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说到周礼,凡有文学素养、略知古典知识的文化人及年岁较大的人,都知“周礼”。它就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不陌生,是一个响当当的古典名称。
说到周礼,可能会想到它是一部著作,是的,它是作为古代“三礼”之一的《周礼》;也可能会想到它是一种规范,它是西周初年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二者实际内在相通,密切关联。《周礼》属于周代文明的核心内容,周礼影响着中华文明古国既深且广。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
。《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故《周礼》是儒家的经书,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范,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周礼》就是记述国家治理的框架,是社会管理的体系。《周礼》所记为“周之官政”,即周代典章制度。《周礼》是先秦典籍,传统以为该书成于周公。后来,人们不相信《周礼》成书这么早,遂出现了许多说法,从西周晚期说、战国儒士说、战国策士说,到成于西汉说、刘歆伪造说,前后时间竟长达千年。这也是中国典籍成书与作者研究的奇观了!说到底,问题的实质还是“周公作《周礼》”是较为可靠。
孔子维护“礼”之原则态度比较突出,在他心目中,周礼兼有夏殷两代的长处,是极其完美的。他说:“周兼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为政)。对周礼表示十分赞赏。甚至对旧制度的某些微变也表示反对。如:“子贡欲告朔之气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八佾)。
据悉,孔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时代已有孔姓。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作《盘盂》一书。但因为孔甲之后的世系没有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子姓孔姓又分两支:一支来自商族的始祖契。契的第14代子孙成汤是一个很有名的君王,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建都于亳。成汤还有一个名字叫大乙,他的子孙里有一支就用子姓配上乙字,组成一个新的姓。这个姓,写着写着就写成了孔。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明确的提出“克己复礼”。那是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仁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若要问“周礼”到底是怎么制定出来的,这里不妨谈其梗概,知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征讨伐纣王,并制作礼乐。是西周初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西周王朝在刚刚建立两周年时,周武王不幸病逝,其子姬诵即位,为周成王。恰周成王年幼,由周摄政。新建的西周王朝面临巨大的困难,一是商周旧贵族集团准备复辟,二是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反叛。周公奉成王命,经过三年东征,终于平定叛乱,并征服了东方诸国。
周公为了加强对东方各国的控制,还将都城迁址洛邑即今天的洛阳。周公在夏礼和商礼的基础上,以“亲亲”和“尊尊”为基本指导思想,综合本族的风俗习惯,制定了一整套礼制,史称“周公制礼”。这些制礼内容非常广泛也较为全面,大到国家的政治制度,如宗法制、分封制,国家重大活动的制度礼仪;小到个人日常生活行为,如人的婚姻、丧事、成人礼仪、祭祀活动等都有详细的规定。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虽然朝代更迭频繁,但都是延续着周公制礼的内容,故周礼就这样被继承下去,延续下来。
可以说周公制礼是对夏、殷之礼进行的整理补充,致使礼的规范进一步系统化,礼的原则又是互补的,礼法思想将道德与法律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对当今法律与道德的二元制规范体系的建立极具重大借鉴意义。其实践也更证明周公制礼在历史上起到的重大作用,要通过学习了解,真正明白《周礼》和周公制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