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特殊幼儿同伴交往研究(开题报告)
(2012-09-09 23:51:31)
立项号
|
2012XKT-YJ007
|
课题名称
|
3-6岁特殊幼儿同伴交往研究
|
负责人
|
高东慧
|
所在单位
|
陕西师范大学幼儿园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中关于学前教育的条例,表示要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促进孩子的发展。孩子的发展离不开他生活的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能动的环境,自然环境属于外在可以创设的环境,但是能动的环境则是幼儿身边的人物互动对其自身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通过与家长、同伴及社会中的人进行交往互动,不断发展不断走向社会化。同伴交往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在学习、游戏、生活中,与同伴之间相互作用的行为,以及由此形成的同伴关系。
幼儿,尤其是年幼幼儿,认知上往往带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只有在与同伴交往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到他人观点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学习理解他人、约束自己,从而实现去自我中心化。同伴还可以给个体带来稳定感和归属感,幼儿在成长中的烦恼通过与同伴交往得到宣泄、安慰同情和理解,从而帮助他们克服情绪上和心理上可能产生的问题。同伴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相似的水平,这为幼儿社会化提供了合作和平等交流的基础,使得幼儿之间易于建立起平等的、互惠的、协作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少研究表明,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的发展,有利于各种经验的获得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利于情感支持的增加。
然而在班级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个别孩子虽然身心健康但行为表现异于普通的幼儿,他们往往游离于班级之中,我行我素,干扰班级常规生活,不利于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他们这么特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教育者和主要抚养者应该注意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应该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选择3-6岁特殊幼儿的同伴交往进行研究。通过本研究,期望可以为幼儿同伴交往研究及社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补充,同时,本研究为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或抚养者)对特殊幼儿的同伴交往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因此,3—6岁特殊幼儿同伴交往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2意义
理论意义: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方式和内容,早期同伴交往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课题研究通过多种方法对3-6岁特殊幼儿的同伴交往进行研究,在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培养方法,以此丰富幼儿同伴交往发展及社会化发展理论。
实践意义:
通过对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和分析,一方面为幼儿家长提供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具体方法,帮助幼儿获得愉快的同伴交往体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不同年龄段幼儿同伴交往的培养方法,提供家园合作的依据和指导。
|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
2.1课题界定
“同伴,一词的中文原意是伴侣、同行者,现今指在一起工作或生活的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同伴是彼此之间地位平等的人,同伴的英文为peer,表示同辈的意思,peer拉丁文原意是平等的,指某些功能,如技能、教育程度,或者某些条件,如社会经济地位相等的人。我国学者张文新认为,同伴是指幼儿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韦氏新大学词典》把同伴定义为“彼此之间地位平等的人”。心理学家也认为,同伴是“社会上平等的”、“共同操作时,在行为的复杂程度上处于同一水平的个体。由此可见,同伴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年龄相同或相近;社会地位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由此可见,对于幼儿园3岁到6岁的幼儿来说,所有的幼儿园小朋友都具有同伴的特征。
从词源上看,“交往”一词来自于拉丁语的Counis,原意是指共同的、通常的,现在人们一般将其理解为分享思想与感觉,交流情感、观念与信息。交往的中文意思是互相走动、拜访、来往。心理学上,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由此达到一定的认知;社会学上,交往是指人们特意完成的交往行为或通过交往行为而形成的特定的社会联系群。
由以上同伴及交往的概念界定,本课题中将同伴交往的概念界定为: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在学习、游戏、生活中为了分享思想与感觉,交流情感与信息而进行的一种共同活动。而本研究中的“特殊幼儿”非广义上的天才或残障幼儿,而是在狭义上的处于班级中,游离于班级,行为表现异于普通幼儿的个案群体。
幼儿园不同年龄的表现特殊的幼儿,其交往的特点不尽相同,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选择3—6岁特殊幼儿同伴交往进行研究。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幼儿同伴交往研究及社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补充,同时,本研究为如何实现幼儿之间更好地同伴交往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
研究对象:3-6的特殊幼儿30名。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访谈法
研究设计:
第一阶段:参照陈帼眉教授主编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和刘俐敏主编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发展评价研究》中的儿童社会性交往评价的维度和内容编制幼儿同伴交往教师评价问卷、幼儿同伴交往家长影响因素问卷。
第二阶段:
1、发放幼儿同伴交往教师评价问卷、幼儿同伴交往家长影响因素问卷。
2、为了解特殊幼儿同伴交往状况,本研究采用陈帼眉教授主编的《学前幼儿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中的测量方法——同伴提名法,对特殊幼儿所在班级的全体幼儿进行测量,让每一名小朋友从全班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一起玩的三名小朋友,并说明选择的理由。采用录音的方法记录被测量幼儿的回答,整理出被观察的幼儿被正选择(受欢迎)和被负选择(被拒绝)的次数及理由。
对测量结果评价的依据是:
(1)被5名以上小朋友拒绝,则同伴关系较差;
(2)被5名以上小朋友欢迎并无人拒绝,则同伴关系较好;
(3)以上两种以外的情况,则同伴关系一般。通过测量结果,最后得出被观察者的同伴关系。
3、采取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在每一年龄段选取2名特殊幼儿,其中男孩和女孩各1名,作为定期观察的研究个案,对选取的6名特殊幼儿分别进行为期30天的观察,对观察结果进行描述性记录。
第三阶段:
采用访谈的方法,以口头的形式进行有目的的研究性交谈,根据被访者的回答搜集客观的事实材料,以准确说明样本的一种研究方式。本文通过对特殊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及幼儿同伴采用个别访谈的方式,一方面了解特殊幼儿同伴交往的问题及其原因,另一方面了解幼儿教师对特殊幼儿同伴交往的评价、教育指导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有益补充,以取得对研究结论的支持。
第四阶段:
运用SPSS17.0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
1、特殊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2、特殊幼儿同伴交往与其他幼儿相比有无显著差异;
2、幼儿家长(或主要抚养者)的自身交往能力、对幼儿的要求、亲子交往、家长教育观等各影响因子对幼儿同伴的影响程度;
3、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特殊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4、探寻幼儿教师、家长对特殊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有效教育策略。
第五阶段:成文阶段。
|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
1、幼儿同伴交往教师评价问卷、幼儿同伴交往家长影响因素问卷;
2、《学前幼儿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
3、相关论文;
4、教育随笔;
5、特殊幼儿责任感培养的体会及论文;
6、幼儿活动图片及音像资料;
7、结题报告;
8、研究工作总结。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