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冲樽俎间,制胜在两楹

(2014-06-05 07:54:11)
标签:

文化

分类:

http://s3/mw690/0031GeAsgy6JqDP77hM82&690

 

折冲樽俎

zhé chōng zū

  

樽俎折冲,指不以武力而在宴席交谈中制胜敌人。后泛指外交谈判活动。

折冲,使敌人战车后撤,指击退敌军。讲的是春秋齐国晏婴的故事。

engage in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出处】:此语出自《战国策·齐五策》苏秦说齐闵王曰:“臣之所闻,攻战之道非师者,虽有百万之军,北之堂上;虽有阖闾、吴起之将,擒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冲,折之衽席之上。”晋·张协《杂诗》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冲樽俎间,制胜在两楹。” 

  【事例】:曾朴《孽海花》第六回:“总算没有另外赔款割地,已经是他~的大功,国人应该纪念不忘的了!”

  折冲

  起源于折冲骑,其最早出现在中的春秋时代,是一种战车,它的名字的来历就是因为它能遏止别人的冲锋,好象把刀折断了一样,起名折冲,后来因为这种战车车身过大,不利于逐渐来临的战国时期的大型战争,渐渐的淘汰。在汉朝时期,折冲骑兵是外交官的护卫兵,后来有人称这种外交为折冲外交,渐渐的成为一种官位,在三国时期,夏侯惇,甘宁都曾被封为折冲将军。在这里起名折冲的意思,就是从起战术战法上命名的,多少和三国时期的突骑兵有所不同。

  樽俎:

  (zunzu)

  青铜器。同“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后来常用做宴席的代称:折冲樽俎。

  谓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语本《战国策·齐策五》: “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於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

  折冲樽俎:不用武力而在酒席谈判中取胜。讲的是春秋齐国晏婴的故事。[1]

典故

  春秋时期,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形势,晋平公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大家都有些醉,范昭借着酒劲儿向齐景公说:“大王,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齐景公对左右的人说:“把酒倒在寡人的酒杯里拿去。”范昭接过一饮而尽。晏婴看到后,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给大王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上,君臣各用各的酒杯。范昭故意违反礼节就是要试探齐国君臣的反应,但被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最佳时机,我试探了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打,绝对没有必胜的把握。

  这就是折冲樽俎典故的由来。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