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诗(生卒年月不详),字仕游,东汉广汉郡雒县汎乡(今旌阳区孝泉镇)人,事母至孝,与妻庞氏三春、儿子安安合称东汉著名的“一门三孝”。汉明帝时被举为孝廉,辟(皇帝授官)江阳(今泸州)令。姜诗的孝行,《东观汉记》及《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等史籍均有记载,所居多为之立祠,并被宋代崇宁宗赐封为“汉至孝广文王”,故孝行天下,后收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姜诗孝亲,涌泉跃鲤”。
相传东汉时期,姜诗带着母亲、妻儿在外地做官,姜母故乡情谊特重,却常思家乡临江水,不习惯于外地生活。历来就特别孝敬母亲的姜诗就辞官不做,于是背着母亲回到家乡。并让妻子庞三春每天从七八里地外的临江挑水个婆婆喝。
庞氏三春是同郡雒县庞盛之女,女儿从小受父母良好教育,教以诗书、礼仪,织布、裁衣,对父母百般孝顺,一生聪明贤惠,及笄之年,提亲做媒者络绎不绝,但女儿毫不相许,她告诉父亲:“《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您要为女儿找一个孝顺父母的夫君啊!”父亲按其要求最终选择嫁放于姜诗门下。
庞三春到姜诗家里,孝敬母亲,相夫育子其乐融融。但民间有人就有是有非,是非之地不会安宁。婆媳居家时间一长就生波澜,如一次庞氏三春去江边挑水,遇上狂风大作,而拖延了时间,惹怒了口渴等水的婆婆,故此婆婆受人挑拨虐待庞三春,她做了两个尖底水桶,每天让庞三春去挑水,不让她中途歇一歇,但庞三春却没有一丝怨言。庞三春的孝行却感动了神仙太白金星,他将一马鞭赠予庞三春,鞭至缸中,水自满一缸而用之不竭,姜母疑心三春不轨,听信他人谗言后,怒砸水缸,并把鞭子扯成五节,五截神鞭立即变成了五股泉水,并跃出鲤鱼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涌泉跃鲤”的传说。事后,姜母继续执迷不悟,逼姜诗休妻,姜诗无奈写了休书,庞三春含冤离开,借住在白衣庵。姜诗的儿子叫姜石泉,也称为安安,当时只有七岁,他担心母亲挨饿,每天到学馆去读书就把自己吃饭的米抓出一把藏在土地庙中,积攒起来去探望母亲。母亲以为米是偷来的,打了安安一耳光,安安述说实情,母亲再看米有陈有新,方知自己误解了孝顺的儿子。这就是“安安送米”的孝道故事。庞三春寄居在白衣庵期间,昼夜纺纱织布,知道婆婆爱吃鲤鱼,她将卖布所得的钱,买鱼烹好后托邻家姑姑送给婆婆。最终,姜母在邻家姑姑的帮助下得知真相幡然悔悟,亲自接庞氏三春回了家。
位于德阳市区西北20公里处的孝泉镇,因德孝文化而闻名。在这里,诞生出感动古今的“一门三孝”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即东汉著名孝子姜诗及妻子庞三春、儿子安安。“姜诗孝亲”“涌泉跃鲤”“安安送米”这些故事在当地妇孺皆知,崇德向善、孝心孝行在这里代代相传。姜诗孝名远播,曾受郡守的举荐,得到了汉明帝的重用,任为江阳令。据《华阳国志》记载:“永平三年,察孝廉,明帝诏曰:‘大孝入朝,孝廉一切皆平之。’”汉顺帝也被姜氏“一门三孝”、“安安送米”的事迹所感动,在永建五年(公元130年)颁布圣旨,建祠立坊,表彰他们的孝德孝行。至唐代,唐宋八大著名散文家之一韩愈还为姜孝祠撰写碑文。北宋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年)邑人开州(今四川省开县)司理参军白寿朋等请皇帝将孝泉姜公庙改名为孝感庙。宋徽宗崇宁进士马成辅率诸父老请宋徽宗恩准赐孝子姜诗“广文王”爵,并碑刻“东汉至孝敕封广文王故里”,立于姜诗故里延祚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次韵李修孺留别》中写下了“好去江鱼煮江水,剑南归路有姜诗”的诗句;明成祖朱棣还为孝泉姜公庙御制诗一首:“姜诗夫妇孝通神,还汲江流养老亲,舍侧涌泉诚异事,每朝况复出双鳞”;清代文学家、罗江人李调元,更是留下“自从跃出双鲤后,百派流泉尽姓姜”等一系列诗句。清光绪年间,德阳县令陶晋绶请准春秋祭祀姜公,光绪皇帝赐姜公祠为“汉至孝广文王祠”。
姜孝祠正面有一副对联也很有意思:“赤眉滔天,曾教万马衔枚去;清泉涌地,犹想双鲤献瑞来。”上联写的是,传说东汉造反的赤眉军路过孝泉时,首领听说这是孝子姜诗故里,立即翻身下马,传令三军悄悄地衔枚行军,以免惊扰了孝子。所以,有史以来,凡是经过孝泉镇的达官贵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逐渐成为传统。下联的意思是,姜诗的妻子庞三春每日往返离孝泉镇七里远的临江河中挑水,姜氏至孝,感动上苍,井中涌出五股泉水和鲤鱼,每日庞三春打水时都会随带打上两条鲤鱼来。
如今在孝泉镇,不少文化遗存皆与“一门三孝”的故事有关,姜公坟、姜孝祠、三孝园、白衣庵、邻姑庙、孝泉井……现在的延祚寺及一墙之隔的孝泉师范原是姜诗故居所在地,在这里曾有一座姜孝祠,文革期间被毁,仅留一座主殿在现孝泉师范的校园内。1996年,孝泉镇在姜公坟所在地修建起一座占地150余亩的“中国德孝城”,集中了与“一门三孝”有关的大部分文化遗存,并把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纳入其中。全面的展现出德阳历史悠久的孝道文化,为德阳时代发展,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全国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孝德教育胜地---中国德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