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凡是幼儿都喜欢玩,古今中外的孩子,没有例外。
“数学观察能力”是一种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使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中主动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操作游戏规则和动作的过程中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从而使观察成为儿童主动获得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满足幼儿参与成人社会活动的愿望,而且对幼儿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技能的提高,个性的形成等都有好处。观察伴着幼儿发展,幼儿在观察中成长。
小班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枯燥的教法幼儿不喜欢,然而游戏是孩子们都喜欢的方式,如果将多种方式游戏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孩子们倍受欢迎,让幼儿在游戏中很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技能。
1、观察活动对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幼儿数学学习活动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养成良好数学心理品质的过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数学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即儿童要认识物体,必须对它们施加动作,在移动、拆散、合并物体的反复动作过程中,通过头脑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即身体和心理的活动之间的协调,建构起数理逻辑知识。根据这一学说,幼儿学习数学首先应从对物体的观察操作开始,在观察和操作的探索过程中,促进思维活动的开展,将由对物体的直接感知转化为表象,从而主动建构起初步的数概念。
小班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处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数概念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因此,观察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2、本班课程实施的需要。本班使用的是南师大推出的《通向数学》课程,这套课程有丰富的操作材料,每个活动都有两种到三种的操作材料供幼儿操作,培养幼儿的操作常规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能力培养是保证活动有序进行的必备条件:可以帮助幼儿养成好的学习和操作习惯,可以保持操作材料的完整,在换组操作中方便其他幼儿使用,让幼儿能在操作中真正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经验及良好的秩序感。
3、小班是培养幼儿学习常规的关键时期。小班幼儿是建立规则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常规的重要时期。幼儿生性好动,操作时看到喜爱的物品更是如此。为了操作活动有序的开展,能有效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常规就十分必要。
概念界定
小班幼儿:指年龄是3-4岁的幼儿。
观察活动是指提供给幼儿合适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幼儿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常规:是指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安排顺序以及要求孩子在各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数学观察能力常规是指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在操作、取放、换组、收拾整理材料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皮亚杰的发生发展理论、行为和思维发展的具体过程,为孩提供观察
、可操作教具。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数学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即儿童要认识物体,必须对它们施加动作,在移动、拆散、合并物体的反复动作过程中,通过头脑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即身体和心理的活动之间的协调,建构起数理逻辑知识。根据这一学说,幼儿学习数学初步知识,首先应从对物体的观察开始,在观察和操作的探索过程中,促进思维活动的开展,将由对物体的直接感知转化为表象,从而主动领会和建构起初步的数概念。
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即对幼儿有挑战,难度适宜。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3、通向数学课程宗旨,教师的教一定建立在孩子学的基础上。教师不仅要理解必要的数学知识,还要理解一些重要的教--学路径图。教学路径图就是指幼儿学习数学概念所要经历的发展过程,以及相应的,促进其学习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4、蒙台棱利--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蒙台梭利提出:秩序的敏感期
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四岁。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蒙台梭利认为“秩序感”对儿童发展很重要。秩序可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基础。2—4岁是发展儿童“秩序感”的敏感期,
“秩序感”是关键的特征。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
我的研究工作从本班数学课程开始实施正式开始(2012年6月)
1、制定研究计划
1)在研究开始之前,根据本班教室的特点和物品存放空间的大小对所有数学学具进行统一整理,让幼儿从教师的学具摆放中感受秩序,熟悉学具摆放的位置。
2)根据课题组编制的幼儿操作常规并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小班幼儿常规培养的八个方面,学习准备、参与活动、语言表述、转场换组、拿取材料、使用材料、有序操作、整理收拾并结合本课题编制幼儿操作常规观察记录表。
2、根据课程安排和研究计划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2012年10月—2013年4月)
1)根据教学安排开展认识和熟悉观察、操作材料的工作,让幼儿拿取材料、使用材料、整理收拾能按要求:结合课程的需要,课前会和孩子认识学具的名称及用法,并告诉孩子学具放置的位置,为幼儿独立操作和收放学具时做好铺垫。教学开展初期,每周进行正式教学活动一次,如有新的学具介入,课前认识学具1次。在幼儿正式操作时做好观察记录工作。
2)每周教学结束对活动进行反思,结合观察记录表分析幼儿的进步和不足,调整教学思路。
3)研究开展第二个月,开始换组的常规培养,其它方面继续巩固,逐步增加幼儿操作中语言表述的培养。
4)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月小结和期末小结,整理研究资料,教案和教学反思。
3、课题小结
结合观察记录表,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课题小结。
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期刊网、杂志、书籍等途径收集和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及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及筛选,找出和本研究相关的内容,完善研究计划。
观察法:通过对集体教学中幼儿的操作及区域活动中个人操作活动的观察记录了解孩子的操作常规及学习习惯。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数学观察能力对幼儿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及生活中对规则的理解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幼儿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在操作中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验证知识,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知识的增长、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幼儿的操作中给与教育评价,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其对操作规则理解水平,使教师能对每个孩子给予适切、适度、适量地帮助,为以后的活动提供了依据,通过幼儿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其效果表现为:
1、幼儿的数学学习常规良好。从学习准备、倾听、参与活动、语言表述、跑组、拿取材料、使用材料、有序操作、完成活动、收拾整理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如:上课能有序进入活动室,按顺序入座。知道上课时要安静地坐在小椅子上,老师或其他小朋友说话、演示操作时,眼睛要看着老师或其他小朋友,耳朵要注意听老师或小朋友在说什么。
喜欢数学学具,愿意参加操作活动,能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或结果。老师在向小朋友提问时,会举手要求发言,并能大声回答老师的提问。
能按活动规则边做边说,或在操作结束后表述操作的结果。
做完自己面前的操作活动后,能主动找空座换组操作。如果没有空座,能耐心等待同伴做完再自己做。
知道材料盘、操作板、分类盒等学具的放置位置,轻拿轻放。老师没有叫“开始玩”时,知道不动桌上的材料。能分清自己的操作材料,知道自己用自己的一份,不去动别人的。知道做一项活动就要完成一项活动,不可半途而废。不想玩时,知道把材料按老师的原样还原到材料盘里。
2、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状态有明显的改善。幼儿刚开始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听,容易分心,因而在操作时就显得无从下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通过和幼儿讨论如何能在操作中自己正确独立的完成任务,帮助幼儿树立积极的学习常规,幼儿的活动性也从原来的拘谨到现在的活跃,对数学学习充满积极性。
3、幼儿在学习中形成的这种良好品质,在生活中也能体现出来。做事情有条理,知道听老师的要求。
在研究过程中,我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发现:
1、观察活动与言语表述的统一。
在强调观察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言语学习,言语学习是幼儿学习过程中两种必备方式之一,言语对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知识增长的作用是操作学习无法代替的。没有言语学习,幼儿的思维就很难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幼儿的学习本身也离不开长期滞留的直接经验水平。实际上,操作学习过程本身也离不开语言的指导,语言的参与能提高操作学习效果。因此,在操作学习中,绝不能忽视言语学习,相反,我们应该把言语学习与操作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
2、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统一。
应在保证充分发挥幼儿操作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关系。教师应将重点从指导性操作转向幼儿的主体操作。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获得信息,提高指导策略。操作学习中,教师的主体性应体现在操作材料的提供、操作情境的创设及灵活机智的指导方法等方面。
3、观察的灵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应在充分发挥幼儿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创性的同时,明确观察活动的规范。一方面,由于观察学习的开放性,学习过程依赖一定外部规范的支持。如果因强调幼儿主动性、首创性的培养而在其操作过程中不予以适时的约束,也不予以适当的规范,可能会使操作活动偏离原来的目标,使整个学习环境失去正常的秩序。另一方面,由于操作活动对操作材料的依存性,学习过程必然以“人一物对话”展开,幼儿的操作程序必须根据材料的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来安排或设计,而不能任意而为。否则,不仅难以从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而且会导致学习的失败。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1、幼儿使用公共材料,回收时容易和个人材料弄混,给下一个进行操作的幼儿带来了麻烦。
2、值日生收材料时,人员搭配不够合理,因此造成收材料时的时间浪费。同时要加强每个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意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在准备材料时,考虑让幼儿也参与其中。
改进:
本研究还将伴随课程继续下去,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将重点放在幼儿对学具的自检能力,在区角活动时间,督促没有完成活动的幼儿选择活动并完成。同时,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将操作规则表述清楚。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研究型的老师会根据制定好的研究计划步骤,一步步的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钻研,反思,修改进一步尝试,达到良好的课堂教育效果。
有时由于时间紧、幼儿园的事物繁琐,课题研究会有所停止,为了考出一个成绩,为了得到一个较好的次名,课堂上又出现了“满堂灌”的现象,时间没有分配好,没有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课题研究时刻进行到底。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摈弃个人得失。
我们开展行动研究,虽然历经一年的时间,我觉着扔需要专家的指导,需要理论上的帮助。
幼儿园应为开展教师行动研究提供帮助,一方面聘请有关专家作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引路人,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理论书籍。
|