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www.youzhikew.com)有配套视频,欢迎大家来观看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二中学
【教材、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求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在第一章也初步接触到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力的合成法则是一个难关。如果力的合成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平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和应用都无从谈起。力的合成是矢量的合成,是为以后物体受力分析作准备的一节课,理解力的合成需要掌握一种思想,那就是“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个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作用效果相同”是“等效替代”的前提。这节课从实验入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找出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将传统的教科书的验证实验改成探究实验,这样更容易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
本节课把实验探究求合力方法的过程作为难点突破的重要方法,是学生在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矢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矢量的运算法则。
【教学设计思想】
为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意识,淡化机械式训练,摒弃灌输式教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适时适度地“引导”和“参与”,决不能搞型式化的探究。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同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3、掌握和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
4、会定性分析合力随两个分力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等效替代”思想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来体验
2、采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等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3、通过课堂实验的设计及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实验的能力及一些器材的等效替代的实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通过力的合成的研究与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养成用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3、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规律。
难点:①实验的设计;②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③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④对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
【教学资源和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用器材:测力计、水桶、尺子、绳子、钩码。
学生实验用器材: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细绳(两端做好套)、弹簧测力计(两个)、铅笔、量角器、三角尺。
【教学流程图】
活动流程图 |
活动内容和目的 |
活动1:小故事,大寓意 |
从生活中简单的等效替代实例引入新课,便于学生理解力的等效替代。 |
活动:2:设置情境,渗透思想 |
通过实验分析F与F1 |
活动3:感受现象,形成认识 |
加深认识,引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
活动4:引导猜想,激发思考 |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
活动5:演示实验,分组探究 |
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
活动6:启发思考,民主互动 |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对于实验结果反复验证,谨慎求实 |
活动7:延伸扩展,巩固提高 |
通过例题的分析、验证、推导,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
活动8:知识小结,拓展升华 |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使知识得到深化。 |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
问题与情境 |
师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活动1:小故事,大寓意 |
学生肯定回答可以 |
从生活中简单的等效替代实例引入新课,便于学生理解力的等效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