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羊毛变性处理后理化性能的变化

(2012-12-28 10:08:33)
标签:

羊毛

染色

变性

理化性能

杂谈

分类: 技术类

 

 

羊毛变性处理后理化性能的变化   

 羊毛变性处理技术是一项以提高原料使用档次、改善羊毛品质及适应羊毛织物向凉爽、柔滑方向发展的一项较新的技术。常采用的是减量细化法(近几年,拉伸细化法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羊毛细化方式),其基本原理是:将羊毛表面鳞片部分或全部腐蚀去掉,以达到丝光和变细的目的,去除羊毛表面鳞片工艺比较成熟的有氯化和蛋白酶处理两种方式,目前生产中羊毛变性处理使用较多的还是通过氯化处理,使羊毛纤维表面形态发生变化,再通过脱氯及一定的化学处理,赋予纤维手感和柔软度,使羊毛品质有所提高。羊毛变性处理是指对羊毛表角质层(厚度约为5µm)的表面处理,发生在羊毛纤维的无定形区。由于羊毛角朊的表面形态、组织结构和理化性能对纺、织、染整加工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当羊毛表角质层通过氯化、氧化处理,发生了蛋白质鳞片的膨化、降解、脱落(剥离),使羊毛角朊的表面形态发生一定的变化。正是由于变性羊毛的理化性能的变化,决定了变性羊毛生产工艺的特殊性.

(1)变性处理后羊毛的细度有所下降,促使产品手感柔软、细腻。羊毛纤维的平均长度相应降低.

(2)变性处理后羊毛纤维的强力和伸长也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是很大.

此外,变性处理后的羊毛,由于表面鳞片的剥落,其吸湿性能有明显提高;由于定向摩擦效应降低和吸湿性的提高,使变性毛的比电阻下降,这样有利于提高可纺性;变性毛的比重略有上升;由于表面部分鳞片剥落,耐磨性能提高;变性毛对光的反射程度增强,光泽提高;变性后的羊毛缩绒性下降.

 氯化处理

氯化处理是对羊毛进行氧化处理的过程,该技术是通过使用有机氯化剂(即释氯剂)进行氧化处理则。通过剥去部分鳞片,使品质较低的羊毛鳞片脱落后,接近于羊绒的鳞片结构。生产中使用较多的释氯剂有二氯异氰尿酸钠,二氯异三聚氰酸及其钠盐,这两种释氯剂在有水存在时,能发生水解,水解生成的HClO释放出浓度较低的有效氯与羊毛缓慢反应,其中氯与羊毛反应的速率,可通过pH值或温度进行控制。反应速率随pH值的下降或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如果温度升高过快,处理不充分不均匀,反之处理时间较长。如果pH值大于7,虽然氧化作用缓慢,处理较均匀,但是羊毛容易泛黄。因此,为了保证氯化处理充分而又均匀,在生产实际中要严格控制。

氯化剂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处理的效果。正式生产前曾对氯化剂用量为4%5%7%(对羊毛重)做过小样试验。通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明显看出,在氯化剂用量为4%时,大多数羊毛鳞片的边缘变钝,端部变得平滑,小部分鳞片被溶去;当氯化剂用量为7%时,羊毛纤维的表面已相当光滑,而且手感柔软,绝大部分的鳞片已被去除。由于 羊毛经氯化处理,羊毛表面会受到损伤,羊毛纤维强力下降,羊毛纤维鳞片的变化,又使纤维的抱合力下降,将会给后道工序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氯化剂用量的增大,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因此,氯化剂用量必须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氯化处理的深度只限于在鳞片外层的0.15-0.20µm之间,这样的氯化处理反应是较缓和的。

 脱氯处理

羊毛经过氯化处理后,纤维上还有少量的有效氯,如果不将这部分氯脱去,氯与羊毛容易生成黄色氯胺类化合物,使羊毛泛黄。因此,必须加入脱氯剂进行脱氯处理。通常采用焦亚硫酸钠处理,其脱氯反应式如下:

2NaHSO3+2Cl2+2H2ONa2SO4+4HCl+H2SO4

为了保证脱氯作用彻底,焦亚硫酸钠的用量一般较氯化剂的用量多1%。因此,为了保证处理得比较均匀,缓慢升温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焦亚硫酸钠逐渐分解为亚硫酸钠。

 柔软处理与酶处理

经过脱氯处理后,羊毛纤维的手感还比较粗糙,需要进行一定的化学处理,提高手感的软、滑、糯程度,这也就是羊毛变性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现在生产中一般采用特种柔软剂和胰酶处理。经过小样试验发现,加入5%的柔软剂和2%的胰酶,处理后羊毛比较理想。在进行酶处理时,溶液的pH值和温度的控制十分重要,因为胰酶只有在适当的pH值条件下和温度在46左右才具有最大活性和稳定性。胰酶用量也应合适,否则会严重影响后道工序生产,这道工序可仿羊绒,达到高的附加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