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片丹心三十载——记诺贝尔奖专题邮品收藏家费滨海先生

(2006-12-25 13:24:00)
标签:

杂谈

分类: 八面来风

       来源:《复旦集邮》第9期                   (部分内容来自《复旦》)

     2005年9月18日,光华楼6楼展厅里热闹非凡。百年校庆的重要庆典活动之一,“百年复旦,百年诺贝尔——诺贝尔奖专题邮品展”正式开展。此次邮展在二十余天内接待了众多国内外贵宾﹑社会友好人士以及在校师生。令大家感动的是,此次邮展的全部素材,都是由著名诺贝尔奖专题邮品收藏家费滨海先生无偿捐赠给我校的。

     费滨海先生六十年代初生于上海。还不到十岁,他已是一个小邮迷,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在物质与文化生活都较为贫乏的七十年代,通过阅读世界文学名著,费滨海找到了生命的绿洲,并渐渐步入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心灵世界。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自己在酷暑中苦读罗曼.罗兰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时激动的心情;忘不了读完《居里夫人传》时热泪盈眶的情景。而居里夫人正是他所尊敬的和了解得比较真切的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出于对文学和邮品的热爱,对诺贝尔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敬意,费滨海萌生了集藏“诺贝尔奖专题邮品”的念头。而正是这种心与心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使费滨海与“诺贝尔奖”结下了不解之缘,产生了挥之不去的“诺贝尔奖情结”,并由此开始了长达近三十年的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心灵对话。
     集藏“诺贝尔奖专题邮品”这一看似简单的想法,实施起来却绝非易事。它不仅要求集藏者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还需具备一定的邮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长期的努力累积关于诺贝尔奖的各方面学识和素养。为此,费滨海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对诺贝尔奖的专题研究与邮品的收集之中。大学期间,他用每月仅有的十四元助学金购置了当时所能见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和传记。在80年代初,人们总是能在卢湾区图书馆的阅览室看到工作之余的他专心致志埋头苦读的身影。这期间,他凭籍着非凡的热情与毅力,工工整整地摘抄了数千张关于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资料卡片。每当节假日,甚至出差的间隙,他总会忙里偷闲地穿梭在世界各地的集邮市场上“觅宝”。1935年土耳其发行的包括有六位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珍品邮票,就是他在集邮市场上以不菲的价格购得的。而为了丰富藏品,使“诺贝尔奖专题邮品” 富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费滨海更是倾其全力收集140余位健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亲笔题词与签名照片。
     近三十年来,正是凭借与这些大师们的“交流”而带来的心灵震撼,加之其异乎寻常的精益求精精神,费滨海不仅成为拥有诺贝尔奖专题邮票最多的收藏者,还成为了研究诺贝尔奖的专家。尤为重要的是,他渐渐体会到了诺贝尔奖的真正意义,领悟了生命的根本价值所在,那就是人类对科学、世界和平、美好心灵和崇高生活境界的不懈追求。
    “我忽然意识到,我不应该也不能独享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公之于众,与读者们一起分享这份喜悦。”这是费滨海的心声,也是他多年来的精神追求的必然结果。2001年12月10日,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由费滨海编著的《百年诺贝尔——获奖者纪念邮票、题词》(英文版)一书终于在诺贝尔颁奖百年庆典之际与读者见面。

    而在两年之后,费滨海先生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把他耗费近三十年心血所积累的有关诺贝尔奖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3010枚(件)各国邮票(邮品)、140余位获奖者的题词原件168张(含签名卡54张)、签名照片原件124张(含未签名照片10张)以及他所制作的精美贴片1311片悉数捐赠给我校。费滨海先生希望借助复旦大学喜迎百年校庆这一契机,实现他的“这些藏品来自于社会,应该回归社会”的美好心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