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2021-01-16 12:20:41)
标签:

转载

分类: 上兰文脉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历史的偶然性经常被人们忽略,如同两千五百年以前,东方圣人孔子在其政治出游过程当中,原想前往晋国、听闻窦犨事件、随即临河而返。窦犨何人?晋国大夫也是一代贤臣,因仁政德治理念与晋国正卿赵鞅相左而被杀。孔子不曾踏足晋国,日后的韩赵魏也分别走向法治变革,从而,深刻影响了千年走势。如今,孔子之叹远去,尚留窦大夫祠,为人们所观瞻。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窦大夫祠位于太原市西北方向二十公里左右的上兰村附近,毗邻军工泰斗即中北大学以及太原的北大门二龙山,西边就是所谓太原八景之裂石寒泉,东边另有山西名人傅山故居即西村霜树园街遗址。在这自然人文的交相掩映之下,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尤显突出,因为,裂石寒泉和傅山故居更多地是在当地拥有较大名气并略有争议,窦犨的志向高远和孔子的神交已久,却在治学者和治史者以及传统文化爱好者那里为人熟知,所以,规模不太大的窦大夫祠,反而更具三晋主流文化的早期代表性和区域性意义。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窦大夫祠占地面积将近两万五千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坐北朝南和中轴布局以及左右对称。其始建年代不详,依照晚唐诗人李频的游访曾经驻马看、窦犨遗像在林峦,可以间接获知,那时已经存在,位置略微靠南,宋代汾河泛滥而向北迁移现址。其中,李频曾经在长安任职并官至侍御史,前来北都太原当有可能。窦大夫祠主体建筑为元代重建,多为元惠宗妥欢帖木儿至正初期,距今大约六百八十年左右,还有宋代遗风,并且明清修缮。除了乐楼和南殿以及献殿与后殿以外,另有钟鼓楼和配殿以及耳房等,较为集中也较为紧凑。从而,也使窦大夫祠所留存宋元建筑在山西古建大群落里拥有自身一席之地。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窦大夫祠作为古代先贤祭祀建筑,其选址依山傍水也体现风水理论,比如,窦大夫祠位于汾河在出山口处的冲积扇平原,符合阴阳互补和生气蕴藏等。不过,当地民众千百年来奉窦犨为河神却表明这里是洪涝灾害频发地区,包括治水防灾和引水灌溉以及兴农通商等,形成窦犨作为一代贤臣的主要传说。至于,窦犨封地在此和上述施政细节等,相关文献当中所保留内容并不多,比较明确的,就是孔子家语的困誓和史记的孔子世家,记载窦犨和舜华被杀,其原因,据说属于政见分歧,即赵简子以法制和严刑等政治改革为主,包括以早期郡县制尝试取代传统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管理。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也有说法认为,窦犨和舜华被杀正应孔子所说危邦不入和乱邦不居,还有说法认为,窦犨和舜华被杀正是孔子所说未得志而慕贤和已得志而不义。不过,从相关历史研究看,后面两种说法并不具有充分合理性。毕竟,养正篇的泣思直臣尤其成语里的君不侮臣,历来直接指向赵简子。所以,孔子临晋不入,系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仁政德治理念的推广与实施在赵国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等,后来,韩赵魏等相继变法,不免受到赵简子以及赵襄子所谓简襄之烈的启发和影响。事实上,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仁政德治和法制严刑以及权略谋术始终交织在一起,孔子和窦犨以及舜华等属于仁政德治代表,赵简子和赵襄子以及子夏和李悝等属于法制严刑代表,申不害和鬼谷子包括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等属于权略谋术代表,足见窦犨作为先秦时期仁政德治代表之一所具有的政治正确和政治德性。其中,已经包含部分作为三晋文化早期代表,即三晋儒家以及三晋法家的重要代表包括三晋法家的法术势派,正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对比以便援古证今古为今用的重要思想遗产。与之相比,所谓裂石寒泉考证以及太原八景第一等,甚至裂烈冽列以及立字等地名演变,未必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首要。不然,窦大夫祠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如何寻觅?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窦大夫祠前,可见乐楼一座,坐南朝北,为硬山顶卷棚顶的勾连搭建筑,属于清代光绪年间重修遗存,面阔三间和进深两间,卷棚顶前檐下面明间宽而次间窄,均安隔扇门,两山墙开窗,台基条石垒砌和石板栏杆,屋顶琉璃装饰和琉璃剪边。这座建筑雕饰繁复,清代风格较为明显,檐下各斗拱纤小而密布且为斗口跳,尤其柱头斗拱和补间斗拱以及转角斗拱的象鼻造型和龙头造型以及枋间雀替等,颇为精致。同时,前檐柱头处各有彩色兽面,非常类似五台山金刚舞的密宗兽面,应为当代修缮时候附加,或许,是要突出窦大夫祠包括乐楼建筑的祭祀和酬神等综合功能,倒也能够点缀一些这样的氛围。此外,通面阔的大檐额或者说大檐栿保留了较为明显的元代做法,或许,是要呼应窦大夫祠主体建筑的元代风格,倒也能够给人留下先期的印象。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从乐楼转往北向,即窦大夫祠南殿,也就是山门。作为带前廊硬山顶建筑,其南向面阔五间而北向面阔三间,明清以及当代均有修缮,但是,保留了或多或少的元代风格。最明显的,是南向朱红色前檐墙的次间和稍间的琉璃团龙图案,浮雕的水柱与荷叶衬托着昂首升龙,也是窦大夫祠多处使用琉璃装饰的代表性特点之一,还是窦大夫祠作为当地求雨活动相关记载和传说的注脚性佐证之一,毕竟,龙形图案有着尊贵和避凶趋祥以及行云布雨的象征与功能,至于,龙形图案的建筑应用,在历朝历代都有着严格规定,窦大夫祠的团龙图案可能与元惠宗妥欢帖木儿至正初期的集中重建有关,曾经敕命也未可知。还明显的,是北向檐柱和内柱使用了承袭辽金直到元代的减柱法和移柱法,并且,梁架形制和用材大小同样承袭辽金包括元代风格。例如,常见的双昂或双抄的两跳五铺作计心造当中,在南向和北向均使用了斜拱设计包括假昂。特别是,明三暗五的整体结构简练规整并质朴沉稳,六椽栿和四椽栿以及平梁包括蜀柱叉手与合沓驼峰等一目了然,另有粗大檐柱和直木额枋包括龙首雀替等。此外,北向明间檐下的仁周三晋牌匾,恰如其分地点出了窦犨的政治理念。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从山门走进祠院,东西长开间配殿中,迎面就是献殿,也是前出抱厦,古风悠然。面阔和进深各为一间且完全通透,用作祭祀场所。单檐歇山顶,青灰筒板瓦和黄绿琉璃脊饰以及琉璃剪边钉帽包括菱形琉璃图案,字牌脊刹两侧龙首和正脊左右两端龙吻栩栩如生。檐下外跳和里转仍是双昂或双抄的两跳五铺作计心造,粗广檐柱略有卷杀且微有侧角,硕大阑额和普拍枋以及龙首雀替包括长跨度斜栿等,尽显元代建筑的豪放简约。最精美的,是殿内藻井,也是元代遗构。藻井出现时间较早,又称斗八,只是,元代藻井不施彩绘,仅以浅色颜料涂面,不过,结构十分严谨,做工非常精细,能够留存下来,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确值得仔细欣赏。例如,此处藻井分为上下五层,下面两层为长方形,上面三层为八角形,各层斗拱整齐密布,二层还有龛制四座,比例精巧且细节精美。同时,南向檐下的灵济汾源牌匾,反映着地方百姓对窦犨的神化崇拜和降福企盼。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献殿北侧紧邻后殿,元代风格的悬山顶建筑,面阔五间和进深三间,带前廊,实际上,与献殿共用檐柱而连为一体。其屋顶也是青灰筒板瓦和黄绿琉璃脊饰,较南殿和献殿更为绚丽。其斗拱与南殿和献殿同样,也是两跳五铺作计心造。当心间为元代板门并有盘龙雕饰且沥粉贴金还有相关题记,较为珍贵,次间和稍间为破子棂窗,显得古朴。殿内彻上明造,六椽栿等梁架构件稍加砍斫而较为随意,中央神龛供奉窦犨坐像,并以减柱法即省去前排内柱来拓宽礼祭空间。东西山墙和北墙下面有半高砖砌神台,据说,是为摆供龙王,已无任何塑像,此外,四壁也无壁画。后殿廊下碑刻集中,反映窦犨或为朝廷看中如宋代被封为英济候或为民间重视如百姓祭拜为水神或河神以及诸多修缮等。同时,明间檐下的鲁阳比烈牌匾,取意高古,解释多样,按照一般而通行的理解,有淳朴和高亮以及功业盛大和言行壮烈等深刻内涵,可以看作对窦犨的誉美。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在窦大夫祠中轴线主要建筑以外,尚有东院的关公殿和观音殿等小型建筑可供游览。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注:本文部分图片引用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窦大夫祠--太原地区传统文化巡礼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