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区级课题《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教学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2020-03-27 21:14:19)
标签:
小课题 |
分类: 2019区级小课题 |
西安市鄠邑区基础教育科研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项号 |
HYKT-19121 |
课题名称 |
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教学案例研究 |
||
负责人 |
万珊珊 |
所在单位 |
西安市鄠邑区光明小学 |
||
结题报告 关键词 |
想象力 |
||||
结题 报告 摘要 |
美术是一门艺术,通过美术学习,孩子们能够用眼睛去观察美、用心去感受美,用画笔去创造美,对于小学生来说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美术课堂中“造型•表现”领域是孩子们接触比较多的领域,也是小学美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学习内容,是美术学习的基石,通过对美术教学案例研究,探索在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更为有效的美术教学方式,形成能体现美术课程理念的“造型·表现”课教学模式,解决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难,对美术学习缺乏兴趣的问题。 |
||||
结题报告 |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美术是一门艺术,通过美术学习,孩子们能够用眼睛去观察美、用心去感受美,用画笔去创造美,对于小学生来说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美术课堂中“造型•表现”领域是孩子们接触比较多的领域,也是小学美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学习内容,是美术学习的基石,但相信在造型·表现课中,美术老师们都有这样的困惑: 1、这节课如果老师示范,孩子就会模仿、批量的复制老师的范画,学生就好比一个复制机器,作品完全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2、这节课如果老师完全不示范,不给学生一些技能的支持,放任自流,任由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学生可能能想出来,但表现不出来。 3、绘画工具较为单一,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和表现形式,不同程度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这些现象对学生绘画的创造力的发展非常不利。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创造力就是这样被我们“教”没的。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老师教学生画鸭梨,是在黑板上先示范画一个鸭梨,然后让学生们照着老师的这个鸭梨模特画,一节课我们能批量生产出好多的复制品,评价的标准就是和老师画的像或不像,而在日本,教师把一个鸭梨放在孩子面前,让孩子们观察鸭梨,自己画,画好后再进行讲评。美国的老师则会给每个孩子发一个鸭梨,放手让他们画,即使孩子把鸭梨画得像苹果,甚至像胡萝卜也不会责怪他,而是会和他讨论能不能种出长得像胡萝卜的鸭梨。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更是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因此也带来儿童绘画创造表现能力的不同结果。
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影响孩子全面发展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教育部要求义务段中小学生积极落实体育、艺术2+1课程,而小学的艺术教育更是离不开美术教育,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美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体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通过对美术教学案例研究,探索在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更为有效的美术教学方式,形成能体现美术课程理念的“造型·表现”课教学模式,解决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难,对美术学习缺乏兴趣的问题,此项研究对课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概括总结,使美术老师形成自己特有的“造型·表现”课堂教学模式,并能全面评价孩子们的“造型·表现”作品,使学生真正的上好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这类课程。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目标 小学美术教师要想上好美术“造型表现”课程,首先要明白我们的对象是“小学生”。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来制定小学“造型·表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1、通过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形成自己风格的“造型·表现”课堂新模式,提高教师的艺术水平和素养。 2、通过“造型·表现”课的教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3、通过建立正确的教学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创作乐趣,提高美术“造型·表现”的教学质量。 4、通过“造型·表现”的实践和理论探索,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延伸。 (二)研究内容 1、在不同年级和班级实施“造型表现”课的教学研究,探索日常美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2、学生美术工具的使用情况,学生现有美术作业的调查。 3、探究提高学生美术造型表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1) 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2) 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在观察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3) 通过临摹、添画、改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4、改变教师只注重课本,而忽视了地域资源的状态,拓宽丰富教学内容。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校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途径,通过在教学中发现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引导教师积极进行个人反思,不断改进。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收集、分析、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研究问题的现状有所了解,并作为研究问题的理论依据。 2、调查问卷法:通过下发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一幅好画的理解,对比分析学生对美术课堂的要求及喜爱。 3、实践研究法:以教育教学实践为立足点,设计研究实施方案——实践研究——交流反馈——调整改进——再研究实践,在研究实践过程中根据方案每一阶段实施的效果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根据问题调整研究步骤、措施和方法,使其合理化、科学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研究意义。 4、经验总结法:以课例为载体,行动研究为方法的研究过程中,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提升教学经验,形成结题报告。 (四)研究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年6月—-2019年9月)课题申报,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9年10月—2019年2月) (1)完成学生抽样调查;(2)学习文献材料,执行计划,开展研究;(3)开展听评课及教学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情况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4)收集整理课题活动的资料,形成“造型·表现”课教学课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年3月—2019年6月)总结各项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经过一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课题组两位美术老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有明显提高。 3、注重挖掘地域资源和身边素材。美术教学不能只注重课本教学,挖掘丰富的地域资源和易找的大批天然素材,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造型·表现”课内容也将更加丰富多彩。如:在教学《面具》时,会要求学生捡树叶、找树皮、蒿草等学生常见的、被视为废物的物品,来装饰面具,古朴而别致。
4、多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在课堂中,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分析、比较等逐步积累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造型语言,对优秀作品的奖赏点评更是能够启发学生的是创作思路,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力。 5、美术教学评价手段多元化。在“造型·表现”课堂中,我们不能一味的只从学生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进行评价,我们更应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作过程和完成作品三方面进行评价。我们形成课堂评价四部曲,即:说——想——创——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欲。
6、教师自身水平得到了提升。在课题研究的时间里,课题组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明显提高,而教师也通过小课题研究,促使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研究,从而改善了教学行为,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大大提升。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在实施课题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的教育理念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时会不注重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2)教学活动中创新不足,学生美术活动缺乏新意。 (3)课题组成员除教学任务以外,受其它事物性工作干扰,很难静心研究,加之文字功底较薄弱,进一步整理提炼出具有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还很欠缺。 2、改进研究的措施 通过本次小课题研究,我们已经基本明确了研究的思路和做法。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以提升课题研究的高度。 (1)加大业务学习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 (2)继续深化研究工作,做到多看、多听、多思考,创造性的开展美术活动,细化资料的分析、整理,使之形成规范、科学的研究成果。 |
||||
参考文献 |
1、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 2、韦文艳. 3、张海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