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饲养活动为例,利用自然角对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的实践与探究
一、课题的提出
《纲要》总则中提到:“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3—6岁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科学探究欲望。而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观察是幼儿获取知识的门户,也是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观察是开发幼儿智力、丰富幼儿才能的先导,是幼儿最重要的生活实践;幼儿具有良好的观察力,对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具有重大意义,在人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幼儿期,应当重视幼儿观察力的培养,那么,我们怎样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呢?
自然角是幼儿观察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每个班都设有一个自然角,它是供幼儿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幼儿收集来的无生物等用品场地,是幼儿园开展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场所。然而在以往的观察活动中,幼儿对于动植物的观察往往停留在“驻足观望”的状态,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他们观察的意识不强,目的性不明确,在观察中不能自觉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对事物的观察也不够细致,然而饲养活动给幼儿创造了一个轻松的观察环境,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我们在自然角上饲养了小蝌蚪,本文将结合小蝌蚪的饲养过程,从观察的意识、观察的行为、观察的目的性和观察的习惯等方面谈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
根据纲要精神,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提出《以饲养小蝌蚪为例,关于自然角对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的实践与探究》。
二、研究的设计
(一)概念的界定
1、“观察能力”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一种基本的和普遍的能力。幼儿观察能力的养,在幼儿教育中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观察是感知的基础,是幼儿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的重要途径。幼儿的自控能力差,往往只满足于反复操作的过程,还不善于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目的,控制观察的方向,提高幼儿的观察质量。
2.、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的一角,供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幼儿收集的无生物所用场地。
3、以饲养小蝌蚪为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饲养小蝌蚪的活动,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和独立观察的能力,掌握观察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先生创立的“活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的幼教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据,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规律、从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出发,提出“活教育”理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理论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课题研究目标
在饲养活动中主要是让幼儿运用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追踪观察法、观察记录法等多途径引导幼儿观察,使幼儿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在自然角中饲养小蝌蚪并和班级主题教学活动相结合,探索新颖、生动、可操作的有关小蝌蚪的教学活动,并根据饲养活动进行观察记录。主要研究幼儿通过饲养小蝌蚪后,对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的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关于如何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相关文献资料和查阅关于小蝌蚪和青蛙的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以进一步指导实践。
2、行动研究法:教师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所提炼的观察方式在日常观察实践
中进行研究,主要包括“计划、实施、观察、记录与总结”等环节。
3、观察法:观察幼儿在探究饲养小蝌蚪时的兴趣、记录的方式、与同伴的合作交流等,及时掌握幼儿在观察自然角的过程中有无收获,并进行调整,此方法贯穿课题研究的始终。
4、经验总结法:在大量积累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反思、提炼、修正自己的教育理论,贯彻《纲要》精神,逐渐从实践上升到理性,探索并总结幼儿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和应该如何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研究的过程
(一)收集蝌蚪演变过程的资料,明确研究方向
1、收集资料,学习有关文献;拟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了解国内外幼教界挖掘如何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方法和正确饲养小蝌蚪的方法,收集、积累更多关于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组建课题组,完善研究方案,设计各类表格,形成预设课题研究的初定饲养方案。
(二)丰富幼儿关于蝌蚪和青蛙的有关知识,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结合幼儿园主题活动进行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讲故事、念儿歌、玩游戏等各种形式丰富幼儿的关于蝌蚪和青蛙的知识,激发幼儿对蝌蚪和青蛙的观察兴趣。
领域
|
名称
|
目标
|
语言
|
《小蝌蚪找妈妈》
|
1、在游戏情景中理解故事内容,并学习复述故事中的对
话。
2、学习安静的倾听故事,了解蝌蚪和青蛙妈妈的外貌特
征以及蝌蚪变青蛙的初浅知识。
|
音乐
|
《小青蛙》
|
1、感受欢快的音乐,模仿青蛙跳,捉虫的动作。
2、懂得青蛙是保护庄稼的益虫。
|
手工
|
《青蛙》
|
1、
学习折纸里常用的双三角形折法。
2、会利用双三角形折法学折青蛙,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继续培养幼儿看示意图折纸的能力。
|
美术
|
《小蝌蚪》
|
1、学习用水墨画方法画蝌蚪。
2、加深对蝌蚪形象的认识。
|
体育
|
《聪明的小青蛙》
|
1、学习用双脚向前行进跳,锻炼腿部力量。
2、复习走平衡木的技能。
3、懂得遵守游戏规则,感受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
|
科学
|
《青蛙的衣服》
|
1、知道绿色是青蛙生存的保护色。
2、了解动物的衣服有保护作用。
|
(三)问题研究三部曲,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整个活动中幼儿都以不同的观察方式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蝌蚪的生长过程、饲养食物和环境三方面。
生长过程:从饲养活动初期到结束主要引导幼儿观察小蝌蚪整个生长过程?
生长过程
|
蝌蚪卵
|
蝌蚪破卵而出
|
蝌蚪长出后腿
|
蝌蚪长出前腿
|
蝌蚪尾巴退缩
|
日期
|
4月4日
|
4月12日
|
5月5日
|
5月12日
|
5月19日
|
长度
|
圆形小点
|
体长
|
后腿
|
前腿
|
蛙体
|
|
直径0.3cm
|
8天长0.5cm
|
22天长
2.5cm
|
29天长
3cm
|
35天长
2.6cm
|
例:蝌蚪卵全部变成小蝌蚪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问:
“小蝌蚪还会有什么变化吗?”有的说:“还会长后腿、前腿,尾巴变没、变成小青蛙。”“那需要多长时间呢?”老师又问。有的说要好多天,有的说3天,有的说2个月。
经过讨论,将小蝌蚪分成5组进行喂养,每组观察记录2只蝌蚪的变化。各组经过连续观察发现:小蝌蚪长后腿、前腿、尾巴消失的时间大致相同。各组是如何观察、记录的呢?
我们以第5组幼儿的观察记录为例说明。
4月28日,吴昊小朋友最早发现:“小蝌蚪的尾巴前长了两个小黑点。”“那是小蝌蚪的后腿吗?”孩子们带着疑问继续观察。
5月5日,小蝌蚪尾巴底下的小黑点长成了两条后腿,幼儿欣喜地记录下来。
5月8日,小朋友发现小蝌蚪的前边又长出两个小黑点。“这是蝌蚪的前腿吗?”带着这个疑问,小朋友拿来放大镜认真地看,但是大小了,看不清楚。
5月12日,几个小朋友同时发现,小蝌蚪身子前面的两个小黑点长成前腿了。大家拿来了放大镜仔细看,还发现了脚蹼和四个小脚趾呢。
5月15日,小蝌蚪的四条腿长齐了,小蝌蚪的尾巴变短了。 又过了几天,尾巴不见了,变成青蛙了。
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最后各组在全班进行了统计记录汇总,发现各组的小蝌蚪从最初长出后腿到变成小青蛙时间大致相同,都在25—35天。
从蝌蚪卵到蛙体这个过程持续了35天的系统观察,在这段时间里培养了幼儿长期的观察能力,每天来到幼儿园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观察小蝌蚪的变化并做好蝌蚪的观察记录表格。长期的追踪观察让幼儿的眼睛更灵敏,哪怕是一点点的改变都逃不出幼儿的眼睛,不仅让与幼儿学到了教学活动中学不到的知识,而且从小培养了幼儿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百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敏锐的观察力是幼儿受益终身。
http://s10/mw690/0031EcuOzy6JuTZFWxra9&690
2、问题二
饲养食物:在饲养活动初期通过观察了解小蝌蚪饲养过程中是吃什么长大的?
种类
时间
|
1、面食类
|
2、青菜类
|
3、肉类
|
4、蛋黄及其他
|
5、不喂养
|
4月20日
|
1.2CM
|
1.2CM
|
1.2CM
|
1.2CM
|
1.2CM
|
4月21日
|
1.2CM
|
1.3CM
|
1.3CM
|
1.3CM
|
1.2CM
|
4月22日
|
1.3CM
|
1.4CM
|
1.4CM
|
1.3CM
|
1.3CM
|
4月23日
|
1.4CM
|
1.4CM
|
1.5CM
|
1.4CM
|
1.3CM
|
4月24日
|
1.5CM
|
1.5CM
|
1.6CM
|
1.5CM
|
1.3CM
|
例:从蝌蚪卵孵化出来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通过幼儿最近的观察记录表中发现蝌蚪长长的速度很慢,有些蝌蚪连续几天都没有变长,这个现象引来了孩子们的关注。凭着原有经验,小朋友给小蝌蚪准备、投放了各种食物,有馒头渣、饭粒、菜叶等。于是,幼儿对小蝌蚪喜欢吃什么,产生了争议。有的幼儿说“小蝌蚪吃蛋黄,不吃青菜叶”,有的幼儿说“小蝌蚪吃馒头,不吃肉”。
这时教师立即设臵了一些问题:“蝌蚪到底可以吃些什么?”“怎样才能长得更快呢?你们想知吗?”“想!”孩子们充满了渴望。“好,今天回家,请爸爸妈妈带你们去书店、网上看看,查查资料蝌蚪是吃什么的,我们再来喂它们,好?”“好!”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第二天,他们带来了很多的资料,老师把他们带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念给他们听,教师提问:如何知道哪种食物能让蝌蚪长得最快?幼儿说:“我们拿来食物喂一喂。”“怎么喂呢?”老师又问。有的幼儿主张一样一样地喂,看小蝌蚪吃不吃。还有的幼儿提出,将食物分类喂养。经过讨论,大家同意采取小组分类喂养的方法。于是,大家一起将食物分成第一组面食类、第二组青菜类、第三组肉类、第四组蛋及其它类、第五组我们不喂养任何食物。经过分组喂养后,各组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面食组说:“我们发现蝌蚪吃面包渣、馒头渣、饼干渣、米饭粒。”肉食组的小朋友说:“我们发现小蝌蚪特别爱吃火腿肠、鸡肉丝、牛肉丝。”蛋类组的小朋友说:“我们发现蝌蚪很喜欢吃各种蛋的蛋黄,如鸡蛋黄、鸭蛋黄、鸽子蛋黄。”青菜组的小朋友则发现小蝌蚪喜欢吃各种蔬菜的叶子。最后通过记录表中的记录发现前四组喂养食物的蝌蚪都有不同程度的长长,而第五组的蝌蚪这一个星期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通过不同食物饲养观察蝌蚪的变化,幼儿通过比较观察法知道了蝌蚪是杂食动物,从表格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肉末类让蝌蚪长得最快,其他食物都差不多,如果不进行喂养活动蝌蚪就长得很慢,最后发展到蝌蚪之间自相残杀的情况。最后为了让幼儿对蝌蚪食性有更全面的了解,教师建议各组幼儿交换食物,进行再次验证喂养,这一结论进一步验证并丰富了幼儿喂养蝌蚪的经验。
3.问题三
环境要求:在饲养活动后期观察蝌蚪变成青蛙以后对生活环境有什么要求?
例:5个组的小蝌蚪陆续变成了小青蛙,幼儿在观察记录中又有了新的发现。“小蝌蚪爬出水面了。”“小蝌蚪蹦到玻璃壁上了。”“小蝌蚪好像不愿意呆在水里了。”这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小青蛙为什么不愿意呆在水里?”并请幼儿回家查资料。第二天,有的幼儿带来了答案,知道了因为青蛙是用肺呼吸,所以要生活在陆地上。老师请幼儿想一想怎样帮助小青蛙,为它准备一个舒服的家。幼儿争着说:“我们把石头放在水里,让石头露出水面,小青蛙跳到石头上就可以用肺呼吸了。”“我们也可以倒掉鱼缸里的水,只留一点点,小青蛙就可以露出水面了。”各组幼儿都积极地想出不同的办法,为小蝌蚪创设舒服的家。这时,老师又提出问题:“怎么知道小青蛙喜欢我们给它创设的家?”幼儿说:“我们连续观察了15分钟,小青蛙一直趴在石头上。”也有的幼儿说:“桶里的水面很浅,小青蛙的头一直伸出水面。”还有的幼儿说:“我还发现鱼缸中的小青蛙都趴在露出水面的石头上,而小蝌蚪全部在水里游。”在这以后,每当发现又有小蝌蚪变成小青蛙时,幼儿们马上把它放在有“陆地”的饲养缸里,让它们愉快地生活。当小青蛙越长越大,幼儿发现小青蛙不断地往外跳。经过讨论,幼儿终于明白了:小青蛙喜欢更大的家!于是我们便将小青蛙送回到小河里了。
http://s7/mw690/0031EcuOzy6JuU8NDJc86&690
四、研究的成效
(一)机会——创设饲养环境,提供幼儿观察的机会
在幼儿园饲养活动的观察和学习中保证幼儿充分观察的时间和空间,并积极创设条件,提供幼儿观察的机会。一般安排在比较适宜的时间段:早晨来园接待时、自由活动时、午餐后、离园前等,因为这些时间段的孩子都是分散的、陆续的,不至于使原来不大的饲养区显得拥挤,影响幼儿观察的质量。
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在幼儿进行观察活动时提供幼儿观察的机会,教幼儿一定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幼儿在观察活动中不断增长知识,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二)放手——幼儿主动参与,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在开展课题研究中,幼儿与老师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给了教师、幼儿一个非常自由、自主的空间,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从查找资料、主动发问、参与环境创设等都能看到老师和幼儿忙碌而愉快的身影,幼儿与老师成了活动的主体。饲养小蝌蚪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在观察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从每天的观察中寻找到有趣的变化,遇到困难幼儿会主动参与搜集各种资料、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如:教育随笔《拯救小蝌蚪》中,关于小蝌蚪的死亡现象,幼儿大胆推测和查询资料了解到各种会让蝌蚪死亡的可能,在幼儿各种推测下进行改正,最终解开了蝌蚪死亡的秘密。又如:在饲养活动初期通过观察了解小蝌蚪饲养过程中是吃什么长大的问题中,引导幼儿参与到材料收集工作,幼儿从家里面食类、青菜类、肉类、蛋及其它类等,在认识种类的同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了解到不同食材的分类,然后给幼儿创设机会和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己饲养蝌蚪并观察蝌蚪的长势,各组幼儿每天来园第一件事情就是观察蝌蚪的变化,并和老师一起做好观察记录。饲养蝌蚪的活动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让幼儿自身参与饲养,幼儿全身心投入到饲养活动中,并对小蝌蚪产生了格外地爱护和珍惜,充分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三)方向——适时有效指导,培养幼儿各种观察的能力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是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幼儿具有良好的观察力,对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具有重大意义。幼儿面对大千世界,感到新奇有趣,在饲养活动中幼儿有许多的问题,比如“小蝌蚪吃什么”、“小蝌蚪的尾巴哪去了”、“为什么长大的青蛙就要跳上岸”等等。这些好奇多问是幼儿求知欲闪现的火花,也是幼儿观察的结果。在这次观察记录中通过问题研究3部曲,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激发了幼儿刚刚萌发的观察兴趣。
1.追踪观察能力的培养
饲养蝌蚪活动前,我班幼儿的观察注意力差,易受客观环境和主观情绪的影响,饲养活动后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并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幼儿观察,在这次饲养活动中每天指导幼儿仔细观察蝌蚪变青蛙的演变过程,由许多黑黑、圆圆的卵变成了一个个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然后小蝌蚪一天一天长大,先长出两条后腿在长出两条前腿到小尾巴不见了,小蝌蚪变青蛙了。幼儿良好的观察兴趣和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使幼儿一直保持稳定的注意、使观察得以长时间的进行,形成追踪观察能力。
2.顺序观察能力的培养
饲养蝌蚪活动前,我班的幼儿他们只能观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的表面明显特征,幼儿观察的印象也是模糊的、笼统的,不能很好的区分事物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如:蝌蚪就是圆圆脑袋、长长尾巴,关于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是完全不知道。通过持续35天的系统观察以及教师利用图文和观察记录等形式让幼儿知道了观察蝌蚪具有一定的规律,在观察活动中幼儿不仅能注意蝌蚪变青蛙的表面特征,而且能比较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分辨事物的细微差别。饲养蝌蚪活动让幼儿把握了蝌蚪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幼儿有顺序观察的能力。
3.比较观察能力的培养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饲养活动中关于蝌蚪吃什么长大的问题探讨中,每一组喂养食物的不同得出蝌蚪是杂食动物,同时让幼儿掌握了比较观察法,提高幼儿辨别、分析、概括事物的能力。这种比较观察法让幼儿把握各种事物的异同、现象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
4.观察记录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饲养活动中从蛙卵到形成蛙体唯一贯穿的就是利用记录法。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由于能力有限不需要纯文字记录,幼儿都是将自己的观察、发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等信息用简单的图片、绘画或各种符号等方式记录下来,帮助了幼儿对实际操作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让幼儿更好地认识世界、探索世界,也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
(四)方法——记录形式多样,提高幼儿观察的能力
世界上没有最完美的方案,只有不断追求完美的行动。饲养活动亦不例外。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幼儿的观察记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活动方案,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才能保持孩子的活动兴趣,提高孩子对事物观察结果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图画记录法
饲养活动前我们观察发现幼儿的记录能力有限,他们能观察,也能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给表达出来,但他们用笔记录的能力还是不够的。特别是单独记录更是困难。于是,我们引导孩子运用图形的记录方法,如:饲养蝌蚪前期蝌蚪的形状是蛙卵;饲养中期蝌蚪的体态是圆圆脑袋、长长尾巴;中后期蝌蚪长出了后腿和前腿;到最后蝌蚪变成了青蛙;一路走来幼儿用图画记录下来,有了这特殊的“记录本”,孩子不仅能大胆地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情况,提高幼儿观察记录的能力,还能激发幼儿对大自然、对小生命的热爱、增强孩子们的责任感、任务意识。
http://s13/mw690/0031EcuOzy6JuUhCMQA5c&690
2.表格记录法
表格观察记录法的对比性、抽象性更高,表格记录法可以让每一位幼儿能定期、如实地填写自己观察的情况,也能及时发现饲养中出现的问题。如在饲养活动初期通过观察了解小蝌蚪饲养过程中是吃什么长大的问题,通过表格观察记录,能清晰了解蝌蚪吃什么长得最快,同时激发了他们更好的观察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http://s6/mw690/0031EcuOzy6JuUppqZf05&690
3.影像记录法
影像记录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图片(照片)记录法,另一种是视屏影像记录法。多媒体观察记录法能更系统、完整地让幼儿感受观察物,也是一种新型的观察记录手段,幼儿特别地感兴趣,所以积极争取了家长的配合,每一阶段引导家长和幼儿一起观察小蝌蚪的变化,然后将视频转接到我们的电视上,进行集中的视频展播,幼儿基本上都能自主地介绍在观察中发现的秘密,大大地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和观察能力,收获特别大。
http://s12/mw690/0031EcuOzy6JuUyxfyHbb&690
(五)契机——教师善于发现,提升教师观察敏感度
一般来说,幼儿所突然热衷的行为,往往是符合该年龄幼儿发展水平的新的需要,如新的兴趣倾向、新行为的出现,反复提问和追究特定事物,同伴争议等,这正是教育契机,教师若能及时捕捉它们,并创造条件、诱发兴趣,就能在幼儿自身需要的基础上满足发展的需要。《纲要》也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藏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例如:在小蝌蚪饲养过程中,幼儿从观察到了蝌蚪的腹部嘴巴,进而想到蝌蚪是吃什么长大的。教师发现幼儿时不时把自然角中陈列的芝麻、豆子等丢进蝌蚪的桶中,观察到小蝌蚪们会去争食浸泡后的食物,吃相极为贪婪,看得幼儿个个目不转睛,又有小朋友把午餐时的肉末和米饭放进蝌蚪桶中,于是就听到有人在说:“蝌蚪喜欢吃芝麻”、“蝌蚪喜欢吃肉。”教师立即设臵了一些问题:“蝌蚪到底可以吃些什么?”“怎样才能长得更快呢?你们想知道吗?”“想!”孩子们充满了渴望。“好,今天回家,请爸爸妈妈带你们去书店、网上看看,查查资料蝌蚪是吃什么的,我们再来喂它们,好不好?”“好!”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第二天,他们带来了很多的资料,老师把他们带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念给他们听,幼儿一个个屏息凝气,那叫一个专注啊,毋庸质疑之后我们的饲养区成了蝌蚪喂养实验基地。
在此过程中,教师牢牢把握住幼儿感兴趣或关注的对象就是教学的活教材,教师敏感地从幼儿的表现和反应中,感觉出他们的需要,主动出击,充分利用了身边环境和家庭的教育资源,扩展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提高幼儿观察能力。
(六)钻研——教师深入研究,提高教师教研的能力
1.在开展课题研究中,幼儿与老师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给了教师、幼儿一个非常自由、自主的空间,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从查找资料、主动发问、参与环境创设等都能看到老师和幼儿忙碌而愉快的身影,幼儿与老师成了活动的主体。结合各个领域开展了与课题相关的活动,通过集体备课上课、听别人上课、别人为自己评课、为别人评课,大家畅所欲言,毫不顾忌地谈出各自的想法,在评课中寻找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教师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寻求和改进指导策略,使幼儿对小蝌蚪和青蛙的秘密也探究的更深。
2.根据一年来课题开展的情况进行经验总结,撰写了教育随笔:《拯救小蝌蚪》、《离开水的小蝌蚪》、《蝌蚪变青蛙》、《蝌蚪回家》论文:《浅谈饲养角对幼儿的积极意义》、《饲养小动物,培养幼儿优良品质》,《亲近动物促进幼儿全面成长》等。
五、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儿童的世界是幼儿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们自己学到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他们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们的世界。幼儿期是观察力开始发展的时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金钥匙”,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观察能力不仅仅只用于自然角中观察,在其他课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如美术活动中会观察画面能让幼儿发展欣赏能力,在语言活动中会观察图片让幼儿的语言能够更加的丰富„„没有观察,幼儿就不可能对客观事件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也就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总之,对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有利于幼儿今后在学习文化知识获得成功,也有助于幼儿整个人生的成功。从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让观察成为一种习惯是幼儿未来成长必备的素质。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实际研究工作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1.在培养饲养小蝌蚪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把课题研究切实落实在幼儿身上,全面促使幼儿“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要及时记录幼儿观察到的现象,并表扬幼儿让观察成为一种习惯。
2.在饲养过程中要根据幼儿观察的特点和问题,确立研究的重点内容,突出班级研究的方向和特色。
3.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内容,制定相关的科学研究的调查表、分析表、汇总表等,使得课题研究更加科学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2]吴建光 崔华芳.培养幼儿观察力50种方法[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6
[3]吕自诚.在自然角中培养儿童的观察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一期第45—48页.198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