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集邮沙龙的会场,那道熟悉的身影不再出现;
复旦大学集邮协会,永远失去了一位令人尊敬的会员。
今天,邮协的十余位成员怀着沉重的心情,在校工会活动室追思、怀念邮协名誉副会长郑宝恒老师。郑老师于12月6日15时在上海家中逝世,享年82岁。
默哀仪式后,陈刚老师介绍了郑老师生平。郑宝恒老师1941年8月16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7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1962年10月起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地理研究室工作,1988年任副研究员,2001年9月退休。他的专业和研究专长是中国历史政区地理、历史城市地理
和中国地理学史,加入过上海市历史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等学术组织,曾参加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工作,并参与《旧唐书》《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等著作的标点和条目编写。退休后,郑老师仍然积极参与复旦校史、历史学系系史的编修工作,深受同仁好评和学生爱戴。他兴趣广泛,爱好集邮、博物、书法、美术,为复旦大学集邮协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郑宝恒老师的道德和学术文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他忠于职守、追求学术、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在心。
参会人员依次发言,对郑宝恒老师的离去表示哀悼。
杨植震:2000年起,宝恒和我一起创立教工集邮协会,我们邮刊的前几期,都是宝恒负责对文字部分进行把关。在邮协里,他帮助大家制作邮集,完成文字定稿,花费了大量时间。此外,他还参与抗日战争研究、校史审定,还是工会摄影展的评委,活动很多。对同一事件存在不同看法的时候,他保持原则性,不偏不倚,公正对待。他为人随和,苏松柏老师生病后在崇明休息,他不顾路程遥远,亲自去看望。他集邮不看重经济利益,而是看对同学的邮识增长有没有帮助,他还发挥专长,手绘了很多历史地图送给大家。宝恒是一名真正的集邮者,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蔡璟孜:04年加入邮协后,和郑老师一起参加了很多活动,比如06年上海财大邮协成立大会,郑老师作为兄弟邮协组织代表出席并发言、07年邮协在枫林校区举办上海医学院创建80周年邮展,郑老师参加开幕式并为参观的师生讲解邮集,后来还一起去洪祥卿老师家中看望她。郑老师心里总是把邮协的事情,把他人的事情排在自己前面。这些情景历历在目,对郑老师去世的消息还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张平:郑老师去世的消息很突然,想到平时在邮协里与郑老师交往的情景,我感到非常意外和难过。
汪稼勤:一晚上没睡着,用一个字表达我的感受——痛。从参加邮协活动开始,就感到郑老师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人。他每次活动都不缺席,我和他有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每次见面我都会问一些复旦典故,一旦说起陈望道、谈家桢、谭其骧等复旦名人的事情,他总是滔滔不绝,每次活动结束都是最后一个离开。他不光参加邮协活动,还有其他活动,有时会觉得他很劳累。现在他离开了,我们要继续办好集邮活动,告慰郑老师。
郑广平:2018年学校邮展时,我第一次开始做航天邮集,郑宝恒老师把一大本他收集的航空航天邮品素材毫无保留地给我用,邮集后我生病了,直到第二年才把素材还他,郑宝恒老师却毫不在意。每次集邮协会活动,郑老师都会仔细介绍他收集和整理的邮品;学校办邮展,也许其他人偶尔提供一次两次邮集,而郑老师每次都提供邮集,为邮协贡献很大力量。
叶小海:郑老师对待邮展非常认真,是一位非常热心的成员,每次都分发很多资料。他的去世是集邮协会的重大损失,也是复旦的重大损失。
柳湘华:我从2014年开始参加邮协活动,感觉郑老师就像一本活的百科全书,教会了我很多集邮知识。每次参加活动,郑老师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工会活动中心都要关门了,他都还有很多想说的话题。我对他的去世真的特别伤心难过。
张顺根:退休前我在校档案馆工作,05年复旦百年校庆前,郑老师来档案馆查资料,从那时起开始认识郑老师,每次在档案馆见到他时,都能交流很多事情。郑老师讲了很多关于集邮的东西,就这样我也开始参加集邮协会的活动。他每年都为邮协成员写贺年明信片,很有价值。
浦德荣:郑老师几周前还给我打电话,说现在邮局订明年新邮票需要手机,郑老师没手机。我还劝郑老师不要预订,等到年底直接买年册,没想到这竟是最后一次通话。郑老师做事很认真,体现在他会把邮票的背景知识、相关的照片都做成贴片,展示给大家,还要考证一些广泛流传的说法是否准确。每年寄明信片前,他都要反复确认会员的地址,并亲自去复旦邮局,确保盖上复旦邮戳。今年邵德民老师和郑老师都过世了,邮协失去了两位重要成员。
马涛:本月1号郑老师有事找我,于是我拨通了郑老师家里的电话。原来郑老师收到了市工会邮协廖纯高老师的明信片,认为我们要有回应,最好以复旦邮协的名义回寄明信片向廖老师表示庆贺与祝福,上周日已办好,本想趁12月沙龙活动时当面告诉郑老师,没想到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每次活动,郑老师都拎着一个沉重的布袋,带着他自己的收藏主题,让活动内容变得丰富起来。活动结束后,我说开车送他回家,他不愿意麻烦我,都客气婉拒。
张政伟:在没参加邮协活动前,我就认识了郑老师,知道他帮学校搜集了很多资料,不光是邮品,还有很多和学校历史、发展相关的材料,希望校档案馆能重视郑老师的收藏。
陈刚:我在学生时代就开始收集复旦邮协发行的纪念封,当时没注意,后来才发现,早在八十年代,多套纪念封的设计人名字里就出现了郑宝恒老师,说明在复旦邮协成立的早期,学生邮协时代,郑老师就参与进来了。到了教工邮协阶段,他和杨植震老师一起建设邮协,如果说复旦邮协是一个大家庭,那么杨老师和郑老师就像是大家庭的父母。郑老师学识渊博,还有热心精神,每次他来文博系,一坐就是半个下午。看着郑老师的照片,仿佛他今天依旧来到这里,和我们一起参加沙龙活动。
郑宝恒老师之前手写、手绘了很多文章、地图,在成员发言后做了传阅。郑老师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12月10日上午举行,复旦邮协将敬献花圈并派代表参加告别仪式。

郑宝恒老师,1960年代
长征胜利70周年邮展,郑老师讲解邮集,2006年
郑宝恒老师在建校102周年邮展现场,2007年
医学院创建80周年邮展首日,郑宝恒老师讲解邮集,2007年
校庆105周年邮展,郑宝恒老师讲解邮集,2010年

《<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一百周年》邮票首发式,郑宝恒老师为会员寄邮品,2020年

复旦邮协成立40周年专场沙龙,郑宝恒老师切蛋糕庆祝,2021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