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横山塔(龙游县·横山镇·横山村):天马驯槽造化工,层峦宝塔影重重

(2014-06-18 10:54:24)
横山塔,原名“横峰塔”,坐落在龙游县横山镇横山村南塔山,建于明嘉靖甲午年(1534),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约30余米。1989年12月12日,横山塔列入第三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横山塔史考》
黄胜元(龙游县图书馆馆长)
摘要:龙游历史上塔多殿多,故有“九塔十殿”之称。明嘉靖年间修建的横山塔以它特有的构筑技巧、完美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跻身于省级文保单位之列。文章对横山塔的建造年代、缘由及建造者等几方面进行了考述,从一个侧面反映明朝中期的龙游社会风情。
关键词:龙游横山;楼阁式塔砖;横山塔

02:横山塔,原名横峰塔。位于龙游县城东北部,距县城约16公里。矗立在横山村南数百米外一突兀的小山丘上。山势不高,海拔约60米,塔因山而得名。320国道经塔下贯通南北。横山塔高27·8米,为八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建筑结构合理,造型优美。塔之各层收分较和缓,层间腰檐以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形同竹节,使整个塔身显得庄重而古朴。檐上设平座,檐下墨绘转角斗拱,补间亦绘一斗三升斗拱,二至七层均设有四个方向错开的壸门,门的大小能容一人曲身入内。须弥座为红砂石砌成,高60厘米,束腰部分刻有卷草纹饰,底层壁体厚度为116厘米,东西南北向各置较高大壸门,供人出入。塔内空地直径350厘米,通体宽敞、明亮、通风。塔之内壁上尚有木结构件的遗存。伫立塔外仰视,整座宝塔高耸入云,虽经数百年沧桑,依然挺拔俊秀。然而,岁月的变迁、风雨的剥蚀,已使塔身砖块多有脱落,以致十分斑驳,间有裂隙。塔顶部分已经不存。该塔1989年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3:横山塔建成于何时呢?民国《龙游县志》如此记载:“(横山塔)年代未详”。近年来,从剥落钙灰的塔砖上,我们陆续发现塔砖侧面模印“大明嘉靖甲午横山张氏塔砖”楷书字样。这段简洁的文字,表明该塔建于公元1534年。2007年6月,由龙游县文化部门组织,对该塔进行整体搭架测绘。我们有幸登临塔顶,一览古塔的全貌。令人惊喜的是,在塔顶,我们看到了铁质露盘,露盘表面铸有铭文,全文如下(从右至左按原序排列):这段铭文,共122字。它更为明确地告诉我们,横山塔始建年代为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六月,嘉靖辛丑(1541)年冬封顶竣工,工期历经七载有余。那么,如此宏大的工程,如何筹建,又为谁所建?造塔的缘由何在呢?


04:前面讲过,横山塔剥落钙灰的塔砖侧面模印“大明嘉靖横山张氏塔砖”字样,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建塔者应为龙游横山张氏。那么如此巨大的构筑工程,仅以张氏一族自建,其难度可想而知。
首先面临的是建塔的资金问题。据1985年横山镇东坞村出土的一方墓志碑《明故益府引礼舍人东谷张君墓志铭》记载:“……(塔)计所费不下千金,君(指张东谷,名倬)为定约,众乐于输……”众所周知,明朝嘉靖间,正是龙游商帮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民众崇商风尚日炽,百姓家庭富足。民国《龙游县志》亦有载:“民庶饶,喜商贾,士则缉学缀文取仕进”,便是这一时期龙游社会的真实写照。

05:在此背景下,建塔的资金筹措也就并不困难了,所以“(张氏)众乐于输”。其次是推举宗族中德高望重者出面主持建塔事宜。据《横山张氏宗谱》中《塔志铭》记载:“……明嘉靖间族人倬公、富玉公、环公等,因建新塔(横山塔)镇之……”《塔志铭》中的“倬公”,号东谷,此时正宦游江西益王府为引礼舍人。此外张富玉、张环皆为族中有声望者。
令人遗憾的是,张倬还未等到建塔开始,便离开了人世。《明故益府引礼舍人东谷张君墓志铭》如是记载:“……嘉靖十三年四月, (张倬)归自江西,有疾不治,越十四日,辰时遂殂。距生成化乙巳年二月十九日卯时,享年五十有一。”建塔主事张倬去世后,横山塔于该年六月正式奠基兴建,具体的组织落实自然由张富玉和张环二人担当。

06:关于建塔的动因,当地人相传是因为横山村南面的天马山挡住了张氏的水口,故建塔镇之。我们从横山塔的地理位置看,塔建于村外一突兀的山丘上,整体山势绵延而和缓。古时就为一方胜地。张氏先祖于南宋间卜居这里时,便是考虑到此地优越的地理环境。《横山张氏宗谱》这样记载:“横山者盖因横峰(天马山)作案,一乡形胜在焉……”文中点明的天马山有若村前的香案。山下又有溪流蜿蜒,村后有高山顶作依靠,自然生气凝集,是理想的人居之地。然而,风水师眼中的天马山却有美中不足之处,认为天马山的马首朝向外侧(南面),而不作回首眷顾之态,这让张氏的裔孙们颇为遗憾。《横山张氏宗谱》中《塔志铭》记载了这一内容:“横山宝塔于张祠面山之巅,山形如天马驯槽,堪舆家嫌其首不内顾,明嘉靖间族人倬公、富玉公、环公等,因建新塔镇之……”由此可见,横山张氏建塔是为了改善“风水”,趋利避害。

07:而又据《明故益府引礼舍人东谷张君墓志铭》记载:“……张氏仕进多不利,风水家以为横山挡张氏水口,议欲建塔镇之……”据此,我们方确知,建塔的真实缘由还是因为“张氏官场失意”,希望籍此以改善风水。这也可从两首诗中得到印证。
《横峰宝塔》(张兆瑞)
天马驯槽造化工,层峦宝塔影重重。
花开应兆占科甲,文笔冲霄势独雄。
《横峰宝塔》(张宏约)
横峰作案塔玲珑,百尺层楼七级通。
功名何处占嘉兆,但看榴花顶上红。
这二首七言绝句摘自《横山张氏宗谱》,是明代横山张氏裔孙张兆瑞和张宏约所写。他们形象地赞美了龙游横山塔独特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和构筑艺术,表现了这座明代古塔的雄浑气势。同时,诗中也深情地寄托了横山张氏祈盼在宝塔的庇护下,张氏家族从此科甲蝉联、簪缨奕叶的愿望。

08:关于张氏“仕进不利”的记载,我也作了些考证。据《横山张氏宗谱》和民国《龙游县志》记载:横山张氏先祖自理宗开庆(1259)年间徙居县北横山,元时斯族张庆肆公任河南按察副使,“遂开一族仕进之端”。此后一直到明嘉靖,其间鲜有闻人,虽有出仕者,但亦并未成气候。如:建塔主事之一张倬,宦游江西益王府,生前一直为王府中“引礼舍人(从九品)”;其子文介,亦如其父,“常游益藩,礼为重客”,但一生仅“娴于词赋,澹雅秀逸”。虽位居明朝十二名家之列,却并未谋得一官半职;同族人张轲由庠生而拔贡亦未有出仕的记载;张显明正统五年贡生,曾任潮阳知县,但早已赋闲在家,垂垂老矣。欣喜的是,在横山塔巍峨耸立即将封顶之时,嘉靖二十年春,张氏族人张文愚在参加殿试时一举中榜,被御赐进士出身(第二甲)。张文愚中取进士,这冥冥之中仿佛应验了张氏建塔的初衷。这令整个张氏家族兴奋不已。文愚此后出任“新淦知县”。然而,张文愚的仕途并没有因为横山塔的庇护而一帆风顺,进而飞黄腾达。相反,张文愚在任新淦知县后,又“未几罢任,人惜其才未竟厥施”。当然这已是建塔之后的事了。其它关于横山张氏出仕者,史料中并无记载。

09:自宋开庆到明嘉靖的二、三百年间,张氏家族已是人众族繁,尊称龙游名宗,为一方望族。然而,科举乏人,仕途不顺,这让张氏子孙深为忧虑。
他们四时馨香祭祖,在氤氲的香烟里,祈盼能在列祖列宗的冥视下,子孙贤才迭出,仕宦相承。最终,横山张氏便以建塔这一“壮举”,试图来振兴宗族的仕运与文风,扫却心中积久的阴霾,进而重新鼓起张氏“仕进”的信心,高扬起希望的风帆。

10:至此,我们已清楚地知道横山塔为明代嘉靖甲午(1534)年始建,于辛丑(1541)年竣工,工期历经七年有余。倡议建塔人为横山张氏族人张倬、张环、张富玉等。建塔经费为宗族集资。至于建塔的缘由,则为张氏仕途失意,希望籍此改善风水。横山张氏举合族之力建塔的行为,在今天看来,实在令人莞尔。但此塔的兴建并遗存至今,使我们今天能有机会欣赏到明代高超的建筑艺术,并透过它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情,不失为一件好事。

11:如今,塔山草木异常茂密,一条蜿蜒而上的小径,被各种杂草遮蔽,踩着些许有志前来观赏古塔的行者的脚印,在雨伞的遮挡下,缓慢却努力前行,走到塔底,回望身后,已失艰难来路。

12:顺道,横山塔下的高山村,寻觅传说之中的绍衣堂,据说已经被拆迁异地保护了,唯留残垣颓壁。村中还保存着一些意味怀旧的古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