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 一个“从1到N”的山寨故事

标签:
暴风从0到1乐视 |
分类: 蔡添娇 |

PayPal的创始人彼得蒂尔在《从0到1
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一书中写道,“从0到1,或者是从无到有,意味着企业要善于创新,通过技术专利、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等形成壁垒,从而实现质的垂直性层级跨越,由此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而成为这个市场的唯一;而与之相对,从1到N只是复制,创造不了新价值,甚至可能沦为遍地抄袭的山寨模式。”
从“0到1”的企业大多是市场的开创者;而从“1到N”则成为追随者。追随者的结局通常不是喜剧,从“1到N”的故事讲的再好也摆脱不了山寨的烙印。
阿里的来往VS腾讯的微信,腾讯微博VS新浪微博,开创者和追随者似乎势均力敌,甚至开创者的实力强于追随者,可结果都是一样。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那么向乐视致敬的暴风生态故事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吗?
乐视的门徒
暴风从不避讳对乐视的追随,其掌门人冯鑫多次公开坦言暴风的发展需要“义无反顾”地学习乐视,甚至所打造的“联邦生态”也是浓浓的“乐视味儿”。也正是暴风有言在先,因此总免不了与乐视相捆绑,虽然与趋向成熟的乐视相比较对暴风并不公平。可正应了“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而暴风走的似乎还不赖。
暴风的“全球DT大娱乐”战略似乎总是摆脱不了乐视生态的影子。硬件方面,乐视有乐视致新,暴风有统帅;内容方面,乐视有乐视影业,暴风在收购稻草熊失败之后成立暴风影业;对标乐视体育,暴风也在体育上布局,可以说除了手机、汽车和云服务,暴风的业务很大程度上是乐视的翻版。
模仿乐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模式,暴风TV实行“硬件+软件+服务”铁三角组合,其本质与乐视的生态打法并无二致。
对于跨界,暴风是少有的几家有着清晰布局的公司,而跨界生态玩法也已被乐视印证是正确的方法论,这都保障了暴风能够得到资本市场源源不断帮助。然而不管是多进步的思想,多正确的方法论,在互联网世界只要不是“从0到1”,只要不是开创者,其所建立的一切都或是空中楼阁。
心有余而力不足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一句话运用在互联网中的领路人和追随者身上似乎十分恰当。拥有追随者身份的暴风虽有漂亮的财报,但拥有乐视一般强劲的对手以及自身无法掩盖的软肋,都将成为今后发展的绊脚石。
IP资源稀缺
IP价值很大,视频、音乐、游戏、影业这些泛娱乐布局会对暴风科技形成产业链联动,但其他视频平台和互联网企业早已开始做了,对比之下暴风并没有竞争优势。
影业与视频都是烧钱的行业,到最后就是资本的比拼,但相比于阿里、腾讯、乐视,暴风的资本实力差距还是有些悬殊。从前期暴风在版权的投入也可以看出其在IP资源上的困境。以播放器起家的暴风,在视频正版化后,并没有在版权上投入过多,即便是在上市之后,其2015年的整体内容采购费用也仅为4543万元,同期各家视频网站的投入都超过10亿。
显然暴风也意识到了当前的困境,最近发出的定增20亿公告,近14亿都加码在互联网娱乐综合平台的搭建。可另一方面又说明暴风当前仍处于募集资金阶段,在各大视频网站因抢夺IP资源头破血流之时暴风才开始发力,是否为时已晚?
硬件实力弱
自去年5月暴风上市以来,其资本动向似乎都在于为即将到来的VR时代布局,为其倾力打造的暴风魔镜做伏笔。随后暴风又将VR技术延伸至电视,然而暴风所主推的电视产品完全符合山寨电视所具备的配置低、设计粗糙、体验效果差、价格跟风的特征,这使暴风的VR技术在电视并无竞争力。另外如今已更新至第五代的暴风魔镜并未给市场带来多少惊喜,甚至有人说暴风魔镜不是一款VR眼镜,只是一款投射镜片支架。
在一个本身技术、内容、市场都极不成熟VR产业,暴风能玩出什么花样?表面上暴风最近发布的上半年财报数据一片大好,然而向来财报扑朔迷离的暴风无法让人真正信服其数字。毕竟市场才是衡量其成果的真正标准,而目前来看,市场对其的认可度并不高。
另外手机市场的缺失可能会在未来给暴风以重重一击。当前暴风魔镜虽然在京东、天猫平台的销量占VR品类市场份额的60-70%左右。然而这个数据是在三星的Gear
VR尚未进入中国市场为前提。三星Gear
VR买手机送VR的销售模式,对于以低价切入市场的暴风魔镜而言是致命的。况且国内有一众手机厂商正在准备入局移动VR,配合自家的手机,在UI等方面也会优于暴风这种第三方产品。因此手机市场的缺失将成为暴风竞争的软肋。
上周暴风发布的财报中,暴风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9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8.64%;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1886万元,同比增长181.57%。然而,如此惊人的利润背后的真相是什么?相信擅于玩数字游戏的冯鑫心知肚明。
“今天这个时代,不跨界是一定会死的,但是跨界呢,也不能步子太大,否则步子大了会扯着蛋。”暴风科技创始人冯鑫曾经说。向乐视致敬,暴风从“1到N”的故事会不会扯着蛋呢?
后一篇:无人驾驶汽车的爱与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