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答热背后的冷思考

(2016-06-17 09:39:47)

文/赵春燕

 

有没有想到,一直习惯免费享用的内容有一天突然要为它买单了?而这一切,随着分答的火热正逐渐走近人们的视线。

 

前有值乎,后有得到;付费刮答案、付费提问语音回答、年费订阅文章,内容创业者们变换着各种姿势,引诱着读者们为其内容买单。

 

在共享经济浪潮席卷下,内容付费成了下一个创业风口,知乎、分答、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迈进这块知识分享的试验田中。

 

内容创业潮

 

不白白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这是知乎旗下内容付费产品值乎的一段告白。41日上线,付费刮开答案的新奇形式让值乎迅速刷爆朋友圈。然而,这款以自问自答方式的产品并没有给用户带来持续的热情,很快,值乎被淹没。

 

与值乎不同,王思聪、章子怡的入驻,让分答一夜成名,在王思聪入驻当天,分答增加十万的下载量,王思聪也因回答32个问答轻松狂赚23万。分答的爆红也赢得资本的青睐,分答创始人姬十三近日宣布,分答已完成A轮融资,估值1亿美元。

 

《逻辑思维》创始人、奸商罗胖怎么会错过这场知识分享的盛宴?6月初,《逻辑思维》推出内容付费产品《得到》,上线仅两周,入驻《得到》的头牌、资深媒体人李翔的《李翔商业内参》的订阅数接近5万,每位用户199/年,订阅金额接近千万!

 

而另一入驻《得到》的知名媒体人和菜头仿佛并不满足寄人篱下的方式,在其公众号内上线了同分答如出一辙的微信应用《我问菜头》,与分答不同的是,由于和菜头的任性,语音回答在24小时后向用户开放免费听功能。

 

一时间,内容付费好不热闹!在分答热,得到欢的背后,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让用户买单?内容付费真的会成未来的趋势吗? 

 

头部内容

 

在值乎上线之初,知乎的CEO周源曾经信心满满,值乎是知乎的商业化尝试,目标要做到月流水20亿人民币。然而,冰冷的现实并没有给周源一个满意的答案,迅速沉沦之后值乎被网友戏称愚人节的礼物。

 

一位互联网人士表示,刮开内容、廖廖几字简单的回答,注定值乎的内容质量不高,耍宝、抖机灵,朋友圈之间互开玩笑的占多数,真正专业的、可留存的问答太少,这导致了用户不能强转化的结果,好奇心一过,用户就不会再用。

 

而分答的火爆,则被更多的人认为与知识无关,更多的是明星、名人带来的网红效应,满足提问人的窥私欲、猎奇心,问题流于低俗。

 

王思聪带来的火爆效应注定分答只是一款现象级产品,低俗的内容最终将导致分答过把瘾就死的境地。上述人士表示。分答显示,在王思聪回答完32个问题之后再没有最新的更新,其他的明星、名人更新亦放缓。

 

与值乎、分答不同,李翔的《李翔商业内参》、和菜头的《槽边往事》在《得到》超高的订阅则是内容头部效应的显现。

 

李翔拥有12年媒体经验,历任《经济观察报》主笔兼总编辑助理、《彭博商业周刊》副主编、《时尚先生esquire》执行主编及《财经天下》周刊主编兼出版人,在媒体圈有很高的江湖地位。

 

和菜头曾供职腾讯博客,并与罗振宇合作出版过畅销书《槽边往事》,同样在文化圈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其公众号《槽边往事》拥有一批死忠粉,据和菜头称,其每篇文章的阅读量平均在10+以上,每篇文章的打赏在4000元以上,而最多的一篇文章打赏是32000元。

 

一位得到的用户表示,内容付费关键还是提供优质的内容,李翔、和菜头都是日积月累在各自的领域积累的经验及知名度,得到了用户的信任,而这种优质的内容提供者毕竟少数。目前入驻《得到》的订阅产品仅5个,而其它三款产品的订阅数与李翔、和菜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内容付费时代到来?

 

事实上,内容收费模式已不是新鲜事物。视频内容从免费到会员付费,视频网站内容收费的模式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爱奇艺刚刚发布数据报告称,爱奇艺的会员已达2000万,而早在版权上布局的乐视更是将内容收费发挥到极致,2015年财报显示,乐视的会员收入达21亿元,更是提出以会员补贴硬件的负利玩法。

 

但是相较于视频内容日渐成熟的收费模式,以严肃知识为核心的内容付费却发展缓慢。以知乎为例,作为国内知名知识分享社区,已经走过了五年,虽然知乎一直在尝试着将内容变现,但周源也承认,知识变现可能是专业用户知识变现的一个可行渠道,但并非知乎商业化的主要承载形式。

 

同样以分享知识为初心的果壳网,也一直做知识变现的努力,但从旗下的产品分答的表现来看,已偏离知识分享的航道。

 

比起消费名人网红的娱乐八卦,做专业知识的问答平台难免发展缓慢一些。金种子创投合伙人雷中辉在接受南方某媒体采访时表示,即时性的娱乐八卦没有留存价值,意味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库,有即时获取信息的需求;而专业知识因为有留存价值,知识库往往很多年都不用更新,为用户提供各种知识帮助的替代型产品也很多,用户的使用频率相对比较低,平台要想把规模做大也就没那么容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