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由作家》:伟大的老师兼母亲——爱琳格鲁威

标签:
转载 |
分类: 小学 |
http://s15/middle/510ba225x99c84c15b90e&690
http://s13/middle/510ba225x75c73aed74dc&690
私人认为,这是一部可与《肖申克的救赎》相提并论的优质电影。
希拉里·斯万克塑造的爱琳格鲁威女教师形象,真实、可信、感人。
影片的开始,外包装十分花哨,一股脑儿的电视记录画面,把1992年真实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种族骚乱事件作为影片的历史背景呈现出来,一经影像的渲染,故事发生地俨然是一副罪恶之城的嘴脸。紧接着由女学生之一艾娃的日记自叙为视角,一上来就是暴力、枪杀、种族歧视、校园黑帮的元素充斥画面,误以为被拉入到一部黑帮电影中,没想到,随着剧情的发展,影片的主题却是积极向上的真情交流,观影的愉悦也随之渐入佳境。
一直到了片子结尾处,才知道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编写的电影。最后那一张“自由作家”的全家福中,很容易就能识别出女老师爱琳格鲁威的原型。这个令人尊敬的女老师,是这群原本心灵家园早已破败不堪的学生们最后的建设者,是她的执着的努力,重新恢复了学生们生活的信心,对朋友的关爱,对同学的信任,对社会的责任感,最关键的是,唤醒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当初执教鞭的爱琳格鲁威老师走进这一间203班教室时,“问题学生”们的互相敌视,满口脏话,拉帮结派,教室里弥漫着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斗殴的火药味,没有一个学生愿意学习,学校的教育在他们心中就是狗屎一堆。是什么原因令他们丧失掉少年应有的快乐,而变得如此颓废不堪呢?影片给出的答案是成人世界里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的思想在作祟,孩子们在这种现实的阴影下,在恐惧中长大,安全感被剥夺,于是想当然地把自己摆放在现实世界的对立面,走上歧途。
我一直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抗争身边这个无比冰冷世界时只能是徒劳。但是这个普通而平凡的爱琳格鲁威老师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改变了她的学生们。这是一个平凡人的成功,而这种成功在影片的表述中非常有说服力。她想方设法地令这群学生重新拾起课本,回到了书的海洋里;她鼓励学生们写日记,组织他们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她自费购买《安妮日记》给学生看;她还联系赞助商为学生们提供电脑,便于学习和写作。她把满腔的热情都倾注到这一群学生当中,她成功地为这一群迷途羔羊找到了航向。
影片的下半部分,我数次被影片中的细节打动,深情地感受着这种平凡真实的努力所给人的希望——那一名学生感人肺腑的日记独白;得知爱琳格鲁威老师不能继续任教三、四年纪时学生们失望的眼神时,无数个细节令整个教室似乎都披上了圣洁的光环,铺陈的是真挚的爱。无须事件、无须情节,举手投足都是感动。一直到影片结束时那一张生活原型中“自由作家”全家福赫然在目时,彻底把我抑制的感动一举击溃。
一生只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爱琳格鲁威老师身上体现出真正的人生价值,不过她也付出了代价,那就是丈夫的不理解,不支持,丈夫选择了离开。但即使在离婚的阴影下,也无法改变爱琳格鲁威老师的初衷,她牺牲个人的幸福换来了无数个学生的幸福,这是一个无法用衡量、用比较来评判的个人得失。这就是一部优秀电影的可贵之处,它能唤起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坚信有一个美好的结果,它的基础是扎根于现实的,不是超凡脱俗的造假。
与之相比,《唐山大地震》给人的感动很做作,很矫情,有人在你面前表现得很惨,博取你的同情心。本片不是这样,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美得令你陶醉,感动其中,不能自拔。
http://s4/middle/510ba225x99c84f7388d3&690
影片信息:
中文名:《街头日记》/(在美国叫《街头日记》,中国翻译为《自由作家》。
原名:〈Freedom Writer〉
地区:美国
片长:123分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06 年 01 月 12 日
|
主演:希拉里·斯万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