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幸福,快乐,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担心,没有恐惧,让我们感到安心的地方,这个地方便可以称为是家。
当我们还是一个胚胎的时候,我们的家就是母亲的子宫,她让我们感到温暖,舒适,适宜的居住环境,我们惬意的生活在子宫里,无忧无虑,我们感到安全舒适。当我们离开母亲,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就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伤,我们离开了那个让我们感到安心的地方,要面对如此寒冷,如此陌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一生都是寻求一个叫做安全感的东西,这就是“家”。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71091d634a1ab2e7dda189cc22c923b8.jpg
第一个与我们建立安全连接的是母亲的乳头,在出生后到一两周岁,我们通过母乳来寻求安全感,寻求“家”的温暖,所以家是什么?家就是一个体外的子宫,让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安身立命之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家”的最理想状态。
我们作为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真正面对的第一个世界不是现在这个物质的世界,而是心灵的世界,我们刚刚出生的时候,认为母亲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认为这个社会是以我为中心,予取予求的,我们在子宫里的期待,在家庭里也同样希望得到满足,这样我们的心灵才是安全的。
所以我们出生之后的三年之内,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就成了我们心灵健康的基础,到了我们成年之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建立亲密关系,感情的基线和底色。所以在我们出生后的那个家庭中,如果给予我们足够的安全保护和心理弹性的话,我们就会健康快乐的成长,如果过于宽松或者是过于紧张的话,我们的人格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9428d650ce21490d440b192a3c28162b.jpg
父母们在读完下面的文字后,也可以在这个周末做个实验:一边让宝宝做游戏,一边让妈妈离开,此时,不同依恋类型的宝宝会作出不同的反应,而这通常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紧密相关。
NO.1安全型依恋
宝宝表现:
妈妈在场时,能自如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靠妈妈,更多的是用眼睛看妈妈、对妈妈微笑或说些什么;对陌生环境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妈妈离开时,宝宝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一定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妈妈回来。
妈妈回来时,宝宝会立即寻找与妈妈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而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教养特征:
父母对宝宝的需要敏感,态度积极;与宝宝经常有互动,与宝宝一起做相同的事,一起笑、一起做动作,为宝宝的活动提供情绪支持,并经常激励宝宝。
NO.2回避型依恋
宝宝表现:
对妈妈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妈妈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而是直接忽略,不予理会,自己玩自己的,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有时也会欢迎妈妈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宝宝并未与妈妈形成特别密切的亲子关系。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作无依恋婴儿。
教养特征:
父母对宝宝不敏感,表现消极,很少满足宝宝的需求;很少从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中获得乐趣。或者,对待宝宝过分热情,刺激过度,经常对宝宝喋喋不休,强行给宝宝制造某些需要,让宝宝不堪其扰。
NO.3矛盾型依恋
宝宝表现:
这类宝宝在妈妈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
妈妈离开时会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
妈妈回来时,对妈妈的态度又很矛盾,心里既想与妈妈接触,又有些反抗。如果妈妈想抱他,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这时他已不能再重新回到游戏,而是不时地朝妈妈这里看。
教养特征:
矛盾性依恋宝宝的父母教养方式通常不一致。他们对宝宝时而热情时而冷淡。宝宝对父母这样的态度和方式会感到绝望,为了获得关注,他们要么黏住父母,要么哭闹,如果一切努力都无效的话,他们就会变得愤怒、怨恨。
NO.4混乱型依恋
宝宝表现:
这种类型的依恋最不安全,宝宝最没有安全感。
妈妈回来时,宝宝的表现比较无所适从。妈妈拥抱他们,他们的表情会比较茫然,情绪会稍显忧伤,会躲开妈妈的目光。一些宝宝在得到妈妈的安抚后会大哭,或者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冷漠的姿势。
教养特征:
混乱型依恋的宝宝通常受过父母的忽视,或者受到过父母对其身体上的虐待。这些宝宝的妈妈通常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这些妈妈自己也会经常出现恐惧的、矛盾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
为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我们的孩子是健康的,幸福的,是有安全感的。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能给孩子什么呢?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需要融合的爱,就是我爱你,所以我希望和你的关系更亲密,希望我们的关系更友善更好,唯独父母之爱,父母之爱是为了分离的爱,我爱你,所以我让你从我身上吸取养分,让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人,成为你自己。父母之爱,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分离,所以我们作为父母,能给孩子什么呢?我们能给他的就是让他拥有完整健康独立的人格,让他从成为他自己。
所以在孩子教育中,很多人说思想品德教育,数理化教育,兴趣爱好培养等等都重要。在我看来,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两点。
(一)保持良好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就是做好父母的本质工作。孩子把你们当成他的父亲,母亲,父母也把孩子当成孩子。现在很多家长把自己作为孩子的老师,兄长,朋友等,孩子成绩不理想,老师骂你家长一通,然后你回去劈头盖脸又骂自己的孩子一通。这个时候会怎么样,孩子会觉得你跟他不是一伙的,你和老师是一伙的,那自己孩子就会跟你说谎,或者到后面就干脆不和你交流。你们俩的亲密关系没有了,同样的,你对孩子的影响力也就没有了。
(二)做孩子情感情绪的支撑。知识可以别人来教,但是情感别人无法替代你来教,如果别人替代你来教了,你这个父亲,母亲也就成了别人了。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叫父亲母亲,人家凭什么喊你一声父亲母亲,你有什么资格做人家父亲母亲。所以你一定要心智比他更成熟,情绪比他更稳定,当遇到一些风雨变化的时候,你身为父亲母亲,你能为他撑起一片天。
现在亲子教育之间,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开心,他自己就不开心了,非得孩子不开心了,他才觉得开心。玩心重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一个孩子在你这里得不到情感情绪的支撑,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找父母,而是找其他人帮忙的时候,你这个父亲母亲也就真的成了别人了。我相信世界上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是健康的幸福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请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和自由度,让我们的心灵更加滋润,有弹性,丰满,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够身心幸福和健康。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91f49a27cd5081acfef1addc3d12926b.jpg
===============郝晓晨===================
郝晓晨,资深心理咨询师,用深度的心理学来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擅长领域:自我成长,人际关系,婚姻家庭,夫妻关系,恋爱,青少年问题,亲子问题,一般心理问题。
咨询心语:遇上更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