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幼儿园自然角观察活动的组织

(2014-06-10 21:47:45)
标签:

杂谈

分类: 小课题报告

浅谈幼儿园自然角观察活动的组织

摘要:自然角是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区之一,是培养幼儿产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小天地。分析过去我园的自然角活动状况,每个班级创设时内容丰富,但在自然角的管理和运用上,目前还存在一些误区。针对以上情况,我园开展了自然角的探索与研究,逐渐探索出一套自然角的活动组织方式,推动了园所自然角观察的深化与研究。具体过程为:一、观察前设计预案,二、观察中抓住契机,三、观察后展开讨论。

    自然角是在幼儿园活动室开辟一角,作为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实验用品之用。它是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区之一,是培养幼儿产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小天地。分析过去我园的自然角观察状况,每个班级创设时内容丰富。但在自然角的管理和运用上,目前还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教师重创设轻过程管理。在开学初的自然角创设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班的自然角琳琅满目,水果、种子制作的小工艺品生动而可爱,花花草草郁郁葱葱、水生动物快乐嬉戏,种植的土豆、大蒜、蚕豆等冒着刚刚出土的新芽,洋溢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过几个星期,再观察时发现水生动物已经死亡,幼儿种植的植物相继枯萎等一片凋零的景象。其次是重摆设轻互动,自然角陈列了琳琅满目的观察物,并不意味着幼儿获得了许多,有时等到带来的植物枯萎,孩子们都不知道那叫什么名字?自然角成为了班级里的一个摆设,一个装点,对幼儿的发展并不起作用。针对以上情况,我园开展了自然角的探索与研究。在实践研究中,教师们在新纲要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自己内化的教育新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将经验再次地运用于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套自然角的活动组织方式,推动了园所自然角观察的深化与研究。让孩子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养成科学的态度。

   一、观察前设计预案

   观察预案是指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观察活动前,对于本次的观察活动进行一个总体的设计与布局,比如观察的内容、观察的目标、观察的人数、记录的方式等。教师先进行预设,并撰写成文。观察预案的撰写,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于本班幼儿发展情况的了解程度、对于借助本次观察活动,需要促进幼儿那些能力的发展等方面。例:小二班苹果腐烂的观察预案:

  (一)观察内容:

   苹果是怎样腐烂的

  (二)观察范围:

   两位老师各带一位幼儿进行观察

  (三)观察目标:

   1.引导幼儿注重观察苹果的腐烂过程。

  2.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苹果的腐烂过程。

  3.培养幼儿科学观察、科学探索的兴趣。

 (四)观察方法:

  两位老师各带一位幼儿分成两组,一组观察有阳光照射的苹果的变化;一组观察无阳光照射的苹果的变化。

 (五)观察时间:

  每周一和周五早上晨间活动时各观察一次。

(六)记录方法:

   幼儿口头描述,教师进行陈述性记录;教师照片记录。

苹果宝宝观察记录

 

过程性描述

师:“苹果宝宝是什么颜色的?”

幼:“红红的。”

是:“它是什么形状?”

洋洋:“圆圆的,会象小皮球一样滚来滚去。”

师:“用小鼻子闻一闻,有什么味道?”

亦亦:“香香的。”

师:“摸一摸,苹果光的还是毛的?”

亦亦:“光光的。”

     小二班的观察预案通过苹果在两种条件下的对比实验,让幼儿观察苹果腐烂的过程,发展语言,激发探索兴趣。在记录时,老师引导幼儿讲述观察的发现,并用照片和文字描述的方式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发现。观察预案的撰写对于整个观察活动有重大的价值意义。

   1.确保观察活动的有效性。

    计划是现代社会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做的一件事,计划的确定是活动正常而有效地开展的有力保证。观察预案的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师在观察活动中的无计划性、随意性大等存在问题,使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运筹帷幄,促使幼儿的观察活动更具计划性和有效性。教师在预案中会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制定本次观察内容的具体时间,以此形成本班级有效的观察常规,促使观察活动持续而深入的进行,进而养成幼儿主动观察的习惯。时间的制定会因为观察内容的不同而灵活调整。如在苹果腐烂的观察预案中,时间为每周一和周五的早上晨间活动时,这是根据苹果腐烂的变化规律而定的,而在大班的小鸡观察中,观察时间为每天的早上,以此养成幼儿天天喂食的习惯。老师每次在固定的时间带领幼儿观察,会使幼儿形成时间的条件性反射,到时他们会主动提醒老师去观察或者主动观察后回来就自己的发现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孩子已经将这种观察的时间和行为融为一体,内化为自己的观察需求,产生了积极主动的观察欲望和行为,同时问题的出现会产生新的观察点,引发观察的持续深入,使观察更具有效性。

   2.确保观察活动的适宜性。

   观察预案的设计其实就是教师行前思的一种行为。教师在设计时,会就本次观察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深思熟虑,确保观察活动的适宜性。比如在目标的确定中,小班幼儿身心特点:视力、小肌肉群等都在发展中,所以观察的内容以大些的、变化明显的为主,如小二班的苹果腐烂。中、大班幼儿的特点与小班幼儿又不同,如同样以观察蚕豆为例,中班的观察重点是了解蚕豆的生长过程,在观察中让幼儿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并初步学习管理,表达自己的发现。大班的重点则是在幼儿主动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中班相比,它通过对比实验观察,让孩子提出疑问,探索更深的知识点,并进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从目标上看,各个年龄班的孩子体现了层次的递进性,每个年龄班的孩子都能获得认知能力的发展。在记录方式的确定中,幼儿还不能用文字表现和记录他们的探究和发现,绘画和以绘画为主的简单图表是他们表现和记录的主要方式。小班幼儿由于绘画能力和独立能力较差,多采用过程照片记录、教师文字说明;幼儿口述,教师记录或集体记录等方式。中班幼儿经过一学年,各方面都有了发展,可以尝试采用幼儿个人绘画记录;小组记录;照片和文字记录;集体总结记录等方式。大班幼儿则以两人或多人合作绘画记录;集体讨论记录等方式为主,以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这样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在原有水平上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在观察活动中有效地进行记录。

   二、观察中抓住契机

    我们的预案预设好后,在具体的观察实践中,幼儿作为一个灵动的、鲜活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会产生许多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及时地引导,抓住契机,引导幼儿在问题情景中获得有效的观察,使观察更加的深入。

   1.抓住契机促进观察从粗略走向细致。

    孩子们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观察时比较粗略,教师可以及时把握观察中出现的问题,在讨论中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更加的细致。如中四班的室内外蚕豆观察对比实验中,孩子们刚开始观察蚕豆时,只注意观察蚕豆长高了吗?长叶子了吗?有几片叶子了?等问题。有天调皮的文文从实验田里摘下了一片蚕豆叶带回教室,放到了自然角上,教师组织幼儿讨论:这片叶子和盆里的蚕豆叶有什么区别?大家观察后发现原来颜色不一样,生长在实验田里的蚕豆叶是墨绿色的,盆里的是淡绿色的。教师又带领幼儿将一盆蚕豆端到实验田里,请幼儿对比观察,孩子们发现田里的蚕豆长得矮矮的,茎粗粗的,叶子肥肥的,而盆里的蚕豆叶子细细的,茎长长瘦瘦的,而且开始东倒西歪。这次观察讨论活动,孩子们掌握了利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发现种植物的生长变化,促使孩子们的观察更加深入细致。

    2.抓住契机促进观察从外显走向内隐

    孩子的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后,对于事物外显的表象容易观察到,但是还不会从事物细微的变化中主动探索,获得有价值的经验,或者联系相关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总结。这时教师可以抓住观察中的契机,引导幼儿讨论,促进幼儿观察从外显走向内隐。如在中三班的小麦观察实验中,在同时种植的两盆小麦中,孩子们发现一盆小麦长得郁郁葱葱,很有生命力,而另一盆小麦则稀稀拉拉地长出几根,幼儿在把自己的观察发现记录后,教师及时与幼儿展开讨论:为什么两盆小麦长得不一样?为什么这盆小麦长得稀稀拉拉?孩子们运用了已有的经验迁移,有的说是要喝水了;有的说是要营养了?有的说它怕冷了……这时教师再请幼儿仔细地观察这盆小麦的四周,孩子们发现周围有一些黑黑的“小豆子”样的东西。大家开始讨论:这究竟是什么?就在孩子们对它猜想的时候,有一个幼儿说:我前几天看见我们教室有老鼠跑来跑去,是不是老鼠屎呢?那么老鼠是从那里跑出来的呢?这时有幼儿发现自然角旁边的空调洞里也有这些“小豆子”,最终大家得出结论:是老鼠把小麦吃掉了。在这个观察讨论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观察到的黑黑的“小豆子”入手,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不断地观察和分析中找到了小麦长得稀疏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观察能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孩子们学着从观察到的事物表象入手,联系相关事物的经验,经过推理、分析、验证,找到事物变化的本质原因。

    三、观察后展开讨论

    每一轮的观察活动都有结束的时候,有的会因为观察内容的突然死亡而告终,比如观察动物类的,有的是因为完成了整个自然生长的过程而结束,比如植物的开花结果。不管是何种原因,在观察活动的结束一定会组织幼儿进行集体的讨论,讨论的视点根据各班观察活动的需要而选择,以此促进幼儿对本次观察活动的深入与发展。

    1.讨论促进经验的提升。

    孩子们的观察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是一个个片段或零碎的记忆,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帮助幼儿进行整体经验的提升。如中二班12种种子观察讨论为例,教师在带领幼儿观察记录一阶段结束后,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胡萝烂掉了,而丝瓜却长得很好?胡萝卜有种子吗?丝瓜有种子吗?为什么有的种子长得快?有得慢?等一系列的问题。最后对12种种子做了比较和总结,得出结论:发芽的种子:赤豆、玉米、丝瓜、小麦、土豆、花生、大蒜;没有发芽的种子:青豆、芝麻;发芽最快的种子:大蒜;发芽最慢的种子:土豆、花生等。通过讨论,帮助幼儿在种子的观察上将零散的知识点以某个线索进行整合,使经验得到提升,观察活动,不仅仅是带给孩子一个新的知识点,掌握一个新内容,教师应该考虑孩子在这个活动中需要的究竟是什么?获得了那些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只有让孩子真正从每次活动中得到终身发展的需求,才是教师所希望看到的。

    2.讨论促进情感的提升。

    一个观察活动开始一阶段后,有时会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观察对象的死亡,但是并不意味着观察活动的结束,教师及时与幼儿探讨,让孩子获得情感的提升。如大一班的兔子观察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积极参与观察兔子的活动,两个月后,有天兔子突然死了,大家非常伤心。老师组织幼儿讨论:兔子死了怎么办?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乐乐说:就把它扔掉吧!洋洋立即说:不行,小兔子太可怜了,不能扔掉。小雨说:我们把它埋在土里吧!上面放些漂亮的花和树叶。萧萧说:兔子怕冷的,我们给它做个家,用纸盒做,里面放些棉花,很暖和的……最后大家决定举行“兔子的葬礼”活动。孩子们把找来一个纸盒,里面放了些棉布,把兔子放在了里面,心怡还拿了棵青菜放在里面,大家把盒子拿到了实验田挖好的洞里,最后用泥土盖上,还放了些树叶和小花,插了根树枝在上面。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一改以前吵闹的样子,显得很安静,因为他都怕打搅了小兔子。幼儿与动物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他们如同关爱自己一样关爱动物。幼儿通过与小动物的实际接触,通过对他们的观察、饲养和照料,以及进行成长记录,幼儿对动物的关爱之情不断增长。教师通过与幼儿讨论,举行的“兔子的葬礼”活动让孩子们对兔子的情感再次的提升,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