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3-04-19 20:09:57)
分类: 东莞跟岗学习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广州市南沙区金隆小学   白 雪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重点
  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生读题,板书课题)提示“诞”字的第六笔是什么?“竖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知道是谁写的这篇文章吗?(叶永烈),《十万个为什么》大家都看过吧?他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的文章,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机械 领域  玫瑰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1)指名读词语。第一关
    (2)看意思选择词语。第二关

(3)“见微知著”的“著”的意思讲解①明显②写文章③著作  第三关

3、找出文中有“见微知著”的句子,读一下。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从这两句中我们能读出见微知著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只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才能让“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就是作者要说的观点,中心句)
  三、细读课文,研究“?”如何变成“!”
  1、学习围绕观点的三个事例;

师: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通过几个事例进行了论述。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写了哪几个事例?

科学家

谢皮罗

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逆时针旋转?

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波义耳

紫罗兰溅到盐酸为什么变红?

制成了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奥地利医生

睡觉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睡觉眼珠转动是在做梦!

2、通过三个事例的学习,总结科学家是怎么把“?”变成“!”的。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三个科学家发现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点?(板书:发现问题)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吗?(第二段,司空见惯)那这几个科学家是怎样从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变成真理的?也就是说他们是怎样把“?”变成“!”的呢?同学们去文中找找看,他们是怎么做的?找出句子读一读。

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去掉“紧紧”可以吗?读读,说明了什么?(善于思考和执著的探索精神)补充谢皮罗发现这一现象的故事。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一连串的问题是什么?(层次性,敏感、严谨)

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师:你们发现他们在发现问题后的共同点是什么吗?(反复实验和研究)(板书:研究问题)。经过了反复的研究他们最后终于怎么样?(板书:解决问题)。最终将“?”变成了“!”(板书)

四、总结写法

1、总结写作思路

文章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然后列举了三个事例来加以论证。最后再次总结自己的观点。

2、总结写作方法

本文用了几个事例来说明了一个观点。这种写作方法就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

3、小练笔:

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如:“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五、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观点

                      !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这是一篇新课文,是继《为人民服务》后的第二篇议论文。小学生对于议论文还是比较陌生,我还记得,在上完《为人民服务》这课之后,我们班的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议论文真难呀!” 与《为人民服务》相比,这篇课文显得浅显易懂些。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既是课文的标题,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文章结构清晰,论证观点的几个小故事引人入胜,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在创设情境导入时,我向学生提出几个小问题:你都知道哪些科学家?你最敬佩的科学家是谁?说出你敬佩的理由?

深入学习课文时,我原打算让学生通过学习三个事例,从中解答“科学家在这些事件中,提出了什么问题?“最后得出了什么真理?”和“他们又是怎样从‘问号’找到‘真理’的?”但想到这些问题都能在课文中轻易找到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能不浓,课堂气氛会比较沉闷,即使学生读懂了事例明白了道理,但对见微知著、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的体会也只会浮于表层,不够深刻。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尝试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不是对三个事例进行逐一的讲解,而是将三个事例放到一起,让学生仔细读一读三个事例并关注文字描述的每个细节,发现事例中的相同点,“科学家们是从什么现象中发现真理的?这都是些怎样的事?”“他们又是怎么发现的?”同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抓住“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等重点词品悟其中的科学精神。并且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表格。这样的学习过程给了学生一个探讨的机会,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发现要找到真理就要——善于观察、善于发问,这样感悟可以更好地和课文的内容结合起来。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对课文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

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道理的写法,我也设计了小练笔,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写得不太具体,同时也缺乏一些具体的指导,所以这个难点可能还没有解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