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和必须感兴趣的
(2012-12-10 09:58:53)
标签:
罪过点到同志那个年代外语 |
分类: 健康育儿 |
现在儿童教育书籍总是强调要发现孩子的兴趣点,然后,支持孩子搞他感兴趣的。
我那个年代相对现在孩子在对兴趣点的选择上自由的多——因为爸爸妈妈都没什么文化,看到你在那儿捣鼓学习上的事他就高兴了,满足了。我及我的许多同学都偏科,数学考100分,英语考不及格的现象普遍。父母问为什么不好好学英语,当时流行的狡辩是咱中国人有志气,就讲中国话,不讲鬼子话,坚决对鬼子话不感兴趣!
好儿郎,志气高,豪气迷心的父母不仅不会骂还会拿来向别人炫耀。
结果,你知道的,也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中国人学英语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像我等外语不好的了解中国总比别人慢、少。资讯的闭塞让我们在随波逐流的投资大潮中,一次次成了牺牲品……
血的教训哪,同志们!
所以,不论孩子对英语感不感兴趣,我都强迫他去学,这和我最初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一点“兴趣理论”相悖甚远。
回头看,我们对兴趣理论的理解或者脱离了原有的语境,以致我们在断章取义的基础上妄心臆造。我如此断言的立论基础是看西方大学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的录用标准。从此推论,孩子要全面发展必然就要兴趣广泛。如果只强调孩子自发的兴趣点,那么按照大部分孩子的小心思,每天看卡通片就好了,这是最没压力又享受的兴趣。若真如此,学校变成卡通影院,孩子们也全变成白痴了。由此反证,所谓孩子的兴趣,不是天然自发的,而是引导出来的。
孩子自发的兴趣点仿佛火花塞,是用来点火的,只是一个点燃自我内在驱动的契机而已。随着对一个兴趣点的深掘,不断有意识引导,以诱发新的兴趣点,如此不断定向引导诱发下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孩子自然而然地兴趣广泛了,全面发展了。
我们做父母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孩子终究是要投入到社会这个大海中去的,他要掌握的生存必要技能一个也不能少。这些技能可能枯燥无味,但是,他必须被引导到感兴趣,并兴趣盎然一一掌握。
若不如此教育,快乐而低能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会,一朵小浪花就把TA呛蔫吧了,清醒过来的TA发现从新起航需要从幼儿园的知识从新捡起,自我重塑,TA会抱怨父母的!
没好好规划孩子的将来,任其随所谓的兴趣而自由发展,这不是对孩子的爱,这是父母的罪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