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第七章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节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组织策略

标签:
育儿 |
分类: 儿童音乐学教育 |
第七章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 第一节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组织策略
一、音乐集体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情境浸染策略的运用
情境浸染策略是指通过创设趣味性较强、能很快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情境,将抽象的音乐元素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表象,使音乐活动更具趣味性的教学策略。根据皮亚杰认知理论,幼儿正处于学习的前运算阶段,他们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情境浸染策略是基于幼儿的思维特点而产生,它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而且能够激发幼儿学习新经验的兴趣。研究发现,境浸染策略在导入部分使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情境依托的载体不同,情境浸染策略可从四个途径实施:
1.创设生活模拟情境
即展现或模拟生活中的情景让幼儿观察。如大班歌唱活动“广州小食真好吃”,教师事先录拍了广州人饮早茶的情景,在学唱歌曲前先让幼儿观看。同时,教师扮演餐厅的服务员推着餐车卖早点,这种仿真情境吸引幼儿细致观察,为幼儿学唱歌曲特别是学习运用粤语方言进行叫卖的衬词内容,营造了特色氛围。让幼儿更好地加深对歌词的理解及对曲调的熟识,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了歌曲中蕴含的地方文化气息。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活动设计《逛商店》。
逛商店
一、活动目标
能愉快演唱歌曲“逛商店”,尝试有节奏地说话,并使用简单的量词,体验文明购物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会唱歌曲《逛商店》
2.商店柜台的场景布置
3.与幼儿人数相同的玩具或物品(娃娃、皮球、小狗等)
三、活动过程
(一)歌曲复习《逛商店》
T:上次我们和好朋友一起逛了商店,买了什么呀?阿姨是怎么招呼我们的?我们是怎么回答的?
(引导幼儿回忆歌词。)
T:和好朋友再去逛一次商店吧,做个文明的客人!
(引导幼儿完整演唱歌曲。)
(二)购物
1.讨论发现游戏规则
T:今天商店又来了很多新的货品,我们来看看是什么?
(出示柜台,上面摆放各种物品,例如:娃娃、小汽车、书等。)
T:那么多新货物,你们想买吗?商店阿姨说请文明的客人来买,怎样才算是文明的客人呢?请你们看一看。
(老师示范文明的客人,边唱歌边小跑步在圈内活动,唱到第4小姐时站到柜台前。)
T:客人是什么时候站到柜台前的?
(引导幼儿发现游戏规则。)
T:谁愿意来试一试?(请个别幼儿示范,再次强调游戏规则)
2.分组游戏
T:先请一组朋友来逛商店,什么时候到柜台前?
(提示游戏规则,开始游戏,重点观察是否在第4小姐站到柜台前,以及是否能用一个两次说一句话,如果发现幼儿量词使用错误及时给予引导纠正。)
T:买完东西,文明的客人会怎么做?(向阿姨招手说再见)
3.交换游戏
T:请文明的客人去邀请一个朋友逛商店!
(请前一组的幼儿邀请同伴交换进行游戏)
讲解:
商店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很熟悉和就有吸引力的地方,而逛商店也是孩子们生活经验范围之内的。但是孩子们对于量词的使用还缺乏一点经验,因此我们利用逛商店这个游戏背景,通过扮演角色,让幼儿在唱唱玩玩的过程中,音乐节奏和量词准确使用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这首歌曲一共十三小节,其中十二小节都是相同节奏和旋律,并且只出现两个音高,在初次接触歌曲时会感觉有些奇怪,但这样的旋律却是符合小年龄孩子演唱的。小年龄孩子唱歌如说话,说话如唱歌,区分界限不是十分明显,因此这样的曲调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另外,歌词相对比较简单,有利于歌词的记忆。
老师在游戏前要引导幼儿会说简单的量词,如只、个、辆、件、条等,然后在游戏中创造机会让幼儿运用。随着幼儿知识不断丰富,教师可为其多准备一些道具,从玩具扩展到日常生活用品。如果幼儿在购物时将错了,课停下来知道纠正,然后游戏继续,可能一开始不一定很顺利,但是几次之后就会好,老师不要急于求成。
开始游戏时可以是老师扮演商店营业员,游戏规则熟悉后,可由幼儿代替老师,扮演营业员阿姨或是叔叔进行游戏。游戏中可分小组前来逛商店买东西,买了玩具可到室外只有玩玩具,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游戏歌曲动作说明:
1-4小节:幼儿边唱边做小跑步在圈内活动,到第4小节时,幼儿站到商店的购物柜台前。
5-9小节:是教师与幼儿对话、问答,中间购物讲话的小节可扩展。每人说一小节。
10-13小节:第10小节,幼儿面向阿姨招手,11-13小节做小跑步。
(以上动作仅供参考,老师可根据自己幼儿的情况自己创编动作。)
一、音乐集体活动的组织策略(续1)
(一)情境浸染策略的运用(续)
2.创设角色表演情境
通过幼儿或者教师扮演角色,吸引幼儿倾听音乐,有助于萌发幼儿用动作、声音表现音乐的欲望。例如:大班音乐欣赏活动“猫和老鼠”,执教教师与其他教师分别扮演猫和老鼠,有趣的形象从一开始就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这种以故事表演的形式启发幼儿掌握音乐句式特点,激发了幼儿用动作、表情表现音乐的兴趣。
3.创设图谱展示情境
教师通过创设图画情境将抽象音乐转化为直观生动的音乐形象,将音乐直观形象化,同时也能帮助幼儿理解节奏和音乐说表现的内容等。
例如在大班歌唱活动“香粽子”,教师首先出示根据歌词内容制作的图谱让幼儿欣赏,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在幼儿学习歌词的过程中起到提示和帮助记忆的作用。
又如:歌曲《春雨沙沙》,歌词内容为:春雨、春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呀呀我要发芽,我要长大。
音频:《春雨沙沙》
教师就将歌词内容设计成图谱:
http://s1/mw690/0031Qaypgy6NHAvNyaA40&690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幼儿听着音乐看着图谱,很快明自了图片中所代表的意思,很容易就理解歌词内容,节奏更易掌握。图谱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帮助幼儿清晰地感受音乐的内容和意境。
4.创设语言渲染情境
通过对语言的调控可以让歌曲事件形象化生动化,充分调动幼儿听与唱的积极性。例如:大班歌唱活动“动物猜谜歌”,教师以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为歌曲旋律,设计特色句式和幼儿一问一答的问候语,幼儿兴趣大增,既掌握了歌词又进行了猜谜游戏。
(二)经验引导策略的运用
1.进行经验唤醒
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逐渐唤醒孩子记忆中的一些认知经验,在这个唤醒经验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将音乐游戏的内容、玩法、角色模拟渗透其中。例如中班音乐游戏“洗衣机”。
教师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小朋友们,洗衣机洗衣服是怎样运转的?衣服在洗衣机里会怎么样?听听这段音乐再告诉我洗衣机在干什么?洗衣机甩干衣服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将幼儿自然地分成扮演“洗衣机”和“衣服”两种角色,并且结合录制的模仿洗衣机洗衣服的音乐,调动幼儿已有经验,轻松地让幼儿理解了该游戏的内容和玩法。
2.进行经验迁移
经验迁移是指通过类比,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衍生出新的经验。
例如:大班节奏乐《小星星》活动
http://s5/mw690/0031Qaypgy6NHABVb9yc4&690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小星星
过程:
1.二声部演唱《小星星》
齐唱《小星星》。
分角色(大星星、小星星)演唱歌曲。
“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表演了《小星星》,你们听到的声音效果一样吗?”
两个声部演唱,声音更加丰富,变化也更加多,当然最终的效果也更好。
2.选择乐器
“今天我们要用小乐器来表演《小星星》,你觉得用什么乐器分别来代表大星星和小星星好呢?
幼儿讨论。(碰铃——大星星,串铃——小星星)
3.选择节奏型
出示两种节奏型(××
幼儿讨论。
4.幼儿尝试表演
幼儿自由选择声部,并选择相应的乐器。
看指挥表演(教师演示两个声部的表演)。“大星星和小星星是怎么表演的?”(有时候大星星先表演,小星星后表演;有时候是大小星星一起表演)
幼儿徒手看指挥尝试表演。
幼儿手持乐器尝试表演。难点:两个声部的合作:乐器音色,音量的控制。
本次活动前先进行二声部合唱,让幼儿体验中了解声部的变化与合作,声部与指挥之间的配合等。要引导幼儿关注声部所产生的声音效果,并在辩听中逐步调整和掌握声部表演的技巧。
http://s9/mw690/0031Qaypgy6NHAP3hH288&690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又如在大班集体舞活动“田纳西摇摆舞”中,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将幼儿对“站位、乐句和队形变化”三个基本元素的新旧经验融合在一起展开,通过经验迁移让幼儿已有经验成为学习新经验的认知铺垫。幼儿的已有经验是:熟悉乐曲,了解乐句,会双圈上面对面舞蹈、能根据乐句与舞伴对换位置。据此,我们制定了该活动要求幼儿掌握的新经验:学习双圈循环交换舞伴。此教学难点在于两种交换舞伴形式(内圈前后舞伴交换、内外圈舞伴交换)的交叉以及站位的更换。通过经验迁移,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瓶颈———幼儿在内外圈变换时容易出现混乱,进而引发整个舞蹈教学现场的混乱。
3.进行经验累加
在进行经验累加时注意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音乐活动中逐步给幼儿增加信息量或者将原有知识和经验(包括音乐经验和非音乐经验)进行整合,使之成为新经验的主体。
讲解:教师唤醒幼儿对于钟摆和发条的认知经验,同时又启发幼儿将音乐与钟摆的节奏感觉相联系,从而将两者结合起来。
听听这段音乐:
音频:《打切分的钟》
再看看将音乐与钟摆的节奏感觉结合起来的情况:
又如中班音乐游戏“会跳舞的发条玩具”教师首先让幼儿探索发条玩具的特点(随着发条变松,玩具运行的速度越来越慢),然后让幼儿倾听音乐《挪威舞曲》(选段),发现节选音乐节奏越来越慢的特点。最后,教师将发条玩具的特点和《挪威舞曲》(选段)的特点进行整合,让幼儿体验、领会并尝试自由探索出模仿发条玩具的身体律动。二是为了控制幼儿兴奋度或者增强活动的难度,将活动的范围或者难度增大,逐渐使幼儿感受到自己在音乐活动中的责任。例如大班韵律活动“跳舞毯”,教师先让幼儿跟随音乐的节奏自由跳;然后出示“跳舞毯”要求幼儿在上面跳,控制了幼儿活动的随意性;最后出示节奏谱,让幼儿在节奏谱的引导下有规律地在“跳舞毯”上跳。逐步将幼儿活动范围缩小并增强活动的难度。也是进行经验累加的一种表现。
二、音乐区角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幼儿自然地融入其中
音乐区角的创建:
1.丰富幼儿音乐经验
音乐区角是幼儿参加各类音乐艺术活动的地方,能够给幼儿一种愉快、美好、轻松、快乐的感觉,做到视线开阔、色彩鲜艳、富有童趣;每个小角的标记突出、图文并茂;提供的材料丰富多彩:录音机、录制好的不同性质的音乐磁带、空白带、节奏带、自制麦克风、铃鼓、小沙锤、串铃等。
教师也可鼓励小朋友们参与设计,给幼儿出主意的权利,以激发其参与兴趣。如“沙球”可以发出好听的节奏,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进入我们的区角,发出好听的声音?让小朋友参与布置,区角中有属于幼儿自己的东西。让音乐区角成为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一块“宝地”,每一个成员置身于其中的感觉确是愉快而美好的。
http://s8/mw690/0031Qaypgy6NHB8sW2zc7&690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http://s2/mw690/0031Qaypgy6NHBbeIzn21&690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2.有助实现教育目标
音乐区角不仅是为幼儿提供的音乐活动场地,也是帮助幼儿发展能力、提高音乐素质的地方,“这块宝地”同时也物化着我们的教育目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空间,有计划、有目的地根据教育目标,为幼儿适时地提供学习机会,并把这些教育内容分解到具体的音乐区角活动中,以保证幼儿发展目标的达成。直观、形象而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往往深受幼儿欢迎,看得懂又想学,从而产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效果。教师可以把学习材料分期分批地布置在音乐活动区内,如声音的长短:看看、想想图中的小狗、大公鸡、火车呼叫等声音、大摆钟的声音和小闹钟的声音各是怎样的?比比它们之间谁发出的声音较长?谁发出的声音最短?声音的强弱:在乐器角内摆放着众多打击乐器(如前面所述),让幼儿自由拍打后,再选择其中两种作比较:哪个乐器敲击时声音大?哪个乐器敲击时相对声音轻?比较感受节奏、速度(中大班):教师录制好不同性质的磁带,让幼儿自由地听着音乐选择动物走路的节奏。
如:xxxx|xxxx‖和x-|x-‖的节奏一样吗?你觉得谁在走路更为合适?为什么?请小朋友分别拍拍这两种节奏,在比较中感受哪个动物走路快?哪个动物走路慢?……
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能力。教师应根据幼儿学习进展的情况及时更换,用常建常新的内容去激发幼儿学习和参与的热情。
(二)教师关注幼儿的需要,给予恰当的指导
音乐区角是幼儿音乐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动场所,因而大大增加了教师与每个幼儿交往的机会,便于教师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为教师因人施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的指导主要有:一是要注意观察幼儿活动的情况;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幼儿会这样做的原因,做出相应的决策,促使每个幼儿有所发展和提高。观察犹如教师工作的探路器,教师不仅要注意幼儿活动的结果,而且还要细致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如有些孩子胆子小,但又想参加表演;有的幼儿想与同伴一起进行打乐,互相合作敲打后,则成了并不悦耳的“噪音”;还有的想融入到别的小组去活动,而偏偏碰到了别人不让自己进入的困难……幼儿种种的自然表现为教师的观察、分析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在观察中可以发现幼儿活动的兴趣点,了解幼儿的活动水平及不同的幼儿在活动中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指导幼儿,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教师的教育目标逐渐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要。音乐区角活动还体现了一个开放性的师生关系。我们充分尊重幼儿的自身经验,尊重幼儿的人格,考虑到每一个幼儿有着自己的需求,他们获取活动的知识、经验的渠道是不同的。只有当幼儿受到尊重时,他才能够在平等宽松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进行他所需要的学习和汲取。据此,我们常常以幼儿同伴和支持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尽量用商量的口吻支持活动,很少用指令、要求的口吻控制区角活动。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尊重他们的活动和成果,允许幼儿坚持自己的活动计划,绝不以教师的权利去干预幼儿的自主活动。建立一种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以情感接纳来赢得幼儿的信任,促进其发展。以往我们常把眼睛盯在孩子是怎样的,以阶段跨越来衡量幼儿即时学习的结果。音乐区角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实际的学习情况,学会分析孩子的寻常时刻,让我们觉得很有意义,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孩子,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促进和发展孩子的同时,确实也提高了教师自己。我们班的音乐区角让我们迈出了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转变的第一步,同时让我们受益匪浅,它将提醒我们: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幼儿提供向上攀沿的“脚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