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词义探源二十三山川河岳

(2018-10-05 17:42:24)

                 山川河岳

一衣带水:像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唐李延寿《南史·陈后主纪·祯明二年》:“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后也指江河湖海不足为阻。

一人独占一江秋:清纪晓岚随乾隆巡幸江南,至长江边,见一叶小舟在风波中垂钓,乾隆命纪晓岚以十个“一”作诗。纪吟道:“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长竿一钓钩。一曲一歌一樽酒,一人独占一江秋。

二十四桥:《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扬州,二十四桥,隋置,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曾略记这二十四座桥桥名。一说因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但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以为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六合: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曰六合。唐颜师古曰:“天地四方谓之六合,四方、四维谓之八方。”

十洲:西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载:环洲、玄洲、长洲、元洲、流洲、炎洲、生洲、祖洲、风麟洲、聚窟洲。

神州:战国齐人邹衍创立“大九州”学说,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河图·括地志》:“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

天地:元关汉卿《滚绣球》曲:“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愚贤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天长地久:《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南史·袁湛传论》:“天长地久,四时代谢。”

天涯海角:唐韩愈《祭十二郎文》:“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茫茫,地角悠悠,言而无由,但以情企。”北宋晏殊《踏莎行》词:“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北宋苏东坡被贬谪海南岛时,于角岭巨石上题“天涯”和“海阔天空”六字。后人称此地为“天涯海角”。

走西口:近代中国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走西口的主要是山西人,迁徙到内蒙古大草原。西口,指山西右玉县晋蒙交界处的杀虎口。明代称“杀胡口”,清代改为“杀虎口”沿用至今。民歌《走西口》词:“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有话儿留。走路要走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去要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紧紧拉着哥哥的手,汪汪泪水扑沥沥地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早回家门口。”

十大洞天: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次序排列“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大洞天:小有清虚天、大有空明天、太玄总真天、三玄极真天、宝仙九室天、上玉清平天、朱明耀真天、金坛华阳天、古神幽虚天、成德隐玄天。(王屋山、委羽山、西域山、西华山、青城山、天台山、浮罗山、白曲山、林屋山、括苍山。)

三十六小洞天:霍林洞天、蓬玄洞天、朱陵洞天、仙林洞天、玄关洞天、司马洞天、虚陵洞天、洞灵洞天、山赤水洞天、会极亢洞天、玄德洞天、天宝洞天、生上洞天、天司洞天、玄真洞天、真化洞天、太乐洞天、大玉洞天、耀宝洞天、宝玄洞天、秀乐洞天、玉宝洞天、阳观洞天、太元洞天、华妙洞天、金庭洞天、丹霞洞天、仙都洞天、青田洞天、米日洞天、太生洞天、良常洞天、紫玄洞天、天盖洞天、白马洞天、金华洞天。

七十二福地:终南山、盖竹山、青远山、白安山、石磕山、东源山、青屿山、君山、都木洞、丹霞洞、焦源、灵虚山、天姥山、沃山、若耶山、金庭山、马耳山、清远山、洞直墟、青坛、鹅羊山、陶公山、洞灵山、三牛泉、阁皂山、论山、龙虎山、灵山、泉源山、逍遥山、烂柯山、芹溪、始丰山、白源山、钵池山、毛公山、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罗山、彰观山、抱福山、大面山、虎溪山、元辰山、马迹山、玉峰山、尧寿、德山、蓝水、天目山、商谷山、福地、渔池、中条山、耳山、绵竹、瑰山、金城山、云山、北邙山、武当山、少室山、庐山、女几山、西源山、南田山、王蟠山、巫山、鞋山、南华山、司马海山。

三峡: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两岸。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唐李善注引盛弘《荆州记》古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湖北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加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海:《东都赋》注引《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即全国。

四维:东西南北谓四方,四方之隅叫四维。

扶桑:《海内十洲记·扶桑》:“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地多林木,叶皆如桑。又有椹树,长者数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

:《说文》:“天池也,以纳百川者。”《释名》:“海,晦也。主承秽浊,水黑如晦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大蛮谓之四海。”

海涵:《文苑》:“汉君天下,涵之如海。”《幼学》:“望人包容曰海涵。”

:水滨。南浦,泛指送行的地方。南朝梁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

:深潭。华中科技大学李富轩《竹林七贤》注:“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

零丁洋:在今南海。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湖:饶州鄱阳湖,湘阴青草湖,巴陵洞庭湖,润州丹阳湖,苏州太湖。太湖的别称。《太平御览》引晋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余里,故以五湖为名。”据说范蠡助越王灭吴后,弃官携西施泛舟游于五湖。《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彭蠡、洞庭、巢湖、太湖、鑒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五湖谓长塘湖、太湖、射贵湖、上湖、滆湖。”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于崇明岛以东入东海。全长约6300公里。为世界第三大(长)河,仅次于非洲尼罗河和南美洲亚马逊河。为亚洲第一长河。中国四大河流: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全长约5464公里。为世界第五大长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入渤海。战国《尚书·禹贡》:“导河积石(山名),至于龙门。”

曾经沧海难为水:唐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为悼念亡妻韦氏所作五首诗之一。

渭阳:春秋时秦康公送舅父晋文公归国至渭阳。后因以“渭阳”表甥舅情谊。《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渭水之北)。”朱熹集注:“舅氏,秦康公之舅晋公子重耳也,出亡在外,(晋)穆公招而纳之。时康公为太子,送之渭阳而作此诗。渭,水名。秦时都雍,至渭阳者,盖(大约)东行送之于咸阳之地也。”

文庙:孔子庙。唐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元明以后通称文庙。

楼兰:西域城邦国,楼兰城遗址在新疆罗布泊西北岸,地属西域中西方的通道上。在西域通中国以前,役属于匈奴。后来常两属以自安。自孔雀河干枯后,罗布泊沦为沙漠,楼兰遂湮灭。

后土:地神或土神。《礼记》:“后土,社神也。”社,五土之神,能生万物者,以古之有大功者配之,共工氏有子句龙为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后土,土官之名,故世人谓社为后土。社日,祭社神之日,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古代管“土地”和“土地庙”作“社”。《礼记·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己,其神后土。”唐罗隐《甲乙集·后土庙》诗:“九天玄女犹无圣,后土夫人岂有灵。”

山之阳:山之南,水之北,曰阳。反之曰阴。

:《说文》:“中岳嵩高山也。从山高,指事。”《白虎通》:“中岳独加高字,中央在四方之中可高,故曰嵩高。”《正譌(讹é)》:“嵩,古作崇。”譌,古讹字。

五岳:岳,高大的山。汉宣帝定今河南登封县的嵩山为中岳,山东泰安市的泰山为东岳,安徽潜山县的天柱山为南岳,陕西华阴县的华山为西岳,河北曲阳县的恒山为北岳。其后又改湖南衡山县的衡山为南岳,隋以后遂成定制。明代又改今山西浑源县的恒山为北岳。东岳泰(岱)山(黄飞虎封齐天仁圣帝),南岳衡(霍)山(崇黑虎封司天昭圣帝),西岳华山(蒋雄封金天顺圣帝),北岳恒山(崔英封安天玄圣帝),中岳嵩(崧)山(闻瞍封中天崇圣帝)。扬子《法言》:“川有渎,山有嶽。”《诗·大雅》:“崧高维。”嶽,古作岳。《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霍山亦称南岳。泰山亦名岱。嵩山亦名嵩高。嵩,古作崇。崧,竦也。清魏源诗云:“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衡山独如飞,朱鸟展翅垂云天。”北宋画家郭熙云:“泰山如坐,嵩山如卧,华山如立,衡山如飞,而常(恒)山如行。”(东晋郭璞注:“恒山名常山,避汉文帝刘恒讳也。”)

寿比南山:源出《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亏)不崩(毁)。”《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栲,北山有。乐只君子,遐不眉寿?”《括地志》:“终南山,一名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山脉。一说南岳衡山称南山。晋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指庐山。山东青州境内云门山在城南,亦称南山。山上有大“寿”字,为明嘉靖年间衡王府管家周全所题。谓“寿是一座山,山为一个寿”。

巫山云雨:巫山,在四川巫山县东,即巫峡。巴山山脉特起处。有十二峰,峰下有神女庙。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唐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宋赵企《感皇恩》词:“未成云雨梦,巫山晓。”

烂柯山:一名石室山。在今浙江衢县南。传说晋代王质入山伐木,至石室,见童子二人弈棋而歌,因置斧听之。童子与一物如枣核,含之不饥。不久,童子催归,质起视斧柯已烂尽。既归,去家已数十年,亲故殆尽。后复入山,得道。因名其山曰烂柯山。柯,斧柄。

普陀山:普陀山是浙江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唐咸通四年(863),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篷,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明屠隆有咏“普陀十二景”诗:梅湾春晓、茶山夙雾、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大门清梵、千步金沙、莲洋午渡、香炉翠霭、洛迦灯火、静室茶烟、磐陀晓日、钵盂鸿灏。清裘班《普陀山志》载十二景为:短姑圣迹、佛指名山、两洞潮音、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照雪霁、宝塔闻钟、莲池夜月。普陀山形似苍龙卧海,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秦安期生、汉梅福、晋葛洪曾居于此。农历二月十九为观音生日,六月十九为得道日,九月十九为出家日。

撮合山:相传,昔有二山相连,一山名敖山,自南而北,一山名不返山,自北而南,誓不相会。后有一仙人劝之相合,二山复相连,名之曰撮合山。后人因称媒人及为人荐引为撮合。见清翟灏《通俗编》。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南宋陆游《入蜀记》:“黄鹤楼,旧传(三国时)费祎(yi)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诗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鹳鹊楼:唐王之涣《登鹳鹊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鹊楼位于山西运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仿唐楼阁,三层四檐。公元557年,蒲州守将宇文护建。有一种鸟经常成群栖息于楼上,这种鸟像鹤,嘴尖脚长,灰白羽毛,名鹳鹊。遂名此楼为“鹳鹊楼”。宋沈括《梦溪笔谈》:“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邹宗德题鹳鹊楼联:“一楼夕照和诗品,千古黄河入海流。”

滕王阁:“时来风送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市西北边赣江边。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唐初四大才子之首的王勃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使滕王阁在“江南三大名楼”中最早天下扬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