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美术教学中“过程目标”的落实   王大根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4-04-21 15:52:24)
标签:

共同成长

学习方法

动手能力

顺序

学校教育

分类: 过程性资料。

刊于《学校艺术教育》2012108-9

谈谈美术教学中“过程目标”的落实

 

王大根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简称“课改”)重点之一是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设计课程和教学,从而保证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但在实施时却遭遇困难,比如有人针对三维目标把一堂课上成了相应的三段;有的出现教学过程热热闹闹,却忽视学生作业;有的为活动而活动、为讨论而讨论,却无实质性内涵;更多人局限于一节课的教学,怎么也实现不了三维目标等等,影响了课改的效果。关键是理论层面对三维目标的研究不足,本文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专门讨论一下如何落实“过程目标”。

一、关于“过程与方法”的讨论

推行三维目标的过程中,特别对“过程与方法”的争议最大,尤其什么是“过程目标”?“过程”是手段是目的?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学的过程?抑或学生的思维过程?等等,存在着诸多模糊认识。

1.到底什么是“过程目标”?

过程是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同理,教学的“过程目标”就是教学活动所经历的程序。有学者认为“过程目标”是认知心理学中的“程序性知识”,或是安德森和克拉斯沃尔修正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之后提出的“程序性知识”。似乎很有道理,却仍停留在认知心理学或“知识”层面来理解“过程”,而新课程所借鉴的后现代课程论恰恰是对认知心理学的超越。

须知,新课程及所借鉴的后现代课程论很大程度上重新认识了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认为:经验即人(经验的主体)与环境(经验的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既是经验的过程,也是经验的结果,是经验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它既指经验着的事物,也指经验着的感受,是经验着的事物与感受的统一;经验既是一种思维和反思,也是一种改变自然社会、环境的“实验”,即“从做中学”。 所以,新课程的“过程目标”远不是用“程序性知识”所能涵盖,而是一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经验,其内涵要丰富得多。

2.“过程与方法”是手段还是目的?

按理说,掌握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过程与方法”无疑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手段。然而,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是可以转换的。

众所周知,在知识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教育的最大难题是“如何为一个未知社会培养人”?因此,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让学生“学会学习”,简言之,即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为的是让今天的学生能在其一生中根据瞬息万变的社会变化而不断地学习、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渔)比学到知识(鱼)更重要,于是“过程与方法”就转化为教育的目的之一。

3.“过程与方法”是教的过程还是学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既然是教学目标之一,肯定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时,所经历并掌握了的过程与方法。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均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进行的,由于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性质、程度的不同,必然伴有教师相应的教的过程与方法。但由于教师教学观念的差异,就会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并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美术教学中的“过程目标”

根据主客观相互作用的水平,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过程目标”可以分为从微观到宏观的三个层次:技能操作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主体成长过程。

1.技能操作过程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需要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多种美术实践活动,每种技能活动都有不同于他者的“过程目标”,亦即具体的操作程序和要求,比如素描的打形、上大体明暗、细部刻画和整体调整等;版画的起稿、选材、制版、印刷等;陶艺的揉泥、构筑、装饰、烧制等等,有许多操作程序是不可逆转的,如版画、篆刻等,必须设计出合理的“过程目标”并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而学生只有掌握“过程目标”,才算掌握该美术样式的技能,才能顺利完成作品。

各种美术样式的技能操作过程是经千百年积累而成,属于美术本体技能,是教学重点。但由于美术教材内容甚广,教师必须了解并掌握各种美术样式的技能操作过程和要领,通过正确的示范,才能让学生模仿并掌握技能。让学生探索美术技能毫无意义,只有让学生通过模仿掌握技能,在有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作才有意义。在教学设计时,操作过程目标往往与“技能目标”相联系,技能目标侧重于具体技能,如用笔、调色、刀法等,而操作过程目标则侧重于操作的计划性、条理性和先后顺序,也与教学过程直接相关。

2.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所倡导的“过程目标”是促进学生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具体过程如图上排程序所示。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基于体验与活动的、关注学生学习者内在的兴趣爱好的学习,以及关注学习者的整体成长与发展为轴心的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

谈谈美术教学中“过程目标”的落实 <wbr> <wbr> <wbr>王大根 <wbr> <wbr>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同样地,美术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就是美术创作设计,就是用美术的、视觉的方式进行的研究、解决种种问题,也具有相似的过程,如图下排程序所示。其教学过程也体现学生自主创作设计的特点:让学生围绕主题“收集素材”——与环境互动;“筛选信息”——归纳和分析;“构思构图”——提出独特见解;然后进入创作设计以及制作的具体操作过程,其中又有大量调整、修改、充实、完善等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课必须用笔者多次强调的由多课时完成的“单元化研究性学习”,从而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由于此类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创作设计,学生可以借鉴经典或请教他人,教师也可以启发和指导,却不可能替代学生创造。需要教师逐步形成一种“教学领导力”:全面策划、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形成学习共同体以及充分的师生互动,通过任务书、学习单、评价策略等工具,指导学生从构思草图逐步走向作品发展和完善。因此,“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技能操作过程”就有着质的区别。

3.主体成长过程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倡教师对课程的选择、改变与开发,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强调“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等。由于地域环境、学生状况和学校条件的差异,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个性、智慧和创造力,采用思路、内容与形式各不相同的“积极互动”,从而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领导下与众不同的创造过程。

在这以校本课程为内容、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个性和创造性教学为特色的教学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必然带有教师的影响。比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有的教师关注造型能力的培养,有的突出学生的创意,有的则强调学生利用多种材料的动手能力等,其学生也分别形成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本不会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需要教师的合理设计和运用、精心指导才能逐渐形成和提高,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是教师教出来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互动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转变师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过程中各种经历和所发生的故事,将逐渐形成特有的班级文化和心心相印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使教学互动不断深化、更加默契。比如在这种有深度相互作用的学习共同体里,教师也许无需多讲,学生都能心领神会,并熟练地学习和创作。而借班上课则会因为师生间的陌生、缺乏各种积淀而只能进行一般性教学,而不可能达到如此默契的、有效而全面的互动。

所谓“相互作用”,一方面是人主动地作用于环境,另一方面,人作用于环境所产生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人本身。学生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所完成的作品是学生“人格力量的对象化”,标明了学生的发展程度;教学只有更好而没有最好,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实验和反思中不断积累互动与指导的经验,学生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随着教学的进程,每一次新课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水平也都在原有基础上再发展,从而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学主体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