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教学设计
(2016-04-12 09:07:51)《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知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注意事项等。
2.练习连接仪器、给物质加热、取用药品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试验习惯。
【教学重点】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方法。
【教学用品】药匙、大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水槽、集气瓶、玻璃片、高锰酸钾、棉花等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我们已经学习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实验室制氧气有那些方法呢?
学生回答:高锰酸钾制氧气、氯酸钾制氧气、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教师提问:高锰酸钾制氧气需要哪些实验仪器?
学生回答:学生相互补充,教师总结,形成标准答案。
展示: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展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图。
看图交流:(1)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学生回答:学生相互补充,教师总结,形成标准答案。
教师提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学生回答: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记忆法:“茶庄定点收利息”)
教师提问: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学生演示:(3分钟)
教师提问: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如果操作不当会带来什么后果?
小组讨论:(1)为什么管口向下略倾斜?
(2)为什么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伸入试管内的导管露出塞子不宜过长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加热前应先预热?
(5)为什么刚开始不能收集?
(6)为什么要先移导管后停止加热
教师提问:收集氧气有那些方法?为什么可以用这些方法收集呢?
学生回答: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和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教师提问:如何检验氧气呢?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如何验满?
学生回答:一人回答,个别同学评价补充。
活动探究:制取氧气、解答疑问、指导学生实验。(20——25分钟)
自我反思与评价:
在本节课中,重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心,并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寓于实验探究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不足之处在于:(1)个别学生没有理解操作注意事项,造成了实验的一些意外情况(2)个别学生不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导致部分玻璃实验仪器打碎。(3)虽然在进实验室之前充分强调,但还有个别学生没有良好的实验习惯,导致实验室卫生太差。(4)个别学生动手能力太差,实验速度较慢,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