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沙罗从乡村画到到城市http://s14/mw690/0031UioZzy6KMo5VeDr4d&690
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是著名的印象派画家,1830 年7月 10 日生于圣托马斯岛(当时属于丹麦的安的列斯群岛),1903年11月13日卒于巴黎。他被同时代的人看成是圣人般的人物,为人谦虚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对自己的艺术热烈信仰,全身心地投入,众多的作品证明了他艺术风格的广阔与新颖,热情、朴素与纯洁。他的艺术生涯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十九世纪70年代是印象派画风逐渐形成的十年;80年代到90年代初,以纯朴的乡村景色为主要题材;1893至1903年的最后十年,作品大多为城市风景。
http://s2/mw690/0031UioZzy6KS3ee9W1c1&690
塞尚曾说:“毕沙罗是最接近自然的画家之一”。他为观察大自然的各种情景,并用无数油画、水彩、素描和版画把它记录下来,而奉献了一生,被人们誉为“印象派之父”,也是唯一参加了全部八届印象派画展的艺术家。毕沙罗实际上是一个乡村风景画家,他认真观察沐浴在不同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定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
他的画总是那么轻快明亮,竭力表现人与环境的统一,浓浓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在河湾密布,流水清澈,森林繁茂的巴黎郊区这一切都成为可能。毕沙罗大部分时间在巴黎附近的鲁弗申(Louveciennes),蓬图瓦兹(Pointoise)和埃拉尼(Eragny)等村庄中居住和创作。 他热爱乡野与农村,一生的画风充满着一种农民的质朴。在他的画上,除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还有辛勤劳作的农民与农妇。
http://s3/mw690/0031UioZzy6KNC0YeRQe2&690
法国的田园风光
http://s13/mw690/0031UioZzy6KQR9C6teec&690
幽静的卢安河
http://s4/mw690/0031UioZzy6KNC0TjPl83&690
巴黎郊区的洪水
http://s1/mw690/0031UioZzy6KNpPGzvi20&690
菜园道路上的牧牛人
http://s12/mw690/0031UioZzy6KNC0LS0X1b&690
通往鲁弗申的道路http://s11/mw690/0031UioZzy6KOYSQ50mea&690
鲁弗申通往凡尔赛的道路
http://s3/mw690/0031UioZzy6KMsIcPxoc2&690
鲁弗申的村中小路http://s6/mw690/0031UioZzy6KNpPAlDL25&690埃拉尼的春天
http://s15/mw690/0031UioZzy6KM9itQCi2e&690
蓬图瓦兹三月的阳光http://s3/mw690/0031UioZzy6KM3SMRPkc2&690蓬图瓦兹通往艾尼利的道路
http://s8/mw690/0031UioZzy6KM3TazKTa7&690蓬图瓦兹秋天的景色
http://s11/mw690/0031UioZzy6KM9iygXMaa&690
白霜满地
http://s3/mw690/0031UioZzy6KM9iARZo92&690
年轻的农妇燃柴除霜http://s13/mw690/0031UioZzy6KS3echpW2c&690冬天的红顶房屋
在巴黎大区的西北部,塞纳河的右岸支流瓦兹河静静地流淌在风光如画的原野上,林间的河水像绿色的绸缎一样柔软泛光。河畔迷人的乡村风情吸引了许多印象派画家。两岸美丽的村庄,充满生机的田野,波光粼粼的河水,消失在远方的道路,在画家们的笔下成为永恒。从蓬图瓦兹到奥维尔沿瓦兹河十余公里的道路已被旅游部门设计成“印象派之路”,每隔一小段距离,便有一个镶嵌着印象派画家作品的玻璃相框,其所在位置就是当年画家作画的背景,其中毕沙罗的画作最多,毕竟他在蓬图瓦兹住过十年之久。1873年初,毕沙罗全家从鲁弗申迁至蓬图瓦兹,先后住在埃尔米塔日街区的几处房子里。这些房子都是较新的建筑,不远处却有一些17-18世纪的房舍,古色古香引人注目。http://s6/mw690/0031UioZzy6KNhDsUiF15&690
瓦兹河谷的印象派之路---蓬图瓦兹段http://s9/mw690/0031UioZzy6KQQqVyju98&690
蓬图瓦兹的瓦兹河岸
http://s13/mw690/0031UioZzy6KPglZwn23c&690蓬图瓦兹的沿河路
http://s4/mw690/0031UioZzy6KPglLpzt93&690从蓬图瓦兹通往奥维尔的道路
http://s5/mw690/0031UioZzy6KPglXJEUd4&690
风景秀丽的瓦兹河
http://s15/mw690/0031UioZzy6KOYBM4a24e&690塞纳河的马尔利港
年过六旬,由于腿疾行走不便,毕沙罗无法再深入大自然写生,于是天天在窗边作画,笔耕不辍直到病逝。从1893年起,在生命最后的十个年头,他不再把田野、农村和农民作为创作的题材,而是把目光转向城市:诺曼底的鲁昂和迪亚普,尤其是首都巴黎。他住在巴黎市中心,被繁华的街景所吸引,他从旅馆房间的窗户俯瞰歌剧院大街上来去匆匆的人群和热闹场面。整条大街五光十色,灯火辉煌,充满活力。再后来,他又被位于塞纳河畔、卢浮宫脚下的杜伊勒利宫花园牢牢地吸引住了。1900年,他索性在塞纳河左岸,离新桥不远的多芬广场28号租了一套公寓。这样,他便在不知不觉中更接近塞纳河了,在那里创作了一系列以塞纳河和卢浮宫为题材的作品。http://s10/mw690/0031UioZzy6KMalgm01e9&690
塞纳河新桥
http://s5/mw690/0031UioZzy6KMoPGQAc74&690
春天的蒙马特大街http://s11/mw690/0031UioZzy6KNkjFheW8a&690巴黎喜歌剧院广场
http://s12/mw690/0031UioZzy6KPglTWe7ab&690迪亚普圣雅克大教堂
毕沙罗的一生虽然充满了艰辛,但他从不怨天尤人,总是默默地坚持和奋斗,在绘画中发掘诗意之美,寻求精神快乐。他对自己的儿子说:“一切事物都有美,问题在于怎样把它表现出来。”毕沙罗去世已经一百多年了,仔细欣赏大师的作品,使我们感觉他仍然离得那么近。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朴实无华毫不矫揉造作的画风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