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种材料培养小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2012-11-20 23:52:33)|
立项号 |
2012XKT-YJ078 |
课题名称 |
通过多种材料培养小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
|
|
负责人 |
赵婧 |
所在单位 |
|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数学是一门概括性、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对数理逻辑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纵的对象本身,而是来自于儿童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协调。他们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 2、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多种材料和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材料操作和游戏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根据这一理论设定,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就着手进行数学材料操作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材料操作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 二、课题研究意义 教材《纲要》指出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动能力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因而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逻辑思维能力在一个人一生的任何阶段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人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来说,这个时期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萌发期和关键期,所以,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从小就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变得相当重要了。 |
|||
|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
一、课题名称的界定 1、多种材料:通过多种材料,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1)数的认识——小实物、分类盒、插板、白磁板、小磁贴、底纸 (2)数量关系——插板、白磁板、底纸、小磁贴、接龙卡 (3)图形的认识——插板、白磁板、小磁贴 (4)空间关系——拼插组块、白磁板、底纸 2、小班幼儿 3、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题名称的解读 提供实物操作材料性学习数学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觉活动思维为主,其思维离不开自己的动作和具体的情景。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之一,幼儿很多时间都生活在游戏的环境之中,将幼儿数学游戏化,把教育的目标、内容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的知识,使幼儿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幼儿数学,不但要有游戏,还要有实物材料操作首先在游戏活动中要提供实物,让幼儿通过实际认识实物中包含的数。因此,要多开展游戏食物操作活动。这不仅要有演示的教具,幼儿人手也要有一套操作材料,只有让幼儿每说一个数都用手触摸一样教具,点数到最后的教具上用手触摸说出总数,帮助幼儿理解数到最后的一个数是几就是这些物品的总数。 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衣服、玩具、积木、小动物等等也可以当作幼儿的操作材料使用,这些实物是幼儿较熟悉的,幼儿使用起来会更有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断努力取得成功,得到鼓励而产生兴趣,幼儿在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乐趣中,增强自信,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
|||
|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
第一阶段(2012年9月)准备阶段 1、立项申请 2、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4月)实验阶段 1、结合《纲要》深刻了解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好小班的教育目标,科学的开展课题研究。 2.测定小班目前发展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操作数学教学材料,判断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能否认识到数量大小关系、形状、颜色,从而分析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3.根据小班孩子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计划。 根据对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的分析判断结果,制定每月教学目标计划,让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循序渐进。每月安排4次课程,每次课程都安排不同的数学材料包,按照课程目标,设定每次课程数学材料的内容,结合幼儿对数量、图形、空间、颜色等认知情况,逐渐加深课程难易程度和游戏情景。如: “一和许多”的逻辑关系的教学活动中,为了使小班幼儿理解“1”和“许多”的概念,我们玩“小猫钓鱼”的游戏,请幼儿找出有小猫的画面学具拿出来放在盒盖上,请幼儿爱学具盒里翻出鱼的画面,说一说“猫有多少,鱼有多少”,通过动手、动脑、动手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1”和“许多”的概念。又如:小班数学活动“一一对应”,我设计了“小猴摘果果”的游戏,进行“翻转练习”。请小朋友帮小猴子找出“桃子”(学具),问有多少个桃?(一个)。然后,请幼儿在学具中找出能长出许多桃子的桃树画面,比比看谁找得对又快,孩子们在游戏中翻翻、找找、比比、看看,既发现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又在亲身操作中体验、感受中理解了量与数之间的过渡。 4.积累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的实例,进行记录。 对数学教学材料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实例,对幼儿的数学活动情况随时进行记录,对幼儿思维过程中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进行整理汇总 5.开展阶段性总结 每月对数学材料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反思,不断提高,促进幼儿思维逻辑能力发展,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第三阶段:(2013年5月)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 2.进行研究分析、归纳、总结以及反思课题研究过程和效果。 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
|||
|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
1、阶段性成果报告 按照每月数学材料教学计划的实施,对操作材料活动过程中的记录和进行分析,评定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形成阶段性成果报告。 2、在操作多种材料中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图片及资料。 随时整理数学材料包,课堂教学记录,数学材料图片,及幼儿数学活动影像材料,每月教学总结。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