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第三章 第三节 歌唱活动中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2014-10-13 13:12:49)
标签:
情感教育 |
分类: 儿童音乐学教育 |
第三章 幼儿园歌唱活动 >> 第三节 歌唱活动中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歌唱活动中音乐感的培养
(一)节奏感的培养
1.运用身体动作
身体动作的参与是帮助儿童感知、表现节奏的最直接手段。伴随着歌唱活动而进行的身体动作节奏,按照儿童是的年龄和动作难易的发展以递增顺序排列如下:自由节奏、均匀节奏、旋律节奏、伴奏节奏、双层节奏、节奏动作表演。
自由节奏
即让儿童自由地用自己感到舒服的节奏随着歌曲做简单的身体动作(如拍手、点头等)。教师可以对那些动作完全与歌曲节奏不协调的儿童作一些暗示,如握一下他们运动着的手,以引导儿童正确地感受节奏。
均匀节奏
让儿童按一拍一下或两拍一下的要求,用简单的身体动作(如: 拍手等)来均匀地表现歌曲的节奏。如:
旋律节奏
让儿童根据歌曲本身的旋律节奏,用简单的身体动作(如:拍手等)来表现。如:
(注意:一般适合于选节奏较简单的歌曲。)
伴奏节奏
让儿童用一种有规律的固定节奏型,以简单的身体动作(如:拍手等)为歌曲节奏作伴奏。如:
双层节奏
让全体儿童以两个声部同时进行的简单身体节奏动作为歌曲伴奏。如:
节奏动作表演
引导儿童用身体动作的组合来表现歌曲本身的节奏,同时带有表演性地反映出歌词的内容。如:
这里加经验动作。
一、歌唱活动中音乐感的培养(续1)
(一)节奏感的培养(续1)
2.运用视觉材料
看图形做动作—教师出示图形卡片,让儿童根据图形卡片显示的节奏给熟悉的歌曲配上简单的节奏动作。听歌曲画节奏—教师和孩子一边唱歌曲,一边用画线段的形式将歌曲的节奏画在黑板上。看节奏猜歌曲—教师画出儿童所熟悉的歌曲的节奏,有孩子来猜一猜是哪首歌曲。
看图形做动作
教师出示图形卡片,让儿童根据图形卡片显示的节奏给熟悉的歌曲配上简单的节奏动作。如:图片。
引导儿童拍出节奏××××,熟练以后,以此节奏动作为歌曲配伴奏。亦可启发儿童自由地摆放和组合图形卡片,以得到不同的节奏型,如:
听歌曲画节奏
教师和儿童一起边唱歌曲,边用画线段的形式将歌曲的节奏画在黑板上。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来画,最后鼓励儿童边唱边画,还可以启发儿童自由地选择熟悉的歌曲,划出节奏。如:
看节奏猜歌曲
教师画出儿童所熟悉歌曲的节奏,启发儿童猜一猜是哪首歌曲。在运用这一形式的时候,应注意歌曲的节奏比较鲜明且富有特色。该歌曲是为儿童所反复练唱和熟悉的。
3.运用嗓音
音节歌唱游戏—是指在歌唱活动中,利用各种单音音节、双音音阶或者多音音节、象声词等填入歌曲中,替代原来的歌词,让儿童边唱边做简单的动作、游戏来培养和训练节奏感。
语言节奏朗诵—用有趣的、易记的字、词、句、短语、或者简单的儿歌,配上歌曲的节奏进行朗诵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
音节歌唱游戏
即指在歌唱活动中,利用各种单音音节、双音音节或多音音节、象声词等填入歌曲中,替换原来的歌词,让儿童边唱边做简单的动作、游戏来培养和训练节奏感。
语言节奏朗诵
用有趣、易记的字、词、句、短语或简单的儿歌,配上歌曲的节奏进行朗诵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它是学前儿童比较喜欢的一种节奏练习活动。如:
童谣歌曲
陈惠龄编配
三轮车
还可以加上其他象声词(如:叽嘎叽嘎)的节奏来配歌曲。
(一)节奏感的培养(续2)
4.运用特别选择的歌曲材料
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歌曲材料,以帮助他们感受某种特定的节奏。如歌曲《小猫猫跑》。可以帮助儿童感受节奏的疏和密:歌曲《跑跳步和踏步》可以帮助儿童感受附点节奏的跳跃和二分音符的平稳。
为培养、训练学前儿童的节奏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歌曲材料,以帮助他们感受某种特定的节奏。如:歌曲《小猫走小猫跑》,可以帮助儿童感受节奏的疏和密;歌曲《跑跳步与踏步》可以帮助儿童感受附点节奏的跳跃和二分音符节奏的平稳。
看节奏猜歌曲
教师画出儿童所熟悉歌曲的节奏,启发儿童猜一猜是哪首歌曲。在运用这一形式的时候,应注意歌曲的节奏比较鲜明且富有特色。该歌曲是为儿童所反复练唱和熟悉的。
谱例:
汪爱丽曲
小猫走小猫跑
汪爱丽曲
跑跳步与踏步
5.改变熟悉的歌曲材料
通过改变学前儿童已经熟悉的某些歌曲的节奏和节拍,与原来的歌曲作品进行对比,以加强儿童节奏感的培养。
如:
苹
选自香港教材
可以改变原歌曲的节拍,将4/4拍改成3/4拍,如下:
也可以改变原歌曲的节奏,如:
一、歌唱活动中音乐感的培养(续3)
(二)旋律感的培养
1.运用听觉、视觉和动觉的协同配合
为了帮助儿童掌握歌曲的旋律,唱准音高的位置,教师可以在教儿童唱歌的同时利用一定的直观教具—图片,配上手指的动作,以引导儿童将视觉、动觉上的高低与听觉上的高低一致起来,从而形成正确的旋律感。
2.运用嗓音:移调歌唱、唱旋律唱名、默唱
移调歌唱中,教师可以选择对某些歌曲做移调歌唱练习,如《学做解放军》原来是F调的,可以试着移至D调来唱。同时在移调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重复使用正确的描述乐音高低的术语,也能从一个侧面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声音高低概念。
唱旋律唱名:在歌唱活动中经常把唱旋律唱名作为一种有趣的音节游戏,不仅能在反复的练习中刺激儿童的听觉,以形成正确的音高概念,而且能够促成儿童自觉地将唱名与所听到的歌曲的旋律匹配起来,也为儿童日后的记读乐谱打下基础。
默唱是培养和训练儿童旋律感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和形式。所谓默唱,即不发出声音地唱。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采用部分字、词默唱的形式,不仅能够保持儿童重复练唱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听觉表象能力,以形成正确的旋律感,同时也发展了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默唱游戏设计的形式可有多种:可以是有规律的一小节(或一句)唱,一小节(或一句)默唱;可以是由儿童自由选定的任意部分的默唱;也可以是按字的递增(或递减)方式进行默唱。
一、歌唱活动中音乐感的培养(续4)
(三)结构感的培养
1.运用身体动作
在歌唱活动中,为了更好的帮助儿童感知、理解乐句的开始和结束,可以适当的采用身体动作参与的方式,一个乐句完成一个动作。
游戏目的:1.帮助幼儿认识手指
游戏方法:第一段,唱到哪一个手指“睡了”,即将其合至手心,唱最后一句时,双手手心向上握拳,并将额头放于其上,表示睡觉。第二段,唱到哪个手指“醒了”,即将其伸直最后一句拍手唱,喊“哈哈”时双臂伸于斜上方,双手伸直。
2.运用嗓音
它可以采用对唱和接唱的方法,通过分句演唱来培养乐句感,既可以是教师和全体儿童的之间的轮流和对答:也可以采用默唱的方法,有规律的分句默唱;还可以采用节奏插句的方法,即在一个乐句和另一个乐句之间插上有趣的节奏语言,以体会不同的乐句。
例如:
可以插进象声词,如:
一、歌唱活动中音乐感的培养(续5)
(四)音色感的培养
1.运用视觉
在歌唱活动中,利用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的相互类比,可以帮助儿童体会用恰当的音色来表现特定的音乐材料。如:画一只大狗熊,儿童会运用类比思维想象歌曲的音色可能是粗粗的、厚厚的、重重的:画上一只小蝴蝶,则会想象成比较轻快、细柔的声音等等。
2.运用嗓音
如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在演唱不同的小动物的的叫声时,应该用不同的音色处理:小狗的叫声是有力的:小猫的叫声是柔和的:小牛的叫声是沉闷的:小鸡的叫声是细细的:小猪的叫声则是粗粗的,等等。通过嗓音的模仿来表现各种常见的不同音色,更有利于对歌曲情感的表达。
(五)速度感和力度感的培养
1.运用视觉
教师可以向幼儿出示较直观的视觉图,使儿童将图与歌曲材料相匹配,从而选择恰当的速度和力度来表现歌曲。
2.选择特定的歌曲材料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专门针对一些在力度、速度上有明显对比的歌曲作品,通过前后的比较,帮助儿童进一步的感知和理解。
二、歌唱活动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创编动作
1.对于结构简单、工整,歌词内容富有动作性的歌曲,可以引导儿童展开一定的想象,为歌曲编出生动形象而有趣的表演性动作。
讲解:可以让幼儿这首歌曲变成小动物的叫声,并且配合相应动物的动作,增加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还有一类歌曲,歌词中既有具体的动作描写,又有较抽象的情感体验内容。
泥
选自台湾教材
这首歌曲中,教师可重点启发儿童怎样用动作来表现“我做它爸爸,我做它妈妈,永远爱着它”以及“它是个假娃娃,不是个真娃娃”等。
3.除了为歌曲创编配合歌词的表演性动作以外,还可以进行另外一种形式的创编,即为歌曲创编表演性的节奏动作。
4.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动作创编,教师都应注意启发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多观察周围生活,积累一定的动作语汇。
(二)创编歌词
1.学前儿童的歌词创编基本上是一种替换词的形式。歌曲多为简单而多重复的歌曲,歌词一般为儿童所熟悉和理解,且较易记忆和替换。
2.在为中、大班儿童选择歌词创编的歌曲时,可以适当增加歌曲中需替换和改变的成分,同时歌词的表现可以由具体的形象性向较抽象的情感性表现过渡。
3.在歌词创编活动中,教师还应注意为创编活动作好知识和语言上的充分准备,自然在引起表情因素,控制创编活动的时间长度及集体练习的密度,用于创编的歌曲一般只学一段,其余部分则引导儿童进行歌词的创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