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与乳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6-08-21 11:47:17)《溶解与乳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太元路学校
一、教学理念和理论依据
1.1
二、教学背景分析
2.1
教材分析
2.1.1
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
根据生产生活的实例,了解溶液的组成、特征以及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
课程课时 目标 |
课程基本 理念 |
2.1.2 教学内容在不同版本的呈现方式
通过对四个不同版本初中化学教材(粤教版、人教版、仁爱版、鲁科版)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分析,整合教材,形成了本教学设计。
|
情境线 |
知识线 |
粤教版 |
【观察活动】:向硫酸铜、酒精、泥沙和食用油中加水,观察现象 【知识视窗】:常用的有机溶剂 【实验】:比较等量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快慢。 |
认识分散现象、溶解、溶液、溶质和溶剂,判断溶质和溶剂、区分溶质和溶剂 溶剂在生活中的用途、危险性和注意事项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人教版 |
【介绍】:海水中溶解很多物质 【实验】:蔗糖溶解 【实验】: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比较 【实验】:在红墨水中加入酒精 【图片】: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 |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溶液的广泛用途 |
仁爱版 |
【实验】植物油、土壤、蔗糖在水中的分散 【图片】:用高锰酸钾、硫酸铜和水配置溶液 【图片展示】:不同状态的溶质于水溶形成的溶液 |
分散现象、溶液、溶质、溶剂定义 理解溶液的组成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
鲁教版 |
【实验】:食盐的溶解 【思考】: 氯化钠溶解的微观过程 |
溶解现象、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 溶液的特征 从微观认识溶液的特征 |
2.2教学对象分析
2.2.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通过日常生活,学生已经知道了糖水、盐水等非常多的溶液,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情景化素材,在九年级化学课本中,也出现过澄清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盐酸、硫酸等多种溶液,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他们的脑海中,对溶液有最直接的感官认识。但是他们知道溶液的定义、溶液的的特征以及溶质和溶剂的判断,通过学习,他们希望可以了解化学角度更多生活中存在的溶液。
2.2.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3.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②能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③能说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②通过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①通过情景化的教学素材,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②通过本节课学习,进一步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 这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学习;
②判断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③影响溶解的因素。
(2)教学难点
①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学习;
②判断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4.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具有投影仪和电子白板
4.2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仪器和试剂
②填写后的快递单、花露水、水、实验、硫酸铜固体、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
设 计 意 图 |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定义建构 |
多媒体展示图片:食盐水在生活中的用途 【实验】:食盐的溶解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实验】:向上述食盐水中加入硫酸铜固体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板书:溶质+溶剂→溶液 【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溶液? |
观察、倾听
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小结:溶液都是均匀、稳定的 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小结: ①溶液是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②被分散的物质叫溶质,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思考、回答 |
通过实验现象,从宏观上认识溶解的过程,体现通过实验学化学的观念。 通过问题,提供支架,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常识,自主建构出溶液的概念 补充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多种,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完成溶液的定义的建构 将化学知识生活化,同时强化学生对溶液的理解 |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
【投影】:图片 ①固态的食盐溶解在汤里,使汤有了咸味; ②液态的酒精等物质溶解于水中可以制得美酒 ③水中溶解了充足的氧气,鱼儿更加自由自在。 【多媒体展示】: ①当固体和液体溶于液体时,固体和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③通常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指水溶液。 根据以上信息,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生活中常见溶液的标签,分别找出溶质和溶剂
【讲解】:水是常见的溶剂,但是却不是唯一的溶剂,日常生活中还有其他液体溶剂,如酒精、汽油
【提示】:花露水中含有酒精 |
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三种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②溶质都是固体的吗?
小结: ①溶质可以使固体、液体或者气体;
阅读、理解
四人小组合作,找出可乐、雪碧、苏打水、白醋、白酒等溶液的溶质和溶剂。交流展示 阅读:P192知识视窗——常见的有机溶剂 思考:为什么在快递上喷洒花露水,快递单上的字迹就会慢慢消失呢? |
从生活出发,提供情境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为学生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创造教学情境,搭建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平台 学以致用,前后呼应 |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提问】:大家喝糖水的时候,为了加快糖的溶解,你们会怎么做?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糖的溶解速率?
指导学生提炼信息,形成假设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指导学生准确的表达实验现象和是研究论 |
思考、回答: 形成假设:可能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①温度; ②搅拌; ③物体的颗粒大小 四人小组分组实验探究: 1—4组同学比较等量硫酸铜加入冷水和热水中的溶解速率; 5—8组同学比较等量粉末状硫酸铜和块状硫酸铜在冷水中的溶解速率; 9—12组同学完成等量块状硫酸铜和粉末状硫酸铜加入冷水中的溶解速率。 小组汇报实验结论: ①温度越高,硫酸铜溶解速率越快; ②搅拌可以加速硫酸铜溶解; ③物体的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
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内容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
总结 |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用结构图总结所学内容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
六、
板书设计
§7.1 溶解和乳化(第一课时) 一、溶解现象 溶液:把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叫溶质。 溶剂: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溶质+溶剂→溶液 二、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 液体 (2)液体 液体 三、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1)温度:温度越高,溶解速率越快; (2)搅拌可以加速硫酸铜溶解; (3)物体的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
七、教学评价
7.1、学习目标考查
(1).下列溶液中,溶质是液体的是(
A.75%的消毒用的酒精
C.食盐水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是常用的溶剂,溶剂都是水
B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C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组成的
D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3).溶液一定是:①无色;②均一;③稳定;④纯净物;⑤混合物(
A.①②③④
(4).一杯氯化钠的稀溶液,它各部分的性质(
A.完全相同
(5) 如果有一大块面碱,你可采用哪些方法使它尽快地溶于水?
7.2、 学习过程反思与评价
(1)在今天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你觉得自己:今天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你
A、比以前有较大的进步! 能够积极思考! 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方案;
B、依然有些不知所措,被动接受,记录老师和同学们得出的结论;
C、非常喜欢这种探究学习的方式 ! 感到这样学到的知识更不容易遗忘"
D、还是比较倾向于老师讲授知识 ! 多留一些时间处理习题! 感到今天这样上课有些浪费时间"
E、其他:今天的探究活动过程中
(2)这节课你感到最高兴的是什么时候?
(3)上完这节课后你是否有感到遗憾的地方?
八、教学反思
优点:新颖导入新课部分比较新颖,而且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强调化学概念的逐步建构。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不足:最初的教学设计是以粤教版化学实验:“向硫酸铜、酒精、泥沙和食用油中加水,观察现象”来引入溶解现象的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同时出现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溶质、溶剂等诸多概念,学生学习时出现了一定的困扰,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及时改进,去掉了悬浊液和乳浊液的相关内容,设置了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实验“食盐的溶解”,避开了悬浊液、乳浊液的干扰,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起溶液的相关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