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溶解与乳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6-08-21 11:47:17)

《溶解与乳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太元路学校  王珂

一、教学理念和理论依据

1.1  教学理念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初中化学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强调化学学习与学生原有生活情境的关系,不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旨”。1.2  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主要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各种过程和素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创造教学情境,应用学习共同体来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

2.1 教材分析  

2.1.1  九年级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

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根据生产生活的实例,了解溶液的组成、特征以及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九年级目

  标要求

课程课时

目标

课程基本

理念

 

 

 

 

 

 

 

 

 

 


 

 

 

 

2.1.2 教学内容在不同版本的呈现方式

通过对四个不同版本初中化学教材(粤教版、人教版、仁爱版、鲁科版)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分析,整合教材,形成了本教学设计。

 

 

情境线

知识线

粤教版

观察活动:向硫酸铜、酒精、泥沙和食用油中加水,观察现象

知识视窗:常用的有机溶剂

实验:比较等量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快慢。

认识分散现象、溶解、溶液、溶质和溶剂,判断溶质和溶剂、区分溶质和溶剂

溶剂在生活中的用途、危险性和注意事项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人教版

介绍】:海水中溶解很多物质

实验:蔗糖溶解

 

实验: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比较

 

实验:在红墨水中加入酒精

图片: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

 

  认识溶解现象、溶液、溶质和溶剂、溶液的特征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溶液的广泛用途

仁爱版

实验植物油、土壤、蔗糖在水中的分散

图片】:用高锰酸钾、硫酸铜和水配置溶液

图片展示:不同状态的溶质于水溶形成的溶液

分散现象、溶液、溶质、溶剂定义

 

理解溶液的组成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鲁教版

实验】:食盐的溶解

思考

  食盐颗粒为很么不见了?

  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何一处,都是一样咸?

  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氯化钠溶解的微观过程

溶解现象、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

 

 

溶液的特征

 

 

 

 

 

从微观认识溶液的特征

   在上述四种教材中,在导入环节,均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溶液的教学。区别在于粤教版和仁爱版化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引出了溶液,还引出了悬浊液和乳浊液。而鲁教版和人教版中,实验设置相对简单,只涉及到溶液的相关内容。

   各种版本的教材均有可取之处。在鲁教版教材中,对应食盐溶解的实验,提出了三个问题,帮助学生搭建支架,突破的溶液的特性的学习。人教版中的实验“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在红墨水中加入酒精”,通过非常直观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溶解过程。仁爱版教材中通过图片展示了不同状态的溶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利于学生突破了溶质溶剂的判断这一难点。粤教版常用的有机溶剂中通过知识视窗,介绍了常用的有机溶剂,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溶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另外,在粤教版中,出现了“探究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内容,其他几个版本并没有涉及。其实学习这一内容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解释一些生活问题,比如说:“配制糖水时为什么要用筷子搅一搅?”、“为什颗粒状的盐比块状的盐在水中消失的快?”等问题。

2.2教学对象分析                                                                              

2.2.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得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能对所学的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情境化的问题。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通过日常生活,学生已经知道了糖水、盐水等非常多的溶液,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情景化素材,在九年级化学课本中,也出现过澄清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盐酸、硫酸等多种溶液,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他们的脑海中,对溶液有最直接的感官认识。但是他们知道溶液的定义、溶液的的特征以及溶质和溶剂的判断,通过学习,他们希望可以了解化学角度更多生活中存在的溶液。

2.2.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实验操作不太标准,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不够全面。

  2、基于学生的理解水平,对于溶液的定义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3.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能区分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②能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③能说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活动,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②通过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情景化的教学素材,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②通过本节课学习,进一步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 这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学习;

判断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影响溶解的因素。

2教学难点

①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学习;

②判断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4.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具有投影仪和电子白板

4.2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仪器和试剂

  ①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天平、研钵

②填写后的快递单、花露水、水、实验、硫酸铜固体、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定义建构

多媒体展示图片:食盐水在生活中的用途

 

【实验】:食盐的溶解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实验】:向上述食盐水中加入硫酸铜固体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出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定义

 

板书:溶质+溶剂→溶液

 

 

 

 

【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溶液?

 

观察、倾听

 

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食盐颗粒为很么不见了?

   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何一处,都是一样咸?

   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④食盐水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小结:溶液都是均匀、稳定的

 

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向食盐水中加入硫酸铜,硫酸铜去哪里了?加入硫酸铜后还是溶液吗?

   溶液都是无色的吗?

  

小结:

溶液是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被分散的物质叫溶质,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现象,从宏观上认识溶解的过程,体现通过实验学化学的观念。

通过问题,提供支架,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常识,自主建构出溶液的概念

 

 

 

补充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多种,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完成溶液的定义的建构

 

 

 

 

 

 

 

将化学知识生活化,同时强化学生对溶液的理解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投影】:图片

①固态的食盐溶解在汤里,使汤有了咸味;

②液态的酒精等物质溶解于水中可以制得美酒

水中溶解了充足的氧气,鱼儿更加自由自在。

 

【多媒体展示】:

①当固体和液体溶于液体时,固体和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②当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当其他液体和水相互溶解时,通常习惯把水看成溶剂;

通常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指水溶液。

根据以上信息,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生活中常见溶液的标签,分别找出溶质和溶剂

 

【讲解】:水是常见的溶剂,但是却不是唯一的溶剂,日常生活中还有其他液体溶剂,如酒精、汽油

 

【提示】:花露水中含有酒精

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三种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②溶质都是固体的吗?

 

 

小结:

①溶质可以使固体、液体或者气体;

   ②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阅读、理解

 

 

 

 

 

 

 

 

四人小组合作,找出可乐、雪碧、苏打水、白醋、白酒等溶液的溶质和溶剂。交流展示

 

 

阅读:P192知识视窗——常见的有机溶剂

 

 

思考为什么在快递上喷洒花露水,快递单上的字迹就会慢慢消失呢?

从生活出发,提供情境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为学生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创造教学情境,搭建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平台

 

 

 

 

 

 

学以致用,前后呼应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提问】:大家喝糖水的时候,为了加快糖的溶解,你们会怎么做?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糖的溶解速率?

 

指导学生提炼信息,形成假设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指导学生准确的表达实验现象和是研究论

 

 

 

思考、回答:

  用筷子搅拌、热一点的水溶解糖、用筷子把糖粒研磨成更小的颗粒等等。

 

形成假设:可能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①温度;

②搅拌;

③物体的颗粒大小

 

四人小组分组实验探究:

14组同学比较等量硫酸铜加入冷水和热水中的溶解速率;

58组同学比较等量粉末状硫酸铜和块状硫酸铜在冷水中的溶解速率;

912组同学完成等量块状硫酸铜和粉末状硫酸铜加入冷水中的溶解速率。

 

小组汇报实验结论:

①温度越高,硫酸铜溶解速率越快;

②搅拌可以加速硫酸铜溶解;

③物体的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内容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用结构图总结所学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六、 板书设计 

§7.1 溶解和乳化(第一课时)

一、溶解现象

溶液:把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叫溶质。

溶剂: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溶质+溶剂→溶液

二、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 液体     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2)液体 液体           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有水时习惯将水看成溶剂

三、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1)温度:温度越高,溶解速率越快;

2)搅拌可以加速硫酸铜溶解;

3)物体的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七、教学评价  

7.1、学习目标考查

(1).下列溶液中,溶质是液体的是( 
A.75%
的消毒用的酒精      B.输液用的葡萄糖溶液

C.食盐水                  D.盐酸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是常用的溶剂,溶剂都是水

B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C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组成的

D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3).溶液一定是:①无色;②均一;③稳定;④纯净物;⑤混合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4).一杯氯化钠的稀溶液,它各部分的性质(  
A.
完全相同      B.不一定相同  C.完全不同     D.上面与下面不同

(5) 如果有一大块面碱,你可采用哪些方法使它尽快地溶于水?

7.2 学习过程反思与评价

1)在今天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你觉得自己:今天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你

A、比以前有较大的进步! 能够积极思考! 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方案;

B、依然有些不知所措,被动接受,记录老师和同学们得出的结论;

C、非常喜欢这种探究学习的方式 ! 感到这样学到的知识更不容易遗忘"

D、还是比较倾向于老师讲授知识 ! 多留一些时间处理习题! 感到今天这样上课有些浪费时间"

E、其他:今天的探究活动过程中       ,你

2)这节课你感到最高兴的是什么时候?

3)上完这节课后你是否有感到遗憾的地方?

八、教学反思

优点:新颖导入新课部分比较新颖,而且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强调化学概念的逐步建构。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不足:最初的教学设计是以粤教版化学实验:“向硫酸铜、酒精、泥沙和食用油中加水,观察现象”来引入溶解现象的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同时出现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溶质、溶剂等诸多概念,学生学习时出现了一定的困扰,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及时改进,去掉了悬浊液和乳浊液的相关内容,设置了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实验“食盐的溶解”,避开了悬浊液、乳浊液的干扰,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起溶液的相关概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