼唐玄宗赐死贵妃。在这生死关头,浪漫的唐明皇也不要爱情了。杜甫为杨贵妃写了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过了没多久,手下的人就把唐肃宗的太子李亨扶上来了,唐玄宗就退位了。杜甫对唐玄宗早就彻底绝望了,一下子就把希望寄托到新君身上,立马动身就去追,结果出门就被叛军抓住,送往长安关起来了。幸好杜甫当下名气还不够大,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王维这样的名人,他还有点闲暇时间写诗,《春望》就是这个时期写的:“国破山河在,春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过了八个月,杜甫还侥幸地逃出来了,他一路狂奔追着皇上去了。凤翔追到了皇上,但非常狼狈,在《述怀》中写道:“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天子见之非常感动,立刻就封了个官儿“左拾遗”,即站在皇帝身边对遗漏之事提个醒。但杜甫的运气不好,官儿没做多久遇上房琯(宰相)罢相,杜甫疏救(帮助书写书表替相求情)房琯,触怒肃宗,结果一同被贬。杜甫被贬到华州(今华县)出任华州司功参军,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紧接下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